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影响

2016-05-14任伟耀

新媒体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融合

任伟耀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并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受众人群收视率下降的冲击,迫使电视新闻媒体在融合新媒体方面做出改变,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新的发展途径,希望能对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8-0099-03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基于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目前,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分流了大量电视观众,对传统电视的优势地位带来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电视的生存环境、视频内容、节目形态不断变化,也使现代媒介融合加速发展。

1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电视是当前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媒体,电视节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发挥。长期以来,国内各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固定模式基本雷同,这也是体制内的原因所在,照搬央视的新闻联播播出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各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的深度报道,也有很大一部分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表现形式,缺乏创新性。由此可见,同质化现象严重成为了制约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和时效性,但是其于传播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将所有新闻一一道出,只能挑选重点),画面也极有限,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将所有重大新闻完全展现。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性正在凸显。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收看电视节目的一般渠道时,75.2%的学生选择电视机,68.1%的学生选择电脑,12.7%的学生选择手机,7.3%的学生选择平板电脑。利用网络来收看电视已经成为重要方式,对传统的电视媒体挑战巨大。

2 新媒体网络新闻的强势

网络、手机、微博、手机电视、手机台、数字电影、搜狐、乐视视频等作为一个新媒体传播方式出现,在对传统媒体带来竞争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全新的节目制作技术。从新媒体给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两个模块着手,结合调查研究数据以及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互补的成功案例,分析与研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优势互补。

2.1 网络新闻栏目设置多种多样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新媒体网络新闻的栏目无疑要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每家网站都有各自不同的招牌,都可以说新意频出。虽然栏目多种多样,但却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杂而不乱。这样的报道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品种更加齐全,选择性加大,且更富有灵活性。

2.2 新媒体新闻报道花样繁多

网络新闻的报道手段融合了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新闻报道手段,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声色俱全,它的特色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滚动新闻。在国内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中都有滚动新闻。

二是,网络直播。网上直播的优势不仅属于电视广播,通过网络也能感受到一样的现场感受。网上直播比电视广播更大的优势是在目睹现场的同时,还可以浏览文字新闻,与新闻同步进行。

三是,节目回放。这一技术优势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直播的不足,受众可以任意选择时间、选择地点观看收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直播的新闻的过程,选择快进或倒退。节目回放给受众带来了更大的任意性与自由化。

四是,网上论坛。众多网友在论坛中发表评论。这更加体现了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可以更快地获得受众的反馈。网上论坛不仅作为一个自由的思想观点集散地,更是媒体对所报道的新闻快速掌握传播效果,及时做出回应的一个武器。

2.3 新媒体网络新闻整合能力强

总的看来,网络在数字化盛行的今天,已经充当起新型媒介的代表。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使得网络新闻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尽管网络媒体暂时代替不了传统媒体,但它的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比和竞争中已经凸现。可以说,网络新闻并不是完美的,甚至称不上是完善的(比如网上虚假新闻缺乏控制,网上直播不尽如人意等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新闻在不久的将来会将他的强势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3 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之路的思考

新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它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也是瞬息万变的。早在几年前,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专家学者及业内专业人士在畅想技术互联这一大趋势,预言所有的终端都将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融媒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只能体现在快速创新上。

3.1 创新新闻节目选题

目前,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

一要,新闻选题的创新。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要,改变电视新闻选题的思维定势。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

三要,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

四要,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

3.2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传输的是声像信号。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它的传播可以使事物以原生形态(或接近原生形态)被呈现于人的感官。虽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的替代性显著,但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传统收视行为也不可忽视,电视机仍保有“公共媒体、家庭媒体”的传统特色。如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看此类新闻节目是一种生活习惯,在家吃晚饭、吃早饭的时候,就会把电视打开,边吃饭、边看新闻、边聊天等等。相比其他的传统新闻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接触度和信任度都较高。但是这种优势也是有隐忧的。应该看到,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取视频内容受制于网络速度、终端等,但是,并没有遭遇根本性障碍。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媒体对传统电视的替代性会越来越显著,所以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寻找自己的变革之路。

3.3 牢牢把握话语权

当前,是否掌握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组织甚至是个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是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工具,要想掌握话语权,必须善用资源、善用内容、善用核心竞争的采访、发布资源。作为当下的网络媒体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因受政策无采访权的限制,在内容上依然必需依赖传统媒体,以国内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因无采访权致使其原创性大打折扣,迫于无奈的向传统媒体采购、合作谋求发展。虽然新媒体在体育、娱乐、IT等领域有一定的原创和特色,但时政新闻却是雷区,不能触碰,话语权就无法把握,非常被动,传统媒体如果将新技术与内容优势相结合,将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3.4 专业化精细化耕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说:“中国现在有约3亿台电视机,10亿左右的电视观众,有上千个频道和上万个电视栏目,是电视大国,但非电视强国。据统计,普通观众喜欢的电视频道和栏目也就在15个左右。少数电视节目能够精耕细作,但大多数是粗制滥造。”

电视新闻节目在专业化、精细化方面,还要下大功夫。

一是,克服部分电视媒体机构重引进、轻研发,重克隆、轻创新,重形式、轻内涵。

二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互联网播出,建立网络电视台。

三是,进一步扩大新闻节目影响力。让新闻节目传播追求更广阔的新闻视野。

3.5 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

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为演播厅融入高新科技元素,实现实时连线直播。以全球化视野,直播吸引全球关注的大事件,让新闻节目也将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创新。大事件每次直播的时候,采取地市级频道联盟的形式与其他的地市级新闻频道同期相互采用公用信号,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它可以突破了地域限制。

3.6 搭建社会资源整合平台

地市级电视台作为当地所有社会组织的一个桥梁,是构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所以依托社会办电视是地市级电视台的必经之路。而且由于地市级电视台资金比较匮乏,制作力量相对薄弱,在此情况下,自产自销显然得不偿失。因此,就地方电视台的实际财力与人员配置来看,地方电视台更需要节目制作社会化。所以,地市级电视台可以借鉴国际电视机构市场化的运营理念,通过与社会合作方式,引进更多社会机构和其他媒体的优质节目,扩充节目源,减少重播率。这样既保证了节目质量和收视率,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节目制作上,比如地方新闻节目等。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电视媒体新闻节目发展前景的一些思考,正如上文所言,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它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瞬息万变,许多时候实践是走在理论之前的,我们将继续拭目以待技术和市场在未来的发展。

总之,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自己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受众的参与程度,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从而保持新时期电视新闻节目的持久活力。电视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继续蓬勃发展,就需要顺应形势,不断改变自己的策略与思路,取长补短,立足实践,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魏丽宏.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新闻与写作,2011(5):90-93.

[2]崔保国,卢金珠,李峰.转型与创新: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分析[J].财富智慧,2006(10):82-85.

[3]程金梅,肖燕.电视财经节目应运用网络力量[J].新闻世界,2010(11):10-11.

[4]高旭.试论如何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改革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252.

猜你喜欢

电视新媒体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