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础·设计原则
2016-05-14项菲
项菲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提起,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持否定态度. 要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我们理清该模式的实践基础,站在初中数学学科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原则的思考,并将思考落到课堂实处.
[关键词] 探究式课堂;初中数学;互动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切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水平. 在初中教学中构建探究式数学课堂,笔者有如下两点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开展师生互动,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式.
1. 以生为本,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心理研究表明,初中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其主动意识还不够强,分析判断能力尚未成熟,且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创设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探究活动方法,设计最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探究实验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积极进行思考、合作、操作、讨论等活动,进而完成探究学习的基本目标. 所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切实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第一前提.
2. 教师主导,双重主体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类探究教学理念的培训和交流,充分认识构建探究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升自身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也要有效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式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构建的双重主体,亦师亦友,在共同探究、相互讨论中一起成长,这会让学生感悟于课堂的和谐与自由,从而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更好地调动.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让睿智而亲切的话语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亲切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乐于进行探究和讨论,进而让学生在和谐氛围的熏陶下,实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 所以,教师有效设计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兴趣、发掘潜能是有效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保障.
3. 文化为媒,呈现数学思想方法
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数学思想方法是更高阶的素养和学习目标,思想方法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精髓. 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仅仅涉及知识,还涉及思想方法. 数学中许多定理的证明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文本表面,还应该对教材中数学内容涉及的数学史料进行充分挖掘,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习更为完整的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可以渗透笛卡儿在创立“解析几何”运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图1),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可视化.
4. 告别单调,灵活切换教学方式
当前的社会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还有对能力的要求. 因此,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到和知识与技能同样的高度,这也赋予初中数学教学更为深刻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更高层面的教学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善于切换教学方式,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内容,提升相应的能力. 有效协调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并进行灵活的切换是有效构建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的制胜武器.
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现成教案随处可见,而且各有特色. 但要真正有效地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不能照搬现成教案,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有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相关的处理原则如下.
1.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时,教师不能过分地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而应该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操作者,他们的思维和操作不受教师的束缚,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尽量的配合,以学生的思路和想法为前提进行探究实践,教师不能将教学流程限定在僵化的框架中.
例如,学习“图形的平移”时,笔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交流、理解平移的方法,在学生提供多种方法中选出最优的方法——“数格子”. 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还配合图形讲解,如,将线段AA′平移到BB′,先将A点平移到B点(学生一边平移一边数格子),再将A′点平移到B′点(要求学生一边平移一边数格子),最后连接BB′完成平移. 学生边讲边演示这一方法和过程,笔者认为这种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灌输式讲解好很多.
2. 发展性原则
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水平. 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同时要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戒骄戒躁,指导学生合理掌控探究节奏,在具体实施中注重谋定而后动,由此推动探究过程有条不紊地稳步发展.
例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之后,笔者提供了一个例题帮助学生运用概念.
例题在△ABC中,∠C=90°,∠A=30°,a=5,求∠B,b,c.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便解决了,但这个例题的解决并非是终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思考,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并内化知识.
变式1(已知一边一角)在△ABC中,∠C=90°,∠B=60°,a=1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变式2(已知两边)在△ABC中,∠C=90°,a=2,b=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 联系生活原则
生活即教育!数学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能在孤立的数学环境中研究数学问题,而应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化、符号化的数学意识.
例如,学习“轴对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数学化、符号化,笔者制作了如下学具:“在一张纸上印上半只蝴蝶的图案”(如图2)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中蝴蝶(如图3)的理解,尝试着将其补成一只完整的蝴蝶.
联系生活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对称思想”,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4. 平等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唯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为主动地参与探究和学习. 他们将带着更加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究之中,也会更加乐于和老师、同学以对话的方式寻求突破难点的思路.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见解与设想,要客观而中肯地给予评价和引导. 在一系列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刻意地将学生向某一探究方向进行引导,而应鼓励学生积极打破常规思路,寻求创造性的见解和突破.
平等性原则也意味着给学生学习机会的平等,即我们的探究问题、探究环节的设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问题的分层设计和合作探究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