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奏响有效阅读的序曲

2016-05-14周淑菲郑国英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监生课前预习课文

周淑菲 郑国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预习:

一、方法引领,走好预习之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不知道预习的方法,导致不会预习、预习效果不佳。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根据第三学段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读、查、问、写——四步预习法”。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预习时,要求学生读书务必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课文读熟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也就扫清了。读通读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但是我们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好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结结巴巴,错误迭出。读的功夫尚且如此,又怎能让“其义自见”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1.浏览读。拿到一篇新课文,先进行快速地默读,默读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词,圈出。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重点读。对照生字表,把默读课文时圈出来的生字词再大声读一读,要求读准并熟记。

3.放声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口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此时的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第三遍了解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二)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所谓查,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掌握不认识字的读音,不理解词语的词义。另外,还可以查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

1.查生字词。在读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把重要词语的意思写在课本上,为理解课文的大意扫清障碍。

2.查相关资料。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搜集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走进课文。

(1)查故事背景。如学习《丝绸之路》一文,预习时就可以查一查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及丝绸之路的作用。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中西贸易及中外友好方面起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查作者资料。如,学习《泊船瓜洲》一文,预习时可以去查查诗人王安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的人生轨迹,还可以让学生查找“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进而理解诗人思乡的情怀。

(3)拓展查阅。小学高段有许多课文选自一些经典名著或是名家名篇。在预习的时候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查阅,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还有很大的裨益。

(三)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课前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会集中。收获也一定比较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指导学生质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于课题处质疑,探索文章主题思想。如《山中访友》一文,课题就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其对表达文章主题有什么帮助?

2.于中心句质疑,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如《詹天佑》的最后一段“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在此处质疑“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全线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3.于精彩处质疑,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一句,是对严监生咽气前的绝妙描写。可引导学生质疑:“此时,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如果此时还能说话,会说什么?”进而培养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

(四)写——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而且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除摘抄值得积累的词句外,在课文一些重点的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1.摘词句。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抄好词佳句,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朗读更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摘抄。

2.写批注。批注既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行人物的对比、列出人物的成长录、剖析人物性格等的成因、联络人物相关背景知识、预测人物发展前景等,又可以是对文章提出个人的问题;生发点既可以是文本的晦涩之处,又可以是联想到的其他问题,亦可以是带着批判的精神,有选择地吸纳文本的精华,对与个人观点相左处,要学生合理地质疑。

二、模式导航,师生同频共振

“同频共振”是声学中的一条规律,就是指一处声波在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不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那么师生间就会产生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会出现师生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而要做到师生“同频共振”,光有“法”的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导”。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预习导航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目标导航,习有方向

抓住文章的重点是我们预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领学生进行预习,就要促使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大致而言,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必然会为后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如:

预习目标是基于教学目标而确立的,有了正确的预习目标,学生的预习将更有方向,效率更高。

(二)误区导航,少走弯路

在语文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隐蔽性极好的“陷阱”,如果教师在预习之初就引领学生走出“误区”,那么学生将少走许多弯路。以《只有一个地球》导航生字词学习为例:

“授人以鱼,饱餐一顿,授人以渔,饱食终身。”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预习方法是提高预习能力,开辟有效阅读的高速公路。对之,教师应聚焦关注,倾力培养,于近,能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于远,裨益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徐美娟.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实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2]于滢.以生为本,指导学生自主预习[J].内蒙古教育,2011(10).

猜你喜欢

监生课前预习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不识“斋戒”闹笑话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