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景观视角下的江苏省历史村镇研究

2016-05-14姚亦锋

中国名城 2016年8期
关键词:景观格局生态文化城市化

姚亦锋

摘 要:江苏省村镇有3000多年的生态文化传统,从地理学视角研究村镇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10多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和高强度向前发展,正极大地影响着村镇生态文化景观格局。现代城镇规划过分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已被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以文化地理为视角研究其地域文化传承,以景观生态为视角研究其自然空间状况,以城市规划为视角研究其实体空间布局。研究分析村镇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建设过程,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为村镇景观规划和管理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江苏省村镇;城市化;生态文化;景观格局

Abstract:The townscape should be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important part in regional planning, but lacking of planning research. In recent10 years, rapid urbanization of the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large scale and high strength is directly affects the townscape composition. Modern urban plann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use of function and practic, the continuous river system in the history has been reduced to fragments decomposition by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Townscape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lessed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landscape. accounting for 30% of the population, Recent year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with a high intensity unprecedented in history. It great influenced on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province. Research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ultural geography study the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its natural space. city planning study its physical space layout.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village of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determin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as the tow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o lay a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sceneries and afforested landscape to a broader field, not only scenic area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lso such as cities, towns, rural areas and farmland.

Key words:JiangSu's townscape ; urbanism ; cultural geography ; landscape composi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28(7)

1 村镇景观的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学研究关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以及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地理规律;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美国J.H.斯图尔德,1955年)。村镇文化生态研究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重要的课题。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学除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外,更主要的是研究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

历史村镇具有农业生产和居住活动相互交融的数千年积淀,其景观特色理念源远流长。历史上数千年乡村景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境;走遍天涯海角,童年时代地域文化景观时时在人们心灵深处呼唤。保持历史村镇以及田园风景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社会形成认同性、文化持续度延续,是村镇以及广大区域城镇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江苏省乡村景观是经过三千多年自然和人文交互作用形成的特别文化生态景观,是中华最具有魅力的独特景观区域之一。在中国传统人地关系理念承袭下,按特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丰富多样且有序的田园村落形态。历史村镇保护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遗留的古建筑、古街区,应该包含有相应关联的山脉、河流、林地和田园等地理环境景观。

目前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列入保护名单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大量村镇文化遗产有待调查、整理,并予以保护研究。江苏省现有对外旅游开放的村镇,是位于苏南的同里镇、周庄,其实还有大量特色景观村镇有待认识和开发。六合县西北方向的程桥镇,早在东周就有人文聚集活动,其地北倚低山,南临滁河,曾经发掘出商周居民聚落遗址以及东周编钟。太湖周边有些村镇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建制,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沟,还携美女西施在东山镇、西山镇观赏太湖风景。高淳有吴国“濑渚邑”,常州武进有“淹城”,扬州槐泗镇有隋炀帝陵寝,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近年来由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使历史村镇景观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现代城镇规划过分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已经被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历史传统的审美文化被割断,原先素雅宁静的村镇环境毁灭。绿化绝对值面积缩小,绿化整体形态系统破碎,区域景观网络断裂,绿化景观的河流山岭等自然元素丧失,自然原生群落以及生态敏感区破坏萎缩。

1992年,农业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乡村土地(如耕地、牧场、村落)是其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农业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是一片区域,在与传统生活方式保持着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社会角色的作用,其进化的过程仍在持续,同时,展现出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的可观的物质证据”。早先进入农业文化景观名单的,有英国国家公园内乡村和牧场,菲律宾千年水稻田。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设立农业保护区,其中“被保护的农业景观/海景,被定义为“人类和自然长时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一片地域,拥有独特的特色,具有可观的美学和生态或文化价值,同时经常拥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2 江苏省历史村镇景观地理

江苏省有宁镇山脉、老山山脉、茅山山脉;河流有长江,淮河,大运河;湖泊有太湖,洪泽湖,尚湖,阳澄湖;还有1000公里海岸线。江苏省现有著名的旅游村镇是位于长三角的同理、周庄,其实还有大量特色景观村镇有待开发,省内村镇特色景观研究具有迫切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许多村镇具有3千多年农耕历史传统,数千年以来乡村居民以当地的自然乡土材料和遵循自然的概念,形成传统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人地关系,具有村镇建筑、农业田园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特色审美景观。

苏北村镇景观属于淮河流域文化圈,毗邻村镇包括安徽北部;苏南村镇景观属于吴越文化圈,毗邻上海、皖南、赣北、浙江省。其中吴越文化圈的江南水乡村镇景观保存较多。

全省地理形势以平原为主,具体为:85%平原,15%丘陵岗地。许多区域水网稠密、湖荡星罗。全省地形可划分为6个地理景观区域:

长江三角洲,由长江、钱塘江冲积而成,环绕太湖风景区,有纵横交错河道和星罗棋布湖泊,是中国著名的江南水乡。环绕太湖风景区的典型乡镇有:吴江县芦虚镇、同里镇、周庄镇、甪直镇、千灯镇,它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建制,是属小桥流水沿河住宅人家;还有沙家浜镇,有成片芦苇荡,是电影《芦荡火种》的场景地。

西南低山丘陵,宁镇山脉连绵起伏,典型景观乡镇有:南京市江宁汤山镇内的新石器旧石器遗址,明朝巨型石刻,民国重要建筑,多处度假温泉;六合程桥镇内有东周青铜器编钟考古遗址;冶山镇内有汉朝冶炼铁矿,火山地质遗址,还有多个原生态水库等。

北部低山丘陵,是鲁南山地的延伸,中心城市是连云港。典型景观乡镇有:赣榆海头镇,有很长的滨海滩涂和多年营造的防风林景观,还有秦皇石刻李斯碑,徐福东渡的起点;徐州窑湾镇唐朝以后曾经是大运河沿岸商业枢纽,现保存有成片明清古街区建筑。

江淮平原,是苏北水乡地带,地势平坦,有许多积洼水塘和河流。典型景观乡镇有:泰州市溱潼镇,三面湖水环绕,具有荷塘芦苇荡自然景观;宝应县曹甸镇与三国演义故事有关;江都市宜陵镇有汉明帝隋炀帝宠姬宜妃墓;邗江槐泗镇有隋炀帝陵墓;柳堡镇曾经有电影《柳堡的故事》;黄桥镇有岳飞牛皋驻兵洗马池,明永乐大帝孝行墨宝石刻,新四军消灭顽军战场;凤凰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以及南朝古寺古树。

黄淮平原,盱眙县马坝镇是宁连、宁徐交通枢纽,有楚汉争霸留下的东阳古都遗址,出土的有战国时期的“木刻星象图”;淮安市渔沟镇秦朝就建制,大将蒙恬掘建汲水井,唐朝建有城墙,还有流传的张果老故事;宿迁县仓集镇有万亩易杨林;朱坝镇是洪泽湖畔朱元璋逃难之地;宿迁洋河镇、双沟镇有古酒店铺;皂河镇有乾隆下江南行宫建筑和古码头。

滨海平原,濒临黄海,为海积平原以及黄河夺淮的泥沙淤积区。典型景观乡镇有:射阳县洋马镇万亩原生态药材花卉园;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村镇景观,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泰州有万亩银杏园,东台市三仓镇有万亩生态蔬菜基地;南通市唐闸镇是近代实业家张謇首创民族工业基地。

3 历史村镇景观规划研究

历史村镇景观研究以及规划远不止表面实体空间布局,应该包含多视角: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地理形态、建筑空间等方面。研究空间范围涉及多种尺度:大尺度的区域城镇聚集、中尺度的镇域田园和小尺度的村镇建筑。同时涉及多层面:文化层面、景观层面、技术分析层面和规划层面。

对于历史村镇景观“实体空间”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理解应该是:实体空间是区域景观“硬件”,而文化传承是一个区域景观的“软件系统”,二者相辅相成而形成地域的景观效应。

3.1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地域文化传承情况

“文化”虽然不是直观实体的形态,但是处处可以明确感受到其存在,并且能够操控地域景观实体形态的发展。文化始终是乡村区域内景观变化影响要素之重要驱动力。人类文化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判别,直接作用于景观,而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景观空间格局,同时景观形象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古代数千年人地关系积淀的文化传统,形成具有淡雅含蓄审美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

文化地理学以地域人文景观创立以及演化线索,分析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时空分异与耦合变化特征;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刻了解一个地区的性质,地方景观结构和功能;以文化地理视角为基础,研究人地关系景观格局变化,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景观序列的变化,分析城镇区域的起源和发展,探究使人类与自然景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O.Sauer在专著《景观的形态》中提出:“文化景观”是某个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其中文化是驱动力,自然界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研究探讨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3.1.1 提炼地域传统景观理念

古代先民以自然景观以及自然规律秩序为至高无上目标。山区崇拜“山神”,水边崇拜“河神”,海滨崇拜“海神”,内地崇拜“土地神”等等。所以乡村祭祀庙宇是地方民众传统文化理念的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另外风水林、风水山石、风水地形等等,都是地方重要的景观理念传承载体。

绝大多数乡村的数千年历史,是农耕经济传统,留传的是朴素而又优雅的田园牧歌景观。现代城市化发展冲击着这样农田景观。所以设立传统形态的乡村田园保护区,以传统方式耕作维持其土地的原生农业,是珍贵的人地和谐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

另外,在村头或者路口设计木制、草制或者土料制作的乡土景观标志,而非现代造型雕塑,以显示其传统乡土田园景观。

江苏省历史上乡村聚落形态以及相应的田园景观皆有其鲜明的人地关系理念传承,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和美学价值,而现代乡村景观损坏也是由于传统人文理念的丧失所引起。

3.1.2 探寻地域文化地理景观

村镇作为一个历史留存和文化的物质存在,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文化生态的作用肌理是:一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是村镇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也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形成的基本条件,人们据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并经过长期整合形成一种特定地域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历史发展的文化基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使村镇建设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深深打上地域色彩的烙印。

3.2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镇域自然空间状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镇域景观自然状况的空间分布,在实体空间内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国学者A.Howard提出理想城镇景观模式:3万人口,4平方公里,镇区与农田比例为1:5,中心区是花园,再环绕2道同心圆绿化带,最外围是森林和农田。现代景观生态学以“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组合,对景观自然状况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为了实现地理生态区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且构建新的格局,从而形成人文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景观。 Frederick W.S.以叠加图形分析景观生态变化以及相关景观评价。美国学者McHarg提出城镇景观规划必须把握大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演变过程,不仅要知道村镇的位置,而且要理解其自然形态和特征,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城镇生态系统和有关区域土地的自然状况,应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环境设计,从而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J.O.Simonds 指出,21世纪景观城镇更具有生态和文化理想。国外还有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森林景观具有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两者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矛盾之处。具体研究探讨了以下3个方面:

3.2.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镇域自然系统评价与优化

对于山脉河流水系景观、植被结构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评价,对于生态系统和景观特色分类,包括不同尺度上斑块空间格局胡评价。对比历史景观状况,进而对于乡村农业景观评价和优化,使得风景和绿化景观的概念扩大并渗透在乡村以至农田等广阔的领域。

3.2.2 镇域景观廊道及其空间控制

以河流地理脉络调查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目前村镇景观结构引导和控制,提出控制建筑高度、规模、密度,控制道路线性、强度等城市建设指标,以往这些指标是为建筑空间分析制定的。沿河流查询古迹分布,建立“遗产景观廊道”,沿河流和道路建立绿化景观廊道,建立镇域以及区域景观廊道网络体系。

3.2.3 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历史景观空间结构

研究村镇绿化景观结构历史变化及最佳形态。运用GIS技术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对村镇历史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村镇历史上自然景观形成的网络格局,确定重要节点,进而明确镇域绿化景观空间和测定格局韵律,对土地生态敏感度、土地生态环境空间联系和土地生态影响度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分析影响的敏感性和影响范围。

3.3 “城市规划学”研究村镇实体空间

“城市规划”是在居民生活环境中,建立井然有序的使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研究范围是在小尺度村镇建筑空间、街道以及群体个体建筑空间。研究探讨以下2个方面:

3.3.1 历史建筑空间

历史村镇建筑以儒家和道家哲学理念,青砖粉墙灰瓦,造就素雅含蓄的村镇建筑景观。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源远流长地传承了数千年。村镇历史演进过程中,空间平面衍化和稳定需要有一个内核来保持;找出并且基本保持历史城市的核心部件,探明历史文化空间机理,该城镇的特色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例如:苏南同里镇、东山镇、周庄的纵横水系与明清建筑街区传统空间相映共同保存。现代乡村建筑采用完全实用功能的设计,空间呆滞,而且以模仿大城市建筑形态为标准,逐渐丧失地域审美文化传统。

3.3.2 乡村绿化景观空间

建筑以及室内外空间很注重审美空间和自然景观空间的设计,历史村镇建筑面临的是田园、河流和街道,村镇外边缘有风水林、风水地形景观,村镇内外和建筑内外绿化相互贯通。现在村镇绿化是依据建筑空间布局确定,以“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作为评价指标,有些村镇也有绿地,但是按照大城市花坛广场模式规划设计。乡村应该以自然生态、朴素简单的绿化为主要景观,形成生态群落绿化和绿化带形态,而非城市绿化形式,特别是要考虑与农田的绿化有机融合。

4 景观案例研究

4.1 苏州东山镇现状

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古称“洞庭东山”,距苏州城区37公里,位于太湖东部突出半岛处,三面环水。全镇总面积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余人。镇域内有一字型连绵山岗丘陵,大面积自然混交树林,还有大面稻田以及水库和池塘,素以“鱼米之乡”名闻江南。

该地区有新石器村落遗址,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地名,属吴国,有吴王夫差与西施传说故事,唐朝开始建制镇区。现保存有较大规模面积的明清建筑住宅、庭院、街坊等,镇区附近有传统的千年水稻田,具有4千年人地关系的积淀传统。该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名镇,是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大景区之一。湖水映照历史古村镇,庭院空间曲折,环境幽静,散发出悠久的历史情调。(图1)

4.2 景观规划研究

4.2.1 文化传承

村民对于自然山水尊重的理念,是审美空间保存的原始驱动力。在景观形态规划方面,应该保留乡村寺庙、古迹、风水地形、风水树林以及景观标志物,这些承载着村民世代相传的自然审美理念的风物景观,深含着人地关系永续发展的寓意。

4.2.2 地理景观保存

连绵山岗、太湖岸线、农田、水塘等自然元素结合历史村落,形成了生态景观最基本的结构骨架,河网水系既是这里人的聚居地,又是经济网络空间,是世代生命赖以延续的纽带。纵横水系与民居建筑街区相映共存,凝结成为景观基因。景观规划,要求保护山脉的连续性和水系的完整性,保护自然生态格局,这是延续村镇文化文脉的地理基础。

4.2.3 审美空间控制

山岗顶部、湖岸突出部,以及村头、古迹、田野要点,要设计观赏视点,对于山脉、湖岸线、道路、林中小径等线型景观地,要设计观赏走廊,形成特色农田、水库区、森林地观赏区域。太湖直接构成这一带的水系河网,可形成水乡生态农田与古镇交融景观。在景点空间,可引入绘画“意境”,通过模拟空间优化,形成审美理想空间格局。

4.2.4 绿化景观体系

以道路交叉口、古迹点、水源地作为景观节点,以道路、河流、田埂作为景观廊道,以林地、牧场、农田、生态园作为景观基质面,形成“斑块、廊道和基质” 模式的“点、线和面”整体景观网络。而且千年水稻田耕作已积淀成乡村农业文明,建立传统田园生态保护区,可形成有水系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景。

4.2.5 文化景观区

保护镇区内明清建筑历史形态,保护老街道井字型格局,保存其狭窄街巷和青石板路面空间界面,保存镇区重要景观节点通往湖面、山峦、庭院的视觉廊道,保持街区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通透融合。根据镇区不同古迹范围,划定景观核心保护区和景观控制区。

参考文献:

[1]A. Howard.明日的花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2]J.O.Simonds,Garden City of 21th Century: Creating a Livable Urban Environment[M].McGraw-Hill,Inc,1996.

[3]J.S.Duncan, N.C.Johson and R.H.Schein[M].A Compan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4]R.T.Forman.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Zetterberg,Ulla M. M?rtberg and Berit Balfors,Making Graph Theory Operational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s, Planning, and Design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4):181-191.

[6]P. W. Brown,Lisa A. Schulte.Agricultural Landscape Change (1937-2002) in Three Townships in Iowa, US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4):202-212 .

[7]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1(11).

[8]顾朝林.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3-256.

[9]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10]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11]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3-43.

[12]曾刚,林兰.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发展,2009(1):69-75.

[13]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马晓冬.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5]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174-181.

[16]孟广文.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2011(12).

[17]王志宪.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5(5):381-391.

[18]苏伟忠,杨桂山.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J].地理学报,2007,62(12):1309-1317.

[19]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4):541-550.

[20]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 [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7.

[2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赵媛.江苏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蒋亚林

猜你喜欢

景观格局生态文化城市化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近十年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保护区景观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