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波普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2016-05-14李隽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波普艺术中西方个性

李隽婕

摘   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英美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波普艺术,而后波普艺术传入中国,中国波普艺术经历了一个个复杂又多元的发展历程,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激发了艺术的创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从中国和西方波普艺术文化背景以及特点入手,分析比较中西方波普艺术的共性与个性。这样有助于认清这段艺术的历史价值所在,对当下的艺术实践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波普艺术;中西方;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41-01

人们通常都认为波普艺术起源于60年代初,但追根溯源,世界上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创作于1956年。一间贴满了广告图片的房间,名为《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广告图片被挂在墙上,混合着男男女女、电器、黄色刊物、快消品、汽车logo、电影、产品包装等等的照片。

当这样一幅作品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这就是明天”的首次展览中展出时,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在攻击当下的艺术社会。而其作者解释,他这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一种流行、短暂、廉价可消耗、性感迷人、可量产的艺术。他就是当今世界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米尔顿。

波普艺术最早是以电视和广告的形式出现的,成为一种消费的文化和媒体明星,一批批艺术家因此变的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多艺术家开始将艺术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波普艺术的产生是一种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经过经济技术、社会、政治变化催生而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浅显的为了复制而复制,而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存在着。更多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想法感受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艺术内容。它的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当时的波普艺术之所以能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之后影响整个世界的艺术现象,并且能够在中国快速发展壮大,是因为它基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迎合了社会发展所激发出来的文化,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应,为什么它能成为主流?因为它迎合了社会的变化,满足了大众人民的情感需求,并使得艺术不在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在中西方波普艺术的共同点上,它们都采用拼贴、充足、色彩基调统一等手法来表现。并且都使边缘艺术成为主流艺术,创作采用散点透视。都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打破固定的传统思维。波普艺术的精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中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发展和演绎。

中西方波普艺术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受儒道思想影响,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也常常喜欢以传统的文化元素作为主要的基调,伴以西方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这样的创作动机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但最后反应和表现出来的画面却十分和谐、温暖。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的波普,中国式的温柔。西方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赤裸裸和暴力色彩等内容,在中国的波普艺术创作里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样的区别也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表现手法虽然想死,但是创作动机确是相差非常大。

而西方的波普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冲动和情感的爆发之间的联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科技威胁、守旧派、暴力和政府的一些外交政策等等都是那个时期波普艺术主要攻击讽刺的对象。例如安迪沃霍尔创作出来的一系列丝网印刷作品,黑白的丝网影像、美国的自杀者、车祸以及死刑犯的电椅等主题作品,赤裸裸又残酷地向人们展示了美国的暴力的现象,尤其是他的一些表现手法,木纹、机械的重复、复制。刻意将作品主题的轰动与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麻木相结合。也强调了艺术冲动与情感爆发之间的必然联系。作为旁观者的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一种冷漠的刻意以及有意的被动。

同西方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作品还会先强调对各种各样的具有历史和政治元素素材的借用,讽刺政治和历史的神话。中国的波普艺术的发展和衍生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完全反应了当代社会中国在设计上对大众文化的重视,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是无法分开的。

从西方同中国波普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后现代社会,思想文化边际模糊,一些被现代社会所否定、所断裂开来的历史精华返本开新,在融合、发展、创新中获得了新生命,相信中国的波普艺术,中国式的波普在未来必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登峰.波普艺术的社会性根源[J].学术界,2009(137).

[2]时胜勋.从“西方化”到“中国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3]杨诚.试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困境[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李木子.中国式的波普艺术[D].重庆:重庆大学,2004.

[5]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柴小刚,周庆荣,丁方(译).西方当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6]修·昂纳,约翰·弗莱明.吴介祯(英),等(译).世界艺术史[M].北京:南方出版社,2002.

[7]乔纳森·费恩伯格(美).王春辰,丁亚雷(译).1940年以来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张岩.中国现代文化与欧美波普艺术的关系——共性与个性[J].现代装饰(理论),2011(08).

猜你喜欢

波普艺术中西方个性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优势
论艺术衍生品的特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