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阮大铖的诗学观
2016-05-13陈真
陈真
摘 要:明代诗人阮大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建树颇丰,其诗学观亦有可值得注意之处。阮大铖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 “以情治情”等问题的论述上。
关键词:阮大铖 咏怀堂诗集 自序 诗论观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阮大铖戏曲艺术研究,项目编号:000022070132)
明代诗人阮大铖尽管因士节出处问题颇遭诟病,而在诗歌史上实乃明代有数的名家之一。他的诗学观念亦颇值得注意,这集中表现在《咏怀堂诗集》中阮大铖的几篇自序里。阮大铖的诗论观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又独具特色。其不但具有较高的诗词创作水平,还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
一、《咏怀堂诗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自序》主要阐述了阮大铖的诗学本体论,即诗为何物的问题。文中云:“夫诗者,教所存以情治情之物也。情亦奚事治?盖身心与时物触而诗生焉。”阮大铖认为,所谓诗,乃是以情治情之物也。这里的要点是一个“治”字。治,音持,此处是动词,本意谓磨治,后指修饰、整饬、控制等义。以情治情,就是说情感相磨相激,相修饰、相整饬,遂感而成诗。《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乃在心为志,发言为声也。而情动于中,志之所存,发而为声。诗者,情也。《文赋》序言中说:“诗缘情而绮丽。”可见诗缘情的观点是古有承之的,但阮氏的独特之处,便是发现了“治”这一艺术转化过程,情感如何转为诗?靠的正是“治”这样的过程。
“以情治情”一语中的两个“情”字,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在刘勰看来,“情”乃指人的五种性情,即喜、怒、欲、俱、忧。并且“情”乃为立文之道,为文必须融入情感,否则便会流于“淫丽而烦滥”。阮大铖“以情治情”的第二个“情”可以理解为刘勰的“五性”,即性情,情感也。
而第一个“情”,则是指情感的活动过程。“以情治情”可以理解为以抒发情感的方式来修养性情。因此,“以情治情”是阮大铖在继承古意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独到之见。
此外,阮大铖还认为:“……人生身世得失,亦何多端,而‘群怨足以概之。”“群怨”一词,源于“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教化功能的高度概括。“群”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意思是诗可以使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指诗歌可以讽谏君主政事之失,怨刺统治者无道之举。然而阮大铖所谓的“群怨”,可能是一个偏正结格的词,意思是因群而生怨,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怨怼之情。这是老于世故的深见,这一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诗风。
二、《咏怀堂诗外集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外集自序》以骈文的形式写就,文辞华美,音律和谐。作为序言,实在文采斐然。这篇自序从头至尾,几乎句句用典。开篇“兰亭曲水”之典童叟皆知,在此不多费唇舌。“桃叶春江”出自吴文英词《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最怜无侣伴雏莺。桃叶已春江。”桃叶,王献之小妾也,吴词中代指琴客,言琴客将离友人远去。后句“长安多古意”出自初唐诗人卢照邻的诗题《长安古意》。该诗描述了京都长安的繁华景象,同时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诗中有句云:“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便是“游丝将啼鸟争妍”的出处。“草色与蜻蜓俱醉”出自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崔诗中言:“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描绘了一幅醉人的湖光美景。
第二段开头,言遇到景色美好的胜日,却缺少美好而新颖的诗歌来表达赞美。而亦有“枫森巫峡”、“叶落洞庭”之句。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之句。“叶落洞庭”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其后女萝之句亦是出自屈赋。“宝瑟凄清”出自赵以夫《水龙吟(次李起翁中秋)》,“宝瑟凄清,玉箫缥缈,佩环声碎。”而后半句“泣幽灵于湘浦”则是描写娥皇、女英泣舜帝与湘水的故事。“宋玉对以愁生”是说宋玉梦遇神女而不得的惆怅;“雍门泪下”,用雍门子周善鼓琴,令孟尝君为之泪下之典,出自《说苑·善说》。“凌波皓腕”则化自曹子建之《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凌波微步,鞋袜生尘。”后半句则是出自谢灵运的名作《游赤石进帆海》:“杨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第二段的后面几句,用典不太明显,但仍是有迹可循。“绛唇”,一般理解为红唇。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有朱饰的箫孔。萧统《文选·王子渊<洞箫赋>》:“锼镂离洒,绛唇错杂。”李善注:“绛唇谓箫孔以朱饰之。”这里“绛唇”作“朱箫”解也比较符合上下文之意。“飒沓”一为纷繁、众多之貌;一为象声词,形容马疾驰或人行走之声等。李白《侠客行》中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之句。王维《燕支行》中言:“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取纷繁、众多之意。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飒沓”作“纷繁、众多”解,这也与后半句的“萧条”形成对偶。第二段运用了许多典故,用以阐述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景,以此来表现诗歌的魅力。
第三段“幽人旷抱,微有可宣。”意为,虽意志清高,却怀才不遇,无法受到世人赏识,以至于“高馆张灯”。高适《夜别韦司士》首联有言:“高馆张灯酒复请,夜钟残月雁归声。”高适的这首诗写离别,哀而不伤。“动离思于琴瑟”,古人爱琴,常将离别之哀伤寄托于琴瑟间。“旗亭折柳”,于闹市中送别,越喧闹越衬托出送别人的悲伤和不舍之情。旗亭,汉代设立的市官官舍,乃为市场的标识。所谓“折柳”,送别之意也。“惜行李乎骊驹”,用《诗经》逸篇《骊驹》用以代指告别诗篇之意。后句“河梁”,代指离别之地。出自《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之三:“手河梁上,游子暮何之?”。“天长云树”出自王维《送崔兴宗》颈联:“塞迥山河凈,天长云树微。”,王维此诗同为送别诗,也同样写得真挚可感。“柴桑”,古县名,陶渊明故里也,在此以代指陶渊明。“霭霭之章”,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第三段用了大量的典故,用以说明诗歌中所描写的各种意象。有了或美好或凄婉,或悲壮或洒脱的意象,作诗又何虑技巧不工呢?因此,阮大铖最后紧接着说:“又何必较量乎工拙”。而所谓“万籁号而镛竽并奏,秋水至而瀱汋齐盈。”是说,有了好的素材和内容,诗歌之体自然就丰满充盈了,而不必在意技巧的工与拙,或“神理”乎?在此,阮大铖将刘勰的“神理”说予以否定,认为诗歌只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便可自然而成。
三、《咏怀堂丙子诗自序》中的诗论观
《咏怀堂诗集》的第三篇自序是《丙子诗自序》,该篇在篇幅上来说是三篇中最少的。这篇序言主要阐明了其于崇祯后将其诗集命名为某年诗的原由。
第一段,言诗乃为志时者而作。阮大铖首段意思是说,诗歌若不能记载时事,则不能称之为诗也。然而时事为诗歌所记载,时事本身尚且能言吗?
序中阮圆海自叹身世多舛,所谓“危败余生,风烟避地”,乃指明晚期党争四起,内忧外患。此时,阮大铖因逆案等政治事件被废斥,避居乡野,丙子诗便成书于此时。因此丙子诗风多哀怨悲切,总体上由之前淡泊闲适的田园山水,变之而为森严幽闭的伤怀悲叹。于是,有了后面的“予之时可知,诗亦可知矣”。“岵屺瞻陟”,出自《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前有毛诗序曰:“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叙言其思念之由,经陈思念之事。”因该诗谓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世因此以“屺岵”代指父母。阮序之言,言其避乱归隐之时思念父母,而双亲却驾鹤而去。可见阮当时时运之衰,因此有言“时可知,诗亦可知矣。”
第二段言思议往昔,恍然如梦。而当年的锦绣之奢今日又岂可复得呢?往之荣贵,今之落拓,比之更令人唏嘘。也即由此,阮之诗作,根据年份定为“咏怀堂某年诗”,这也与上一段尾句形成对照。
就这三篇序言的整体而言,因其个人际遇的多变,也造成了诗歌创作中的不断发展。从中亦可看出,阮大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以第一篇序言为载体的第一个阶段,姑且将其称之为酬应阶段。因这段时间,算是阮大铖仕宦生涯的早期,同时也属于诗歌创作的初期。这段时期,阮初入仕宦,与东林党人相交颇深,因此其诗作中多酬唱应和之作。而这一时期的诗作,也反映了阮大铖人际关系上的苦闷。或许这些应和之作并非其自愿为之,只是为了结交权贵,意图为自己的仕途升迁有所帮助罢了。
而至《咏怀堂诗外集序》,其诗歌创作有了大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阮大铖自己的诗论观点。这一时期,因其经历了依附魏党,吏科都给事中职位之变等事,为了不被舆论所鄙,因此避之山野。其寄情山水,望期以此淡泊名利。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作多山水田园诗,所传之意也多澹然清雅。从《咏怀堂诗外集序》中各项典故之铺排,诗理之论述,可以看出这段时期阮大铖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创作技巧更趋娴熟,诗歌艺术也更具美感。因此,以该序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是阮大铖诗歌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
然而,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之后,紧接着的是狂风骤雨般的倾覆。到了丙子年间,阮大铖因名列逆案而被崇祯帝下令废斥,仕途由此而终,虽后至南明朝再得复用,然时日也并不多。这一政治事件的打击,对阮大铖来说是致命的,并最终导致其在崇祯朝无任何翻身之地。因此,以丙子诗序为切入口,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悲叹唏嘘之作,也偶有怨怼不满之意。因此阮大铖说:“诗者志时也。”所言即此时之时,乃是记录其此时之经历也。晚明时期,内忧外患,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阮大铖的高产期。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当是阮大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第一篇序言开启的平静闲适到澹然清雅,最后到悲叹唏嘘,阮大铖完成了人生的三部曲,同时也形成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 (明)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2]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序·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李善注昭明文选[M].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72年.
[5] (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春秋)孔子,选编.诗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崇贤馆藏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