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质疑主体学习模式的思考
2016-05-14张俊杰
张俊杰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疑能力;方式;探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4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没主导学生唱“独角戏”,课改不能由传统的老师唱独角戏而走向另一个可悲的极端。以学生为质疑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就能解决这个弊端。
一、质疑能力的训练
作为质疑的主体,学生要做到一开始就对某篇文章提出疑问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头绪,教师需要进行长期的专项训练。在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上,教师应认真筛选一些容易读懂的、切合训练实际的范文,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词、语法、语言、结构与段落、涉及的历史文化、作家的观点以及文章的瑕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很多学生在质疑初期都存在自卑、胆怯现象,教师一定要包容和鼓励他们。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的“三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三允许”(允许说错做错 、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教师在训练时应根据学生实际调整问题难易程度,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范例。例如,记叙文中有哪些提问的关键点,小说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针对每一种文体、每一个关键点都展开专项训练,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后,就能进行质疑了。
二、质疑方式的多样化
1. 预习中的探究质疑。预习中的质疑是指学生在课前的自主质疑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质疑。自主质疑是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个体)通过阅读课文,针对文章的各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己(或组内)解决问题。互动质疑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在预习课上,教师可根据教材实际,选用不同的质疑方法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质疑,简单问题自己消化,较为困难的问题互助解决,困难问题则进行详细记载,择机发问。刚开始训练,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引导性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应相应内容将自己质疑的问题填在表格内。预习中的质疑的层次要求尽量低一些,引导学生深入即可。教师在学生发问时应多启发和激励,少一些正面解答,尽量能达到“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这样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 课堂中的即兴质疑。在课堂上,学生将预习课中难以解决的高难度问题呈现出来,根据老师的点拨和讲解、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以及自己的新发现,择机进行提问,就是"即兴质疑"。这种质疑提出的问题是比较有分量的,也是课堂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课堂并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学生的这种即兴提问的对象可以是班内的每个成员(包括老师),也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或两个以上的联谊小组。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发自肺腑的、有创意的提问,教师应在全班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最后巧妙将问题的核心引向学习的重点。
3. 课外的研究性质疑。“预习中的质疑”由于花的时间较长,问题是经过仔细推敲发现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慢功夫”;“课堂中的即兴质疑”需要反应快,机会稍纵即逝,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较高, 我们姑且称之为“快节奏”;我们还需要一种“大目标”,即课外的"研究性质疑",这是质疑的最终目的,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每当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应该找一些发散点,然后通过深入研究,写点文字性的东西。
还以《马说》为例,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质疑,比如对当时的历史有何感想,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文章——《被科举制度关在门外的人才》,这个应该不难写;还可以以《因何报国无门》写一篇议论文,历史上有哪些人因报国无门而流落市井,原因何在?现在的社会,条条道路通罗马,无数人的成功创业摆在我们眼前,报国无门还能用来当借口吗…… 当作品摆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懂得了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这样的话,语文的美才能体现出来。比起老师象征性的提问学生敷衍式的作答,这种质疑方式无疑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