APP下载

人才培养分层化 教学改革机制化

2016-05-14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乔玉香 安立龙 张光亚

摘 要:文章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出发,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并分析了其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73-0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的方向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广东海洋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推进海洋人才的分类培养,开展教学机制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一、基于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分类培养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

发展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是基于生命关怀的“全人教育”的本质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高校应为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机会,为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分类培养,推进改革,是高校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好的诠释和应答。

(二)学校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及信息化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特殊时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以及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广东省组织实施的“创新强校工程”,均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必须调整教育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主动适应国家及社会对海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且专业之间目标定位、服务行业领域、评价体系等均有差异,若所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均用同一模式和路径去实现,既不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学校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校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扬校”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科专业设置有特色,学院办学有特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有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特色,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坚持特色办学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学校发展竞争力”[2]。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树立科学教育观,细化分类培养理念

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注重协同育人;注重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强化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个性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管理中细化分类培养理念,制度设计要为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创建平台和机会,要为所有学生的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要为所有学生的学习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服务[3]。

(二)加强专业建设分类指导,构建学科专业结构

动态调整机制

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发挥专业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成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拟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工作制度。开展人才培养专题调研,了解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分类分层建设指导,稳定专业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着眼从海洋产业链剖析学科链、专业链,瞄准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专业(方向)增长点,做好新办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调研。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扶持应用性强的专业发展,在已有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突出海洋特色和应用性特色。开展专业评估,推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对于多年来持续生源少、就业率低、办学效益差的专业,予以整合或停办。

(三)构建“六课堂”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着眼于建立“三平台”、“六模块”课程知识体系,夯实分类培养的基础。2014年组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与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平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 “六模块”(公共必修、院级限选、学科基础、专业课、公共任选、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类型设计不同的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实行分级教学,专业课设计不同模块,实践教学有所侧重。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精品课程、卓越课堂计划、慕课、微课等系列教学建设项目,支持了约100门课程建立开放、共享、互动、可持续更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推进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学习。

“第二课堂”着眼于建立教师指导(辅导)下的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总结交流的课内实验实习教学体系。各教学单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制定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项目,建设“动物医院”、“工程设计工作室”等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创业园区,促进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改革。

“第三课堂”构建以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为依托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发布实施《广东海洋大学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广东海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完善了协同育人资源持续建设、共享、利用的机制,通过与行业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水产类、食品工程类等专业实施“学校、生产基地、科研项目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航海类和法学专业联合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行面向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这些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很好地对接了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课堂”构建以科技创新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课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专业竞赛项目和科研导师制;构建“一院一品牌”特点学科专业赛事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果、交流学生创新创业经验;制定教学类学术讲座细则,完善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人生导航、政治、艺术、文化、科技学术讲座的机制;实行实验室开放,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举办“海洋文化教育、创新创业与技能培训、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军学共建”等五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五课堂”是以实施海外研修计划为依托的拓展教学体系。与境外大学建立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制定《广东海洋大学境外交流生管理办法》,完善学生选拔制度、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制度,支持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实施“2+2”、“3+1”国际和海外合作项目,与国际和海外高等院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学生到国(境)外实习、研修和留学。

“第六课堂”是建立基于慕课的优质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以慕课引进与自主开发利用为抓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精品课程、慕课、网络资源课建设为载体,推进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建设机制改革,探索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建立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建立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和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上自学和教师课堂讲授、辅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课堂教学从以“授—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转变。

(四)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学校构建实施应用型、拔尖创新型、复合型等多类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近10个专业通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海洋人才培养计划,开设“卓越计划”试验班,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与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深度合作,推进校企(所、政、校)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自2010年起实施“双百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每年在各专业新生中共选拔近200名优秀学生,分学术和管理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采取小班授课、学业导师制、选课制、创新学分制等管理措施强化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科技创新精神或现代管理理念的精英人才,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双百工程”实验班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班。学校在会计学、英语等9个专业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均每年有700多名学生完成辅修专业学习并取得双学位。学校还通过探索国际合作办学之路,与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12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3+1”、“3+0.5+0.5”国际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交换生、联合设计、暑期班、游学、带薪实习等多种项目类型,培养外向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近三年共派出近400名学生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交换生学习、短期交流及文化之旅。

(五)健全教学激励与质量保障机制

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2010年以来,学校以建设“三能”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双百工程”应用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个省级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为契机,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及“双百工程”实验班为载体,与地方政府、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和行业联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多层次协同育人平台,发布实施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教学类学术讲座、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外(返)聘教师管理等系列管理办法,创新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

2.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

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和多层次”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为驱动资助学生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海大大讲堂”学术讲座,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选课制、课程再修制和导师制,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学科专业竞赛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和展示、交流平台建设的支持机制,优化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机制。

3.深入推进创新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制定《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以“双百工程”实验班及“卓越计划”实验班为试点,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学业导师制。进一步实行和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开展教学基本数据常态监测,启动院(部)教学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工作,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日常教学效果评估,实施学生评教、督导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基础与条件大大改善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各级教学质量工程。水产养殖学、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0个专业自2015年起在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建成5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以来获批含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实验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116个,新增3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南粤优秀教师。这既是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成果,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1.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明显强化。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名额逐年提高;全国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通过率达93%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9%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95%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丰富、总体质量高,2011年至今,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600多篇。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近三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中名列前茅;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成果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现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大学期间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目前公司员工达40余人,2011—2012年两年营业额连续超过1000万元,实现成功创业。

3.社会声誉明显提升。学校招生报考率逐年提高,招生录取分数线持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较高,居全省上游。一些“冷”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变得“热”起来,如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连续几年保持一次就业率100%的好成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2]安立龙等.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分层化 素质教育机

制化[N].南方日报,2013-06-17.

[3]李俊龙,张天保,顾南等.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

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