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汉语法结构差异及其翻译
2016-05-14白晓红
白晓红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在国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汉语热”,而英语早就成为了当代人必备的技能,但中国人学习汉语很容易学习英语就困难许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也很坎坷。就中国学生来说,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经常犯一些错误,比如总是用说汉语的说法去说英语。而汉语的思想和英语的完全不一样。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结构都有许多差异之处,针对此差异,笔者提出了在英汉互译实践中应注意的语法结构问题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法结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89-01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最接近的自 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了,其次是就风格而言。”这就暗示了由于语言 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对等。因而,我们在英汉、汉英翻译中,要透彻理解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无论是在语言类型上还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学习,也有助于翻译。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翻译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
一、英汉语法结构的差异
(一)英汉语态的差异
语言的语态通常分为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被动语态,这是汉英语法结构不同之一。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语中的被动语态通常情况下都会有一个“被”字,或者有这种意思的词。比如说她给我打一顿,①,这句话虽然没有被字,但是它也属于被动句;汉语还有一个词也可以表达被动的意思,就是“受”。而英语的被动句有它固定的结构,一般都是助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时分词,具体怎么用还要根据它的时态来看,汉语就不用根据时态来讲,如果英语的被动句要强调执行者,通常后面会有一个 by。这些就是汉语和英语被动结构的一些区别。英汉的主动语态则区别不大,主动时态是主语是动作的发行者。
(二)英汉句子时态的差异
英语时态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进行方式的各种动词形式,也就是说英语上的时态体现的都是动词上的变化。在英语中时态分为三种: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每一个动词都会有三种形式,比如,is,was ,will be这三个词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使用它们时必须要看时态,是现在时,过去时还是将来时。不同的时态使用动词,或者助动词的不同形式;而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时态概念,但是常通过时间词,时间短语及一些副词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比如,我正在写作业,我写完作业了,我将要写作业。我们能看出它们时态的区别,一般在汉语中过去时一般后面都会有一个“了”字,而现在时一般有“正在”将来时会有“将”、“马上要”等一些代表性词,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有严格格式的区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太大的感觉,也不用去特意地分这句话是什么时态,这就是汉语时态和英语时态的区别。
(三)句子结构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异多于同,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体现为意和与形合、前重心与后重心、复合句与简单句等区别。首先,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属意合语言。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宾,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形成却大不一样。其中,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即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部及外部连接的手段。而英语句子却重形合,所谓“形合”是指利用连接词(并列连词and、but、or等或从属连词that、who、when、if等)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不通过连接词,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英语的句子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也就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层搭架而成,从而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句的脉络是一种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并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以流水句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张开来 ②此外,英语的主语突出,汉语的主题突出。形合的英语,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汉语则竭力通过句子整体突出主题,而不是仅仅依靠句子的主语。汉语的句子的主语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
二、英语与汉语的翻译
(一)英汉在语态上的翻译
英汉的语态翻译有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和惯译法四种。顺译法是将英语句子顺译成主动句,其形式是主动,但从意义和形式上看是还是被动句或者改变原文的谓语动词顺义成主动句,“是…的结构”。倒译法是将英语被动句主句含义成宾语的翻译方法。倒译法是分温泉倒译法和部分倒译法。完全倒译法不仅可将原文by后的宾语倒译成汉语的主语,还可将原文其他介词短语后的宾语倒译成主语;部分倒译法译出的汉语句子通常无主语。分译法是把原文的主语部分或被动式谓语动词从原文中分出来,单独译成一个带主语或不带主语的分句,放在句首,剩下的部分再译成一句或几句跟在其后。惯译法就是习惯译法,一般是把“It+be+V-ed+that…”结构的句子按照汉习惯译为“据…”字句或者汉语的无主句,这只是汉语的语言习惯。
(二)英汉翻译的时态区别
英语的结构是特别紧密的,而汉语就不是那样,所以英语在时态上就有严格的要求,过去式动词就应该变成过去式,而且形式就只有一种。比如说“是”的过去式就是 was,而且它还分得特别细,如果是复数的话“是”的过去式还不样。所以说英语易懂,就是表面意思,而且一种意思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而汉语就不一样了,虽然汉语没有像英语那样有严格的时态分明,但是我们在平常的说话或者写作中还是会表现出来时态。可是汉语的时态表达不像英语那样严谨,有固定的结构,汉语时态的表示方式也有几种。例如,汉语的将来时,比如说“我将要去写作业了”这句话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它表示的是将来时,一般在汉语中有“将”这个词的都表示将来时,除非“将”当名词用,就像“将来”一样。
(三)英汉翻译注意结构差异
汉语句含蓄内敛,英语句直截了当。汉语句子一般趋势是重点在后面,往往先说出一切条件、环境和有关状态,等等,然后画龙点睛,把主要动词点出,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内向型思维不谋而合。如“他每天早上在厂里辛勤工作。”英语造句手法则是偏于从关系上反映,从关系上求说明,它注重空间搭桥,先搭起主语和主要动词,然后用各种关系词把有关的材料组成各种关系结构,具体地说,就是反映了一种开门见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来说,英语一般都没有深层的含义,就是字面意思。所以外国人是无法理解中国的一些名著里面的那种深层的含义。还有我们古代的一些诗词,用汉语说的话我们能够想象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和要表达的情感,而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就无法表现出那种深层的含义。
三、结论
如今,英语是非常重要,英汉翻译则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英汉翻译中,应该注意英语与汉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差异及各种表现方式,在英汉互译时少走弯路,少出语病,从而加速翻译的速度,?提高翻译的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周志培.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②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