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6-05-14倪慧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9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倪慧

摘 要:美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欣赏评述这个学习领域时,要注重让学生形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比较分析和故事欣赏等办法,让学生表达观点、感受作品神韵、寻找作品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欣赏中逐步提高赏析的积极性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能力 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欣赏评述这个学习领域,要注重让学生形成审美判断力,了解美术艺术,融入文化情境;在进行审美能力培养时,要利用美术视觉性的要素,促进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欣赏中提高审美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技艺,向学生介绍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画家及其代表作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视觉感受,促进他们在自主欣赏中逐步提高赏析积极性和审美能力。

一、直观赏析,初步表达观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赏析,在赏析中感受作品特点,并表达自己观点。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会先给学生介绍画作的背景、作家的生平等内容,这虽然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但却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用既定的观念或其他人对作品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直观赏析,尝试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欣赏的能力。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对劳动这一主题有所了解,理解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欣赏美、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创作思想,从而认识到劳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教学中,教师不必在一开始就将教学目的、作品主题告诉给学生,而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在激流中前进》《粮食》《伏尔加河纤夫》等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体会主题,感受劳动魅力。例如,学生在欣赏了《在激流中前进》之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想:“这幅作品表现了黄河船工齐心协力、奋勇前进的场景,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就不能将人们安全地带到目的地。这幅作品特别加强了对黄河汹涌状态的描绘,而这正好衬托了船工稳定的姿态,让人们对船工心生敬意。”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对作品的创作主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直观感受和体验之后,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认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资料,以有助于学生继续探究作品的内在意蕴,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优化教学效果。

二、渐进品味,逐步触及灵魂

潘诺夫斯基在提到赏析美术作品时,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作品解释,首先是直观的层面,其次是探究作品的构成和意义,最后是挖掘作品的潜在本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渐进品味的方式来逐步深入作品,感受作品要表达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和宗教意义,这样,学生才能接触到作品灵魂,了解作品内涵。

在学习《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渐进品味的方式逐步感触作品灵魂。古往今来的很多绘画作品都蕴含着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感知,能让学生体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大。例如,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维纳斯的诞生》这幅作品,并深入讨论这幅作品,如“该作品是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的?”等问题,在初步感知中,学生认识到:这幅作品中的维纳斯就像一颗珍珠一样,从贝壳中站了起来,她显得如此娇弱,但却洋溢着青春活力。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幅作品的内在韵味。在中世纪,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十分严格,唯美的维纳斯作为异端遭到了焚毁,而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则表现了维纳斯冲破重重阻碍,在从海中重生的形象,她作为美的使者,再次将美好带到人间,这实际上也展现了作者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抗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作品内涵进行讨论,促使学生逐步深入研究,完成对作品的分析,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比较分析,寻求作品差异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从中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整理、总结出美术规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同但美术流派却不同的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多角度、多类型地让学生参与到作品分析之中,探究作品的内在差异。

在学习《中国古代雕塑》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雕塑作品同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尝试从中找出异同点,以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三大重要发现,并给学生展示包括陵墓雕刻、宗教雕刻在内的各种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如可以把汉代俑和秦兵马俑同时展现出来,让学生尝试对比这两种雕塑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后发现:汉代俑的形象比较夸张,让人感到表情很诙谐,而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则比较真实,看上去和普通人更为接近。秦兵马俑具有写实的特点,千人千面,十分细腻,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将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四大石窟的作品同时展现出来,让学生尝试分析中国佛教雕塑的发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鉴赏大会,要求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对比赏析,找到它们的差异性,以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提升对美术流派的感悟,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融入故事,激发鉴赏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教学方式过于枯燥,知识量过大,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懈怠情绪,这样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作品欣赏的兴趣,如可以在介绍作品背景时融入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和作品、画家有关的小故事,并让他们讲出来,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将一些和中国古代书画有关的奇闻逸事融入教学中,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介绍《古诗四帖》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作者张旭的奇闻逸事,并告诉学生:张旭是一个书法奇才,他将当时流行的“今草”体演绎成了笔法放纵、字形变化的狂草体。相传张旭曾经看到公主和担夫争道,因此领悟了书法的真谛,而他在闻鼓吹之后又得书法意,在看了舞剑器之后得其神韵。这样,有趣的故事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地鉴赏作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古诗四帖》中的狂草特点。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古代书画名家的故事,如王冕画荷花的故事、顾恺之倒吃甘蔗的故事,王羲之以墨当饭的故事等。

美术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展开。教师应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事的丰富性必然能让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浓厚兴趣。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递情感、进行交流的,这体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中获得感知,学会赏析并评述作品,分析出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从而升华学生情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育平.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5(8).

[2]蒋欢喜.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J].学周刊,2015(12).

[3]曹春平.发挥课外活动对美术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3(85).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