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
2016-05-14张晓敏
张晓敏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剧。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凸显。报纸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导向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努力发挥报纸的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舆论引导;报纸;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8-0031-02
报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媒介,是权威新闻的发布载体。当前,我们国家的报纸可以直接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律宣传到人民群众之间,也可以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向上反映给中央,也可以反映国内外各式各样的消息,及时传播新闻时事。由此可见,报纸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做的好,就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如果做的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团结和国家发展[1]。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报纸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模式,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实际工作中,报刊媒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工作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加剧,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世界观的建立与方法论的使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将报刊新闻传播做好。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这是核心问题。在报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在重大事件上与党和国家的主张一致,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党的方针。在思想方法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对待采访的事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事物的客观存在与内部联系。
其次,要服务大局。今天所有的新闻传播都要无条件地服务于建设与发展的大局。报纸媒介要自觉宣传党的主张和党中央的决定,要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报纸要坚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导向,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增进社会和谐。
最后,就是要引领方向。新闻媒介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多元因素,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下造成了不同利益主体分化,也带来价值取向的分化,这样的社会必然会利益多元。我们要求同存异,尊重具体个体的意见,实现舆论主旋律和意见多样性的良好统一[2]。报纸在社会舆论引导中,要在多元意见中体现核心价值体系。
2 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大对社会公权力的监督
我国法律规定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有些报刊媒介总是控制信息的传播,封锁消息来回避矛盾,但是,纸包不住火。因此,要加大公民的知情权,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争取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今后,除了关系到国家机密及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党和政府要封锁消息外,其他的一切消息都要允许新闻媒体进行客观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体与政府都要有更加高超的处理方法来加紧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关系[3]。
3 研究受众需求,变灌输为互动,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报纸媒介要积极协调各阶层利益,要充分让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在公开的表达渠道中自由地讨论、交流、碰撞、沟通。在保障各利益群体基本权益的同时,报纸媒介要给予一定指导,使各种利益诉求主体在不断交流与沟通中扩大共识,有效地将“众见”整合为“公意”。在新形势下,报纸要学会在互动中引导舆论,让受众广泛参与,从读者受众那里广泛征集信息,让受众感受到媒介的用心,从而使读者受众更好地接受舆论的引导[4]。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使得报纸必须学会在新环境下继续“传”“受”互动,在平等讨论中引导舆论。
4 实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功能互补
随着信息化的加速,网络和手机给人们开辟了新的交流空间。报刊媒介要积极与新兴媒介进行功能互补,才能大大改变报纸单向性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扩展舆论平台,夯实报纸的受众基础[5]。
与此同时,还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振效应,共同提升舆论引导效果。报纸和网络、手机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和途径,受众也不尽相同。因此,两种方式的传播媒介可以形成共振效应,可以大大促进双方的传播效果,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我们要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正面的共振效应,来提升舆论引导效果[6]。
此外,我们还要保持报纸的理性精神,要对网络中存在的种种非理性因素进行坚决抵制,并进行有效引导。在当前的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论坛和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与诉求,这大大扩展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度,同时也给谣言的传播和负能量的言论传播提供机会。一张报纸,特别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更要利用其自身优势,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调动要闻、经济、副刊、专刊等不同版面,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及时对网络世界中的不好因素进行有效引导,以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侯典斌.关于提高报纸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J].攀登,2013(4):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