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2016-05-14周必成
周必成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数学课堂;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参与进去。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没有一定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并埋头做笔记。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进而对数学课程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我们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讲解中去,这样就会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焕发光彩。
一、合理分组,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时,首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班级内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我们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性,比如,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不怎么喜欢说话,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和平常胆子比较大、喜欢说话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教师应该确保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在课上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不会出现只有固定的一两个小组回答这样的现象。
另外,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该给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一节课尽量提问不同的小组,而且即使多次提问一个小组,也应该让这个小组不同的成员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提问,可以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讨论,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讨论的问题熟记于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保证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会滥竽充数,或者打着讨论问题的幌子聊天。
二、为每个小组制定目标,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分好组以后,要给小组布置不同的随堂任务,或者隔几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讲解“分数”这一单元时,可以让一个小组在课本上找分数的概念,并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们听;让另一个小组思考:把一张饼分成四块,小明吃了一块,小明吃了整张饼的几分之几?等等,总之,让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去做,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去探索。
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13根小棒,让第一组学生用小棒摆成三角形,看能摆几个三角形,余出几根小棒;让另一个小组摆出四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四边形,余下几个小棒。把这两个任务每隔一个小组安排下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就会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并将这个概念牢牢记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除数是7,那么最大的余数是多少?最小的余数呢?如果除数是5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获得探索的愉悦感。
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找准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时候介入,甚至有的教师在布置完任务之后就撒手不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教室中来回走动,并时不时地在一个小组停留一段时间,当听到学生在讨论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时,应该及时制止。在学生遇到问题产生分歧时,应该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适时交流,确保小组学习的质量
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一些课程不适用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除法”等。当然在遇到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时,应该把握好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小组讨论的次数。在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一定的效果后,可以增加讨论次数。在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是对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新鲜感,不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
总之,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学习,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德贵.与时俱进: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路的思考[J].教师,2014(16).
[2]朱纯祥.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略谈[J].数理化学习,2014(12).
[3]王爱梅.论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J].才智,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