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妮的自我救赎

2016-05-13马文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塞林格禅宗

马文净

摘 要:J.D.塞林格的中短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东方元素,这与他本人的精神历程有很大关系。《弗兰妮与祖伊》是他公开发表的中篇小说集之一,反映了塞林格本人企图借助宗教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东方元素,特别是佛教禅宗的思想。本文主要从禅学角度解读《弗兰妮与祖伊》,分析了弗兰妮在遭遇精神危机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禅宗的世界观、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及由此达到的禅境。

关键词:塞林格 弗兰妮与祖伊 自我救赎 禅宗

J.D.塞林格作为一代“遁世作家”,一直是一个让人难以看清的谜。他的古怪作风、他对个人隐私的过度保护、他的作品中对孩子纯真心灵的挚爱、对东方元素的引用和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了20世纪美国文坛的传奇。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已公开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这一系列作品均体现出塞林格对东方宗教文化的关注。我们通过对塞林格的生平经历与传记研究发现,塞林格以及他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禅宗的影响。作为半犹太血统、在天主教家庭影响下成长的他,对东方文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一种跨越不同文化的人文关怀。他的作品中有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又有着两种异域文化的抗争,而他本人中后期的创作危机更能凸显其思想中的矛盾。

《弗兰妮与祖伊》这部中篇小说集里不乏东方元素,其中有佛教禅宗意象的呈现、人物自身和作者对社会和宗教信仰理解的危机。而弗兰妮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正是借助禅学修行的参与,达到精神世界平衡,获得思想解脱的过程。

一、“智慧之童”弗兰妮

关于弗兰妮这一人物,塞林格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中。这部小说集由《弗兰妮》与其续集《祖伊》两篇构成,它们是格拉斯家族系列小说的成员,而这一家族的所有孩子都非常早慧,在童年时期均做客“智慧之童”电台节目。这两篇小说以目前尚在人世的最年长的二哥巴蒂·格拉斯作为叙述者,介绍了格拉斯家族最小的两位家庭成员,即大学生弗兰妮和演员祖伊的故事,主要以弗兰妮精神状况的失常与最终恢复为线索。

弗兰妮在周六下午赴男友赖恩的约会,两人在一家餐厅谈话。本是愉快的周末,但弗兰妮不知何故频频对赖恩发难,指责赖恩口中人事之虚伪,对他所写的关于福楼拜的研究报告猛然抨击,发难后又对赖恩怀有愧疚之情。后来弗兰妮控制不住自己的发难和愧疚,在二者之间挣扎,她在洗手间发泄后,回到赖恩面前,依然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最终她脸色苍白地倒在了吧台旁,结尾是“弗兰妮一个人静静地躺着,看着天花板。她的嘴唇开始嚅动,无声地念着什么,她的嘴唇就这样嚅动着。”①38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因于弗兰妮最近接触到的一本书《朝圣者之路》,弗兰妮此刻正在做的就是用书中所说的方式进行祷告——不间断地念耶稣的祷告词。接着弗兰妮被接回家中,仍是精神崩溃、身体虚弱的状态。格拉斯太太希望哥哥祖伊可以开导弗兰妮,之后故事的主线基本上沦为弗兰妮与祖伊的对话,但祖伊并没有劝说成功。后来祖伊只好在电话里扮成二哥巴蒂来劝说妹妹却被识破,但是最后祖伊与弗兰妮一同回忆大哥西摩所说的“胖女士”才最终使二人猛然醒悟,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达到了与社会的和解。

二、弗兰妮精神危机之由

弗兰妮由于目睹了现实中的大学世界和社会中各色人物的虚伪、肮脏,因此企图通过宗教平衡自己的内心,与世界和解。可是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得到救赎。我们不妨先来微观探寻弗兰妮精神危机的症结。

第一,她与自己生存的社会格格不入。从一开始她对赖恩找碴儿,到她讽刺图普教授,再到最后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地毯式轰炸。可以说她周遭的环境都受到了她的批判,她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是弗兰妮的批判是缺乏理性的。例如弗兰妮看不惯图普教授卖弄学识也就罢了,她甚至对图普教授“一头羊毛似的乱七八糟的白头发”也要挖苦一番,推测这是他“在上课前去厕所故意把头发弄乱的” ①111。她不仅仅鄙视这些人所代表的东西,更鄙视这些人本身,这就属于情绪化的人身攻击了。在这其中显现的是弗兰妮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也正如祖伊所说的“智慧之童”的情结——“我们从不说话,我们只发言。我们从不交谈,我们只阐述”“要么变成一个该死的预言家,要么变成一只人体别针,‘讨厌鬼之王” ①122。更为不幸的是,弗兰妮对于这种人格有自知之明,她在找碴儿的同时也在自我谴责,她对自己说:“如果我再听到你说一个挑剔的、吹毛求疵的、毫无建设性的字,我和你就彻底玩完——就是完了” ①126。可是她的自知之明仅限于她不希望别人讨厌她,而并不认为自己存在过错。追根究底,弗兰妮的精神危机是由于她过分执著于看到这个世界黑暗的一面,过分完美地要求每一个人,她将自己视为烈士,其他人均为敌人,把自己与众人分开,认为自己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并利用祷告词来维护她自以为是的形象。

第二,她想通过宗教来救赎却没有成功。弗兰妮与周围的一切产生了矛盾,她找到了西摩房里的两本小书《朝圣者之路》和《朝圣者继续前行》,希望通过念耶稣祷告词的方式实现“顿悟,或者心灵的宁静”①130。为什么没有成功?有两点原因:一是弗兰妮对耶稣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祖伊提到弗兰妮小时候因为《圣经》中耶稣闯入犹太教堂、大闹天宫的举动和《圣经》中将人与飞禽相比,说“难道你们不比它们强百倍?”从此弗兰妮“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圣经,直奔佛祖,佛祖可不会歧视那些空中的可爱的飞禽” ①143。所以弗兰妮是没有办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去爱耶稣的,又岂能去理解耶稣祷告词的意义?所以用祖伊的话来说,弗兰妮只是在念空话套话,“就是在滥用祷告” ①149!二是弗兰妮寻求救赎的本质是对社会和人生责任的逃避与被同情的欲望。她对自己精神崩溃的地点是有选择的。她为什么选择在大家都把她当宝贝的家里崩溃?在家里她不用面对外人和外在世界,在家里她的精神状态让一家人操心。她的祷告意在逃避,而非绝望之中的救赎,祖伊戳破了弗兰妮潜藏深处的意识,痛斥她“做祷告的方式是劣等的,精神崩溃也属于劣等的,我见过一些真正的精神崩溃,那些人不会费时间选地点。”①144总之,弗兰妮在宗教上面临的不是派别问题,而是对祷告本身的认识问题。

三、弗兰妮的背后:塞林格的自我救赎

纵观《弗兰妮与祖伊》,它的背后是塞林格精神状态的呈现。小说集围绕着弗兰妮的自我救赎展开,在这其中,弗兰妮由于厌倦了世人的虚伪,开始质疑和反抗世界,最终希望通过宗教寻求精神的救赎与超越。小说中曾交代,大哥西摩从小就对弗兰妮与祖伊进行了东方宗教的灌输,弗兰妮面对宗教信仰的选择和理解的困难,思想变得更加矛盾。此外,祖伊对弗兰妮的劝说,说教的痕迹也越发明显。不论是人物思想的矛盾性还是宗教式说教,其背后都映射着塞林格的精神状态。

塞林格也曾想过要压缩文中的宗教内容,但他使出浑身解数,呈现的结果依然是宗教布道,这是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他曾无奈地说过:“材料的选择好像总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②。从中显然可以看出,“塞林格的信仰与他的写作早已纠缠不清,无法分出哪是故事,哪是宗教” ③352。其实从社会背景与塞林格的经历中也可得出他在1954年到1957年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小说的创作缘由。

在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争的阴影还笼罩在各国。描写二战的小说“大多会强调社会的混乱、个人的无所适从等经历和流血杀戮场面所造成的震惊” ④。美国经济在战后逐渐发展,国力日趋强盛,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为消费型社会和新型休闲文化提供了可能。由此也造成了功利主义的泛滥,空虚无聊的物质享受似乎已经湮没了理想,人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荒原”的面貌。“美国小说也趋于内向,更着重描写私人生活方面的事及个人经历” ④。由于二战期间,塞林格在反情报特遣队工作,因此他目睹了战争的罪恶,这使得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摆脱战争的创伤、迷惘和绝望,这在他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如《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此外他塑造的格拉斯家族系列小说也正是在思想的“荒原”中探讨的一种精神内涵的追寻。《弗兰妮与祖伊》与其说是书中人物的自我救赎,毋宁说是身陷矛盾的塞林格的自我救赎。

第一是塞林格在宗教上的矛盾。上文中提到塞林格出生在天主教家庭,有一半犹太血统,他虽然对犹太教和天主教并不热衷,但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必然会使他受到影响。在经历二战后,塞林格心存阴影,企图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也不仅仅是个例,“1950年代中叶以后,不少美国青年与美国作家,因为信仰上的空虚,或宗教上的需求,一窝蜂迷上了禅宗” ⑤,“1946年年末,塞林格开始研究佛教的禅和神秘的天主教义” ③123,“1950年,塞林格与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相识” ③168。不同文化的碰撞自然会对塞林格的精神追求产生影响。作家的书写是其精神状态的反映,此时的塞林格正如弗兰妮一样,对不同宗教文化的选择和理解产生了困难。何况此时的塞林格已经渐渐混淆了信仰与写作的界限,有资料记载,塞林格为了专注于写作,建立了一个专供写作的“暗室”,正式退隐山林,并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早上6点30分醒来,之后或是打禅或是做瑜伽” ③246,这说明塞林格对东方哲学、禅宗有了浓厚的兴趣。正如弗兰妮最终将耶稣祷告词与禅宗的修炼方式以及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自我救赎一样,塞林格最终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也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平衡点。

第二是他与社会的矛盾。在家庭方面,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成婚不久就生育了女儿玛格丽特·安,但是二人对照顾孩子都不在行,而这时妻子科莱尔还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并不和睦。此外,塞林格为了格拉斯家族,日日在“暗室”写作,牺牲了与家人陪伴的时间,这也造成了科莱尔的出走。在事业上,塞林格笔耕不辍,但写出的作品并没有得到《纽约客》的肯定,再加上1956年,与塞林格长期合作的编辑格斯·鲁布拉诺去世,塞林格的事业也并没有那么顺利了。况且塞林格一直对于隐私过度看重、对各路杂志或出版商不满、他那既厌弃商业化的功利思想又渴望在写作上功成名就的人格都使他在社会交往中阻碍重重,尤其是他那近乎分裂的忧郁性格。“塞林格生活中的一大讽刺正是这种首鼠两端的状态;他在私下里喜欢被人关注、被人肯定,但他在公开场合对这些还要极力回避;他把写作视为禅思的一种形式,但写出一流的作品才能满足他的自我” ③262。这一切都让塞林格感到矛盾、压抑、痛苦。而弗兰妮与塞林格处于相同的状态。她对世俗的功利、虚伪看不惯,想要在精神上寻求新的自由和超越,她认为众生平等,曾在年少时因为《圣经》中将飞禽与人类视作不平等的两类事物,而“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圣经,直奔佛祖”,因为佛祖“可不会歧视那些空中的可爱的飞禽” ③143。但是此时她却因信仰耶稣祷告词和看了《朝圣者之路》而在精神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同样是首鼠两端。祖伊对于自己的演艺事业也是如此,既以虔诚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其中满足自我,如同塞林格对待写作一样,但同时又发现这种自我使自己堕落。可以说弗兰妮和祖伊二人与塞林格所面临的矛盾是相似的,并都因这种矛盾逐渐与社会甚至家人分离。最终书中人物通过“胖女士”这一意象顿悟到了社会中的善与自我今后的日常修炼,明白了神无处不在,神就在心中,最终与这个社会达成了和解,实现了自我救赎。而塞林格想要化解与社会的矛盾还需日后慢慢修炼。

四、禅与救赎之路

在现实中,塞林格企图通过宗教文化平衡内心;在小说中,弗兰妮经过祖伊的劝导迷途知返,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这一过程中,祖伊所坚持的价值观念无不时时流露出佛教禅宗的要义,并最终使弗兰妮释然。

(一)迷途知返:万法皆空,无凡无圣

弗兰妮是如何通过劝导最终迷途知返的?这其中就包含了禅宗的两点要义。弗兰妮因为对他者的看法有误,导致她难以与社会和平相处,因此寻求耶稣祷告词来化解,但她对祷告也存在认知错误,所以最终无法达到顿悟和内心的平静。因此激起她对万物的重新认识是救助弗兰妮的头等大事。

“万法皆空”是禅宗看待世界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包括“无常”和“无我”,从时间和空间上说明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缘和合才是事情的本真” ⑥9。因此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了修炼禅宗的核心——“不二之法”,也就是“不以分别之心看待事物,不以差别的眼光分析现象” ⑥127。这是禅宗认知真理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深受东方宗教尤其是禅宗影响的格拉斯家族的孩子自然对此有所领悟。他们对于世间“悲喜”、“爱恶”的看法以及对弟弟、妹妹的教导都能体现出这一观点。巴蒂谈及西摩的死,他曾告诉祖伊“我不可能永远在悲喜之间疲于奔命” ①56。而对于弗兰妮的挑剔和吹毛求疵,祖伊承认自己也这样对待过别人,但是他知道这是由于他们的自以为是,他知道“你怨事怨人不怨自己就是大错特错了” ①121。悲与喜、爱与恶,不应该把世界上的东西对立起来,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共存体,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过分地执著只能使自己与世界对立。

正是由于禅独特的世界观,因此禅对芸芸众生都秉承着“无凡无圣”的态度。“圣人、贤人、凡人、男人、女人都是人,都无法超越‘人这个概念的范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是圣人,人人也都是凡人”⑥166。这就是禅学中的平等思想。上文中提到弗兰妮在儿时对耶稣的不理解,而后直奔佛祖的选择很好地阐释了禅宗中万物平等、“诸法无我”的含义。祖伊在对弗兰妮的劝诫中同样包含了平等的思想。祖伊指出弗兰妮提到她厌恶的那些人时说“你不仅仅鄙视这些人所代表的东西——你也鄙视这些人本身,这就是人身攻击了” ①141。他批评了弗兰妮自认为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的形象,这不正是祖伊心中“无凡无圣”观念的体现吗?

(二)寻求救赎:刹那顿悟,即心是佛

禅宗传授禅法与其他宗派不同,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就是用绕路说禅和主动用心在生活中感悟的方式参禅,使修行的人“对每时每刻都在运行的最大神秘睁开眼睛,打开心扉,让人们在每一稍纵即逝的瞬间内都可以拥抱时间的永久和空间的无限” ⑦35。禅最不喜打坐、苦行等各种既定的成规,讲究顺应人性、顺应自然。这种参禅方式直指弗兰妮的祷告。耶稣祷告词的目的是让念它的人拥有耶稣的意识,可是弗兰妮面对一个她不喜欢的、不理解的神,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握祷告的意义的,她所做的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所以祖伊基于禅的修行方式,认为弗兰妮只重形式的祷告没有必要。那么祖伊最终带领弗兰妮以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了自我救赎呢?

这就是由“不立文字”所促成的“顿悟”的修炼方式。“悟,可以定义为预知的或逻辑的理解相对的知觉的洞察” ⑦93。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使心开悟的充分条件,“仅在一瞬间,一切事态一变,人就得到了禅” ⑦104。这就如同在祖伊的引导下,他们二人从以前西摩所说的“胖女士”那里顿悟出生活中处处有神的存在,祷告不仅仅是重复那几句话,而是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感悟,日常的擦皮鞋也不例外,这也是神圣的行为,因为神就在心中!这不就是“即心是佛”吗?正如祖伊之前曾抱怨的“天堂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我们他妈的又笨又牢骚又这么没有想象力,所以才看不到天堂” ①148。如今通过顿悟,弗兰妮不会再与这个世界敌对了,因为她看到了“胖女士”的无处不在,看到了世间的善,并尝试着去接受他人。

(三)自我超越:平常境

有人把禅境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现量境”、“直觉境”、“圆融境”、“日常境”⑥178。所谓“日常境”就是主张悟禅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要抱有一颗“平常心”。马祖道一曾说:“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⑥181,这五个“无”其实又回到了“不二之法”。那么,在我看来,弗兰妮的自我救赎在祖伊的引导下不但化解了精神危机,还实现了他们共同的自我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他们领略到了什么是“日常境”。在最终的顿悟中,他们明白了西摩当时让祖伊在上节目前擦皮鞋的目的。虽然皮鞋脏不脏观众看不见,但是“胖女士”看得见,“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胖女士”可以是任何人,她永远能够看着你,她不是别人,她是耶稣本人,她在你的心里,所以感悟神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擦皮鞋虽是小事,也不例外。这正是禅宗着眼于日常生活所提倡的修行方式。

有了“日常境”的领悟,在生活中自然要以“平常心”来处世。禅的精神要众生返璞归真,反观自性,要顺其自然,超脱无欲。正如祖伊对弗兰妮所说——“如果你意识不到超脱才是宗教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东西,那我想你连一寸都前进不了,超脱,伙计,只有超脱。无欲,‘停止一切欲念” ①172。但这并不代表禅宗是消极厌世的,相反,禅对于生命是肯定的,对于人生的道义和责任是非常看重的,只不过对于道义和责任的标准不是与世俗一致,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对于弗兰妮和祖伊来说,他们的工作是演员,是一份充满艺术的职业。祖伊对这一职业的看法正印证了禅宗的道义和责任,“一个艺术家唯一关心的是追求某种完美,按他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别人的标准” ①174。也即遵从本心,二人能顿悟到禅的这一层次,不能不说是自我的超越。

五、小结

《弗兰妮与祖伊》探讨了个人在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面对身边的种种虚伪、黑暗,个体精神上产生危机与迷茫后,经过引导,运用宗教特别是禅宗思想来自我救赎、反省,完成精神上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主人公弗兰妮的自我救赎也正是塞林格面对社会种种而探求的自我反省的方法。20世纪50、60年代中学西渐,诸多美国作家对东方的哲学和文化深感兴趣,本文对于救赎这个话题,渗透了不少禅宗的要义。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到了教育,这也是塞林格经常在其他作品中提到的,如《特迪》《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他认为教育必须“把知识引向智慧” ①128,教育“以追求知识的无为起点,那么不管以什么样的名义,教育都会芬芳依旧,甚或倍添甘美” ①58,这也正是禅宗所提倡的“顺其自然”吧。

注释

① (美)塞林格.弗兰妮与祖伊[M].丁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8.

② 1956年4月16日,塞林格致卡德扎小姐的信。

③ (美)埃尼斯·斯拉文斯基.守望麦田:塞林格传[M].史国强,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④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7卷[M].孙宏,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2.

⑤ 钟玲.中国禅与美国文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

⑥ 邱紫华.禅悦如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⑦ (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M].谢思炜,译.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8.

参考文献

[1] (美)塞林格.弗兰妮与祖伊[M].丁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邱紫华.禅悦如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3] (美)埃尼斯·斯拉文斯基.守望麦田:塞林格传[M].史国强,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4]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7卷[M].孙宏,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钟玲.中国禅与美国文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塞林格禅宗
灵 山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