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类标记语的元话语功能探讨*

2016-05-14刘菲露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平定04500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

刘菲露(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平定045000)



“是”类标记语的元话语功能探讨*

刘菲露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平定045000)

摘 要:现代汉语中和连词、副词及其他成分相搭配的“是”字,其意义和功能较为多样,与一些词类成分组合而成的“X是”“是Y”能提供理解说话者与命题内容之间关系的信息,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作出正确的情感判断。从元话语角度研究口语中的“是”类标记语,指出此类标记元话语的典型特征是引发提示性和反应衔接性。在元话语分类模式基础上,对“是”类标记语进行区分。根据言语活动所处的特定场合,探讨“是”类标记语在情景语境构建中的功能体现。

关键词:话语标记;是;元话语;衔接功能

在早期的汉语语篇研究中,有些词语或固化语句通常会出现在话轮的开头和中间,它们不直接与句内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也不直接参与所在话语的命题意义的构成。对此类语言单位的说法大致有“插说的独立成分”(杨欣安)、“独立成分”(胡裕树)、“独立语”(黄伯荣、廖序东,邢福义)、“插入语”(那润轩)、“连接成分”(廖秋忠)、“语篇衔接语”(邢欣)等。近些年,随着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研究的相辅相成,上述语言单位又可称为“话语标记”和“元话语”。这两类概念的研究既有交叉又有不同。[1]

由于话语标记在互动性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够促进言语的建构和理解,因此有关汉语中话语标记的探讨也日渐增多,尤其基于真实口语语料,对个体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模式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将从元话语角度探讨口语中“是”类标记语,说明在交际过程中某些话语标记更能承担组织话语,表达作者观点,涉及读者反映的元话语责任,对于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话语标记和元话语的联系与区别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最早是由Schiffrin提出,是指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元话语(Metadiscourse)指的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内容的看法,预测读者反映的一种语言使用法。

话语标记和元话语的联系表现在:在语音方面,话语标记和元话语都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重读与否等来识别。在语义方面,话语标记和元话语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它们的有无不直接影响句子命题的真值内容。在句法方面,二者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不参与句子的语法构建,它们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句法的合理性。在功能方面,话语标记和元话语能够体现说话人意图,组织话语,保证话语意义的衔接和连贯。

话语标记和元话语的区别体现在:在语法分布方面,话语标记大部分出现在句首和句中。而元话语不仅能够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和中间,还能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在构成成分方面,除评述性词语、称呼语、感叹词之外,话语标记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元话语的范围则比较宽泛,能由词、短语和句子充当,还可以包括评述性词语、称呼语和感叹词。话语标记相对来说比较封闭,某种程度上它是语法化了的元话语。而元话语本身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随时都有可能有新的词或短语甚至标点,版面排版等加入进来。两者之间固定程度不同。[2]在语篇衔接方面,话语标记像一位热心的调解员,积极发挥自身桥梁沟通的作用,竭尽所能帮助前后语句之间实现合理的语义联系,使听话人在话语意图的提示下,能较为容易、感性地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和情感价值。而元话语则更像一个置身芜杂事外,只看本质规律的冷静调度员,它将篇章成分放置在一起,并不亲历亲为,用自身酷酷的魅力,将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云淡风轻地表达出来,同时又使听话人欲罢不能、理性深入地主观分析元话语所在位置的语篇衔接功能是什么。

从以上的介绍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于传统句法语义层面的静态分析,话语标记和元话语的联系区别放在了语篇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这就提醒我们:在相同条件下,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个体研究不应只从话语标记的角度进行探讨,还应从更宽泛的元话语范围总结出这些个体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模式和特有功能。

二、“是”类标记语的构成形式

作为一种形态简单甚至没有形态的语言,汉语的很多词汇形式往往在实际使用中逐渐浮现出新的用法,产生新的功能。“是”类标记语在互动交际中不仅能够充当话语标记,而且还浮现出了元话语的用法和功能。这是语言调整、演化的自然结果,符合语言表达的语用需要。此类标记语(X是,是Y)在X类、Y类语言单位与词内成分“是”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出了在原有话语标记基础上的元话语意义和功能。

从构成上看,“是”类标记语主要将“是”作为核心,可以粗略地划分为“X是”与“是Y”结构。我们首先来探讨“是”的性质。根据石毓智等[3](P12-52)的研究,“是”字大致经历了指示代词→判断动词→焦点标记语法化的阶段。[3]董秀芳在此基础上,认为“是”从指代词变为判断词、从判断词变为焦点标记,从判断词(焦点标记)正在变为词内成分。[4]我们完全认可上述的分析,更加倾向于张谊生所做的表述:从先秦到现代,“是”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代词→动词→副词→词根→词缀。[5]依据“是”类标记语在口语中的实际用法,我们能够判断出“X是”结构中的“是”为构词后缀,“是Y”结构中的“是”为词根。“X是”、“是Y”两种结构中“是”的语法性质不同,也就决定了“是”类标记语内部元话语功能的不同。

(一)“X是”结构标记语

这种结构的表义重点已转到“X”上面,“是”已经虚化成为一个构词后缀。根据我们的考察,能够充当“X”的词类成分主要是副词,同时还有指示代词和名词(用例较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是”类标记语的筛选,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这类标记语能作话语标记,且有其相关用法。二是此类标记语在话语标记使用的基础上,能够浮现衍生出元话语功能)。“X是”结构标记语具体用例如下:(1)当“X”为副词时,“X是”有:也是、就是、不是、真是;(2)当“X”为连词时,“X是”有:但是;(3)当“X”为指示供词时,“X是”有:那是;(4)当“X”为名词时,“X是”有:问题是。

(二)“是Y”结构标记语

由词根“是”和“Y”成分复合而成“是Y”结构。这种结构的表义重点还在“是”上,目前,“Y”成分由助词“吧”和“的”来充当。具体用例有:是吧、是的、是这样的。我们将“是这样的”看成“是的”的一种变体形式。

(三)“是”类标记语的其他形式

在考察的过程中,“是”类标记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是不是”“莫不是”和“可不是”。吕叔湘先生曾就“是不是”有过精辟的论述。例如:

例1:不错,鞋匠是不是个好差使。(方方《七户人家的小巷》)

吕先生认为,“这个句子有两个层次:‘鞋匠不是个好差使’是一个否定命题,是一个层次;在‘不是’前头再加一个‘是’,对这个否定命题加以肯定,又是一个层次”。[6]张谊生据此说明:“不是”中的“是”为判断系动词,而放在“不是”前的“是”字是一个焦点标记副词。我们遵循两位学者的思路,分析认为:在“莫不是”和“可不是”当中,这两个“不是”可以否定其所在话语的命题内容,能看成是一个层次。“莫”和“可”同样可加在这两个“不是”之前,承担焦点标记副词的责任,这是另一个层次。

至此,“是”类标记语的内部结构层次可归纳为图1。

三、关于元话语的不同定义

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观点如下。Keller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了探究,将其命名为“开场白”。Shiffrin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认为元话语能够组织或评价正在进行的会话。Crismore从修辞和语用的角度出发,认为元话语关心的是受话者(读者),其功能是语用,修辞的。[7]Williams将元话语定义为:关于话语的话语,跟主题无关。Hyland发现,元话语包括对话语的组织、作者对话语内容的看法、可以预测读者态度,是体现篇章各种特征的一套机制。Vande kopple理解元话语是一套机制,它能够引导读者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的信息。[8]尽管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但都证实了元话语的客观存在。

我国学者对元话语也有其独到的研究。以李佐文[7]和徐赳赳[8]为代表。我们主要依据两位前辈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多数人的观点,将元话语概括为:其多由词和短语充当,是一种语言使用法,可以在话语的不同位置出现,不参与命题内容的构建。在交际过程中,用于组织话语、调控主体信息,表达说话人对话语观点的看法,并且考虑听话人的反映。

图1 “是”类标记语内部结构层次图

四、“是”类标记语的元话语分类

对于元话语的分类,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框架。Ifantidou从词汇的角度来讨论元话语;Vande kopple则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元话语;Rumpf另辟蹊径,从视觉的角度分析元话语;而Hyland and Tse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标点如何具备元话语的功能。

徐赳赳[8]在对上述元话语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将元话语分为三大类:词语元话语、标点元话语和视觉元话语。[8]其认为,目前对元话语的分类讨论主要集中在词语元话语,并且主要有三种分法:其一,篇章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其二,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其三,内部篇章元话语和外部篇章元话语。本文采用的是徐文中所谈到的Hyland和Tse[10]提出的分类框架,他们认为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最能反映出元话语的本质特征。具体来讲:引导式元话语指的是篇章中一些词语能够表现出某些特征,听话人借助这些特征可以理解说话人期望传达的信息。互动式元话语具有评估性、参与性,它指说话人用一些词语来提醒听话人领会自身指说话人传达的命题信息,这类元话语显示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关系。上述两种元话语又可进一步细化,把引导式元话语分为5类(表转换的词语、表框架的词语、表内指的词语、表证据的词语、表注释的词语),互动式元话语分为5类(表模棱两可的词语、表强调的词语、表态度的词语、表关系建立的词语、提及作者自己的词语),共计10类。

值得说明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哪些“是”类标记语属于引导式元话语,哪些“是”类标记语属于互动式元话语,要视其所在的典型语言环境而定。据此,口语中的“是”类元话语可做如下划分:

(一)引导式的“是”类元话语

1.表内指的“是”类词语

实例为:也是、问题是、是吧。这类元话语突出体现了照应特征和衔接特征,它能使元话语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相互呼应,有利于听话人更容易理解说话人的用意。

例2:她显然不太喜欢别人这样叫她,也是,拿“花儿”来比樊锦诗,不仅俗了,而且也不伦不类。(《人民日报》)

例3:她灵机一动,便给跪在身旁的小女儿起名叫“莲花”。邻里们一齐夸赞,这名儿既水灵,又吉祥。问题是,孙家穷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女儿瘦伶伶的,哪里还像朵花?

例4:原来能买多少东西,现在买不着啦,是吧?可是,我觉得,呃,从我们这个,嗯,从国家来讲吧,的确考虑非常周到的哈。

2.表框架的“是”类词语

实例为:不是。这一小类词语语义最虚,是比较典型的元话语。它能表示篇章的目的,还能表示话题间的转换。

例5:A:周末咱们去玉泉狩猎场滑雪吧。

B:不是,我想起一地方,去年我和家里人去过,是个养鹿场。那儿的景色特美,也能滑雪。

(二)互动式的“是”类元话语

1.表关系建立的“是”类词语

实例为:就是、但是。此类元话语通过强调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或通过使用第二人称、问句等方法,显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关系。

例6:“有什么重要的,你不就是仗着自己年轻勾引人家老公吗?”护士长说。“就是,就是。”一位女患者说。(皮皮《比如女人》)

例7:从中国革命经验来看,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并不大,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我党的杰出领袖毛泽东同志,能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党的建设学说,发挥了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辉煌战果。

2.表态度的“是”类词语

实例为:真是、那是。这种类型的词语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强度,传递惊奇、不满、承诺、赞同等信息。

例8:文丽:你怎么那么烦回家啊?你就住车间吧。要不回你那三线,骑马射鸟的,多浪漫。

佟志:三线早就撤了,老说这些话那不伤感情啊?傻老婆,真是。(电视剧《金婚》)

例9:肖济东说:“把我的身份证和钱退给我。”女人说:“那是那是。师傅请大人大量,不跟我们小人计较。只怪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没想到师傅有这么大的来头,得罪了。”(方方《定数》)

3.表强调的“是”类词语

实例为:是的、可不是。“是的”“可不是”出现在相关的语境中时,突出说话人对命题的确定。“是的”、“可不是”具有强调断言功能。

例10:老人说:“顽强、自信、乐观、好学,注重养生,才能做到生龙活虎!”是的,死气沉沉不是生活,得过且过不是生活,低三下四不是生活,醉生梦死也不是生活,唉声叹气不是生活,生活就是要生龙活虎。(《健康时报》)

例11:蓝龙媳妇也劝她:手心吧手背吧,你现在也不用怕公婆了。你们是全全和和的一家人家。像我这样,熬到啥时候是个头?玉儿妈说:“可不是,比起你我真算享福的。不过你可以给自己找个好媳妇呀!”(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4.表模棱两可的“是”类词语(实例:是不是、莫不是)

这类元话语表示对命题确定性的削弱,元话语提示的后一话语是对前面话语信息的不确定。

例12:广东人精明,兜里钞票也鼓……可是,她还是拿不定主意,散场之后,是不是按董经理所安排,陪这位广客去宾馆吃吃夜宵。(窦卫华《一个警察的24个小时》)

例13:烈日凌空,吹来的海风像热蒸汽一样灼人,刘宽望着大汗淋漓的妻子,十分不安地问:“这个鬼孩子,这回莫不是病了吧……”(金涛《外星球来的女孩》)

五、“是”类元话语的语境功能

“是”类元话语在实际的语篇中,一般出现在以下的语境中:X+“是”类元话语+Y。“是”类元话语是一种触发因素,它能标示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对交际状态的一种把控,还能显示说话人对X、Y彼此关系的认知倾向。

(一)“也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说话人使用“也是”,标志说话人对X内容有思考,在意识到X内容与自己的预期有所不同时,引出Y内容补充相关的信息。如:

例14:汪化堂又转换口气说:“不过共产党也不简单。咱们这地区是她的老根子,穷小子的心都跟她走。也是,各敬各的神,各烧各的香。他们跟共产党,咱们也不能白闲着,要跟他们干干!”(冯德英《迎春花》)

例14中,X表述的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得人心”。说话人汪化堂有意识到这与自己的预期(即“共产党有什么好怕的”)不同时,于是引出Y内容(即“各敬各的神,各烧各的香”)进行补充说明。

(二)“就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自然口语里的“就是”能够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性意愿、“就是”中,“就”所起的作用是语意上的强化。[9]说话人认同X所表述的内容,通过“就是”本身的强化将这一认同延伸到Y内容,希望引起听话人的特别关注。

例15:嘉宾:我个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一人的话,一般是这样。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的话,不完全是这样。主持人:就是您和倪总的他的这个战略选择啊,这些东西相差大吗?说你们有一些是不太相同的。

例15中,说话人(指主持人)赞同“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的情况”,并将这一认可延伸到“就是”后面所陈述的内容“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情况的具体不同有哪些?”,以期得到嘉宾的认真回复。

(三)“不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不是”具有一种标异功能,以它为界标能够标示出X内容和Y内容的前后不符,这是交际状态的转换。

例16:语境:A是B的女朋友,他们一块儿在B家看影集。

A:她是谁啊,是不是你过去的女朋友啊?

B:她,就她?你太小瞧我贾志新了!我告诉你,谁正眼瞧过她呀?不是,你看你看,又干又瘦的,一脑袋黄毛跟包米穗子似的……(电视剧《我爱我家》)

在例16中,说话人刚刚收到的信息(X部分),即“艳红是贾志新的女朋友”,与后面Y内容所表现出的说话人原有认知倾向不同,这种认知倾向是:贾志新理想中的女朋友肯定不像艳红这样又干又瘦,形象不好。“不是”自身具有的否定意义,使说话人对X、Y之间关系的认知处于暂时的失衡状态。

(四)“真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真是”在语境中独立承担话语否定的意义,说话人根据个人的价值、情感系统对话语环境中的刺激(X部分)做出否定性的反应和评价(Y部分)。

例17:语境:文丽怀孕了。

大庄:唉,文老师慢点。(伸手要摸文丽的肚子)别闪着。

佟志:哎哎哎,真是,上什么手啊,真是。(伸手挡住大庄的手)

例17中,对说话人佟志构成刺激的语境是:大庄要摸文丽的肚子。为此,说话人对大庄的言语行为做出否定,责怪他不该有如此行为。

(五)“但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交谈中,说话人总是用先前的话语(X部分)来引导听话人延续之前的话题。但当听话人未做出合意回应,甚至偏离话题时,说话人用“但是”后的话语(Y部分)消除离题,继续回到先前的话题。

例18:主持人:我就想问您,现在是该拿着长虹的股票呢?还是该卖?

胡汝银:这个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判断。

主持人:但是您作为那个暴风雨的核心地带的这样一个人士的话,您的建议是什么呢?

例18,主持人向嘉宾寻求投资建议(X部分)嘉宾并未做出满意性回应。主持人用“但是”将会话又回到先前话题的范围(Y部分)。

(六)“问题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在“问题是”所处的语境中,X内容往往是已有命题或会话双方已知信息,Y内容则是实现X内容的关键要素。说话人通过“问题是”就对Y内容起到了明示提醒作用,在这种有意提醒下,听话人能够理解X、Y之间存在某种“递进”关系。

例19:他就不考虑你,你不敢快,你知道吗?他就不考虑考虑这个。你快,能快吗?问题是,这坐车的也着急,司机其实也着急。没辙,现在。又不许鸣喇叭,鸣喇叭又得罚两块,这一天挣多少钱?

说话人用“问题是”就指出“司机不能开快车”(X部分)这一命题成立的关键因素是“违规就要受处罚”(Y部分)。听话人能够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七)“那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听话人使用“那是”,表明其后的Y内容是对前面的X内容的补充说明,对说话人的观点,听话人积极附和。

例20:八圈喘了口气,说:“我这前半辈子,唱了半辈子的戏,后半辈子,挑了半辈子的尿,也算是给人民做了贡献了……”呼天成说:“那是,那是。贡献还不小哪。”(李佩甫《羊的门》)

例20中,“那是”后面的“贡献不小”(Y部分)顺承了“八圈对自己的评价”(X部分)。听话人附和说话人的观点,用“那是”起到了尊重对方的作用。

(八)“是吧”的典型语境特征

“是吧”本身带有征询的语义,说话人通过“是吧”一方面表示对当前话语信息(X部分)的认可和某种估测,商榷意味增加。另一方面,引出更多的新信息(Y部分)。X、Y之间是一种平稳的衔接关系。

例21:语境:审判员A质询嫌疑人B。

A:我们不用你的标准,用社会的眼光……

B:是老师的眼光吧?

A:就算是吧,老师眼光毕竟也代表社会某些势力的标准——我们不争论这个问题。

审判人A和嫌疑人B在“标准”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不一致,A用商榷口吻的“是吧”避免了与B在“标准”问题上的持续争论,引出新的信息,将之前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

(九)“是的”(含“是这样的”)的典型语境特征

“是的”所在的后句(Y部分)较为具体、清晰,一般对前句(X部分)进行补充说明或阐释相关的背景知识。说话人对X、Y之间的关系持认可态度。

例22: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总有各种理由。最常见的是“没时间”。张之洞就曾痛指此弊:“劝人读书,多谓无暇,不思嬉游昼寝,为暇多矣!”是的,吃喝玩乐,迎来送往,时间总是有的,可一到读书,时间就没有了。

本例中,张之洞所说为一段文言(X部分),说话人认同此观点,并且用白话进行解释说明(Y部分),起到了加强语意的作用。

例23:顾客:哎,服务员,帮我拿这件小号的试下。

售货员:嗯,黄色的吗?那个,是这样的,我们这款的黄色卖得特别好,现在就剩中号的这一件了。您要不试下紫色的,这个有小号。其实您皮肤白,穿紫色肯定好看。

售货员通过使用“是这样的”,提示顾客下文(Y部分)有详细的信息要对前文(X部分)解释说明,即“黄色衣服的小号没有了,您可以试穿紫色的小号”。

(十)“是不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从交际的功能来看,“是不是”具有征询、祈使功能。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有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倾向性地表述某种想法(X部分),听话人按照说话人的预期,做出回答(Y部分)。

例24:傅老:啊这个,小吴同志啊,咱们是不是先歇一会儿,我实在是……

吴老:行行行,咱们歇一会儿吧。(两人坐)(电视剧《我爱我家》)

例24中,说话人傅老引导听话人吴老按照自己的想法(X部分)去考虑问题,听话人认为这种建议可行,于是给出相应的肯定回答(Y部分)。

(十一)“莫不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莫不是”主要表疑问,也能够表推测。它出现在互动的关节点,用先前的话语(X部分)来推测下一步的话语实践(Y部分)。

例25:神笛刘的眼睛睁得如金鱼一般:“我的天!上品的‘葫芦春’,二十年没喝过了。先生,看你一脸大黑胡子,莫不是阎王爷来请我不成?快快把瓶盖打开!”(《大唐狄公案·黑狐猩》)

例25中的“莫不是”意在推测,显示出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说话人对所说内容:请我喝“葫芦春”(X部分)的动机不能确定,于是在后面的语句中(Y部分)来探询“阎王爷是不是要我的命”,证实自己的猜测。

(十二)“可不是”的典型语境特征

“可不是”主要出现在议论说明的语境中。说话人在呈现某一现象或观点之后(X部分),后面的语句(Y部分)对前文进行肯定和延伸。

例26:“其实,我应该是没有资格抱怨的,”男人继续说,“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很多人羡慕我毕业后这么顺利就在纽约的大公司里找到了工作。可不是,匆匆忙忙地毕业,找工作,赚钱,买书,买房子,拿绿卡,这好像是每个中国学生来之后的必经之路。”(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显然,这句话的语意重心在“找工作,赚钱,买书、买房子,拿绿卡,是每个中国学生来之后的必经之路”上(Y部分),说话人用这一表述为前面的内容“别人羡慕我找到了好工作”(X部分)进一步提供了论据。

六、结 语

元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现象,在语境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组织话语、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促进听话人对交际意图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类元话语都不同程度地与话语交际的环境相联系,说话人通过对“是”类元话语的使用,能够将话语内容与所在的语言环境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听话人依据元话语本身的提示,就能对话语的基本信息做出确切的理解。我们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对现代汉语口语中其他类型元话语的特征和功能做进一步的探究,寻求一些元话语使用过程中的共性规律。

参考文献:

[1]邢欣,金允经,郭安.起始标记语的元话语功能探讨[J].当代修辞学,2013(6):36-44.

[2]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44-50.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1):35-43.

[5]张谊生.“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J].语言科学,2003(3):34-49.

[6]吕叔湘.叠用“是”和“不知道”[J].中国语文,1986(4):320.

[7]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44-50.

[8]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345-353.

[9]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0]HYLAND K,POLLY T.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J].A reappraisal 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责任编辑 铁晓娜]

The Metadiscourse Functions of the“Shi”Markers

LIU Fei-lu
(Chinese Department,Yangquan Teachers College,Pingding045000,China)

Abstract:“Shi”in Modern Chinese which works with conjunction,adverb and other components has various meanings and functions.It can be combined with some elements to reach the form of“X shi”and “shi Y”.These forms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which help the listen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roposition.Besides,the forms are able to guide and restrict the listener to make the right emotional judgment to understand the discour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adiscourse,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Shi”marke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markers are the initiation and cohesion.On the basis of metadiscourse classification model,we can discern the“Shi”markers.Finally,we discuss their function in contextualizing the discourse.

Key words:discourse markers;shi;metadiscourse;cohesive function

作者简介:刘菲露,讲师,硕士,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英汉对比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3-0088-07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
微博中话语标记语“简直了”探析
客套话“不好意思”互动话语功能探析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
小说《围城》中填充类话语标记“呃”的用法研究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话语标记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及其效应
“好家伙”话语标记分析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