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民谣音乐传播

2016-05-13王欢王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谣受众音乐

王欢 王勇

摘 要: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信息也不例外。本文使用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大背景下民谣音乐的传播方式,认为移动互联使得民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移动互联 民谣 传播 “5W”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和3G技术的商用,移动互联的浪潮悄然来袭。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又一次被颠覆,艺术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宝贵的当代艺术形式,民谣音乐发展至今走过风风雨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谣音乐人,拥有了大量铁杆粉丝,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最近,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笔者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的民谣音乐传播,具备一定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移动互联:新时代的弄潮儿

移动互联(Mobile Internet)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科学发展理论认为:移动互联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谈到移动互联,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很火的词-“SoLoMo”,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Mobile(移动),其实这也就是移动传互联传播的三个特点。

1. Social(社交)

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兴趣圈和关系网,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为评论、转发、点赞等行为,实现信息的互动传播,每个人得到自己价值观的认同感,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

2. Local(本地)

可以理解为位置关系,即人们可以依靠地理位置建立关系。知晓位置关系是为了本地化,因为人们总是想和离自己最近的人产生关系。这就有助于用户完成自身价值需求,提高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3. Mobile(移动)

移动互联用户增长迅猛,和它的可移动性密不可分。移动互联具有随时、随地、即兴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这种随时随地的碎片化时间获取碎片化信息。

(二)民谣音乐:人文、独立、简单的歌

关于民谣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人中有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无论是音乐人还是听众,更多人认为,民谣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更多地在于演唱者的态度和歌词里的内容。

1. 人文歌词。民谣音乐人多认为民谣的根本在于歌词写了什么。一般来说,民谣音乐的歌词和流行乐相比更接地气,且往往具有某种人文关怀。

2. 独立态度。为了拥有更多自由来表达心声,许多民谣音乐人都不想局限于唱片公司的条条框框,而是选择独立制作发行,或是和可以信任的小厂牌合作。

3. 简单方式。一个人,一把吉他,加上发自内心的歌唱,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民谣歌手。

三、研究现状

(一)移动互联传播研究

目前,传播学领域有关移动互联的研究大都是将它作为一个环境,把具体的行业或者问题放在移动互联环境里探讨,正如本文一样。如:杜建华的《移动互联背景下视频网站发展趋势及应对》;段然的《移动互联时代广播传播理念新探》;王瑜的《我国动漫的手机传播研究》。

还有一部分文章探讨了移动互联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它们的融合问题。如:王雪芹的《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危与机》;宋青的《移动互联带给传统媒体的热效应和冷思考》;武欣博的《移动互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比较》。

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着眼于移动互联传播本身,以传播学视角分析其传播特点,如:何其聪、喻国明的《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王璐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张莉婷的《信息时代移动互联新媒体传播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移动互联兴起的时间不长,技术更新迅速,整个产业还处于爆发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研究范式,现在的研究还是以个案研究为主。不过,笔者相信,随着移动互联发展的深入,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二)民谣音乐传播研究

陈治对中国民谣音乐发展现状的分析(2009)介绍了中国民谣音乐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马娟研究了“地下音乐”的传播方式,并使用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了音乐亚文化(2013),某种意义上,“地下音乐”与“民谣”有一些源流和共通的关系。寇冠宇(2011)和田怡(2014)研究了大陆校园民谣的发展历史。乔焕江对民谣的历史和面向的研究(2014),是为数不多研究民谣现阶段面临问题的文章。

综上所述,把民谣音乐传播放在艺术传播的学科内,以传播学视角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大多数文章都是研究民谣音乐的发展历史,或者调查发展现状,还有很多描述是以访谈文、小品文、乐评等形式呈现的。

四、移动互联下的民谣音乐传播

(一)传播者

1.十三月唱片公司

在中国音乐工业空前消沉的2006到2007年,十三月音乐独立厂牌凭借着母公司网络秀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团队忘我的工作热忱,在中国新音乐历史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民谣神话,成功地将万晓利打造成中国民谣最具代表性领袖,并获得了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年度最佳民谣大奖。

2.麻油叶民间组织

麻油叶民间组织成立于2011年,名字来源于创始人马頔的名字,马頔——马由页——麻油叶。麻油叶组织成员以年轻的民谣音乐人为主,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主要成员有:马頔、宋冬野、尧十三等。

传统唱片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在聚合内容资源,然后连通外部媒介完成商业化的部分:打歌和造星在先,衍生和赚钱在后,传统唱片公司衰退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盗版和数字音乐的廉价,而是打歌和造星的能力退化。十三月唱片公司抓住民谣音乐复苏的浪潮,成功打造万晓利等民谣明星,造就了自己在民谣音乐界的地位。

麻油叶是一个民间组织,是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自发成立的。有了这个组织,成员们一起交流创作经验,一起演出。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组织内的民谣歌手在原来人内传播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人际、群体和组织传播。笔者认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活动。

(二)传播内容

民谣音乐的曲调大多比较简单朴实,没有太多复杂炫技的东西,因为具有人文关怀的歌词才是它不同于一般流行音乐的灵魂。下面对周云蓬《中国孩子》的歌词进行举例分析: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地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

作者分别将“克拉玛依大火”、“沙兰镇水灾”、“吸毒母亲饿死孩子”、“卖血感染艾滋病”、“山西矿难”这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写进歌词,表达他对社会阴暗面的愤怒,呼吁国民关注少年儿童成长。民谣音乐人特有的人文关怀精神,让他们把社会万象写进歌词中,唤起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种精神正是民谣音乐的灵魂。

(三)传播渠道

1.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自媒体平台是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民谣音乐人和广大流行音乐明星一样,使用微博更多一些。

2.小型演出现场

由于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广大受众,所以小型演出现场几乎成了民谣音乐传播最重要的渠道。通常是在一个小酒吧里,几十到几百人一起分享音乐,形式更像是举行一个派对。

不同于大众流行音乐,民谣音乐几乎很少有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上露面的机会,所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渠道虽然不能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但却很好地保证了民谣音乐在它小众圈子里的生存与发展。

(四)受众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民谣音乐的受众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民谣音乐的受众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青年人为主。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来收听民谣音乐,除此之外,由于票价便宜,通过小型演出现场接触民谣音乐的人也比较多。

(2)民谣音乐的受众以热爱文艺和追求时尚的青年居多。他们多以“文青”、“愤青”自居,喜爱新奇、非主流的东西。

(3)民谣音乐的受众具有相似性。民谣音乐的受众群体大多倾向于一种相同的价值观——对于绝大多数主流文化的轻蔑与不屑,比如对大众流行音乐的抵触:原本小众的歌曲突然走红,他们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五)传播效果

因为笔者也是民谣音乐受众群体的一员,现以笔者为例分析一下民谣音乐的传播效果。

(1) 认知层面:接触民谣音乐为笔者打开了另一个音乐世界。这让笔者对主流文化和小众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多元结合才是整个文化的面貌。

(2)情感层面:不同于流行音乐,民谣音乐更朴实,更接地气,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往往只是一把木吉他,一段低吟浅唱,使人内心宁静。接触民谣音乐,让笔者看到了更多美好与丑恶的东西,这使得笔者可以更客观现实的面对生活。

(3)行为层面:笔者更加关注民谣音乐圈的动向,主动搜罗歌曲来收听,并且作为一个传播者,将民谣音乐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五、结论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的浪潮并没有给民谣音乐传播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民谣音乐本就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与主流音乐文化共存于世。当移动互联对大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它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偏安一隅。不过,在移动互联时代,民谣音乐的传播渠道、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的传播属性,都发生了改变,这或多或少使民谣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民谣音乐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然.移动互联时代广播传播理念新探[J].中国广播,2014(8).

[2] 何其聪,喻国明.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J].新闻记者,2014(12).

[3] 王璐.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2.

[4] 张莉婷.信息时代移动互联新媒体传播分析[J].信息工程,2013(11).

[5] 陈治.信息时代移动互联新媒体传播分析[J].黄河之声,2009(19).

[6] 马娟.“地下音乐”传播方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7] 寇冠宇.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8] 田怡.大陆校园民谣的特征及发展局限[J].当代文坛,2014(2).

[9] 乔焕江.大陆新民谣“前历史与今面向”[J].艺术广角,2014(1).

[10] 百度百科.移动互联网.http://baike.baidu.com.

[11] 新长征路上的民谣[J].南都周刊,2010(6).

猜你喜欢

民谣受众音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民谣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何为民谣
音乐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