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口译目的的多元性及层级性

2016-05-11廖美珍

理论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多元性

□郝 苗,廖美珍

(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论口译目的的多元性及层级性

□郝苗1,2,廖美珍1

(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理应对口译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目的论忽略原文及原文作者意图的缺陷使得其在口译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本文将语用学目的原则与翻译目的论相结合,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增强了目的论对口译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口译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口译目的进行了探讨,发现口译目的具有多元性,它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目的交织而成;口译目的还具有层级性,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各层级目的构成了口译的目的系统网络。最后,本文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对口译目的的多元性和层级性进行了个案分析。

[关键词]口译目的;多元性;层级性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4.012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以行动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目的性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属性。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在口译方面的应用却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目的论忽略原文及原文作者意图的缺陷。本文发现语用学目的原则与翻译目的论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研究对象,两者的结合能够弥补翻译目的论的不足,增强目的论对口译的解释力。在翻译目的论和语用学目的原则的共同指导下,本文对口译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口译目的进行了探讨,发现口译目的不仅具有多元性还具有层级性,并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

1 翻译目的论与语用学目的原则

1.1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赖斯、弗米尔和诺德等学者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行动理论是翻译目的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按照行动理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在行动理论的启发下,翻译目的论学者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行动,其特征也正是其目的性,如果我们赋予翻译不同的目的,翻译就成为不同的翻译。目的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目的,而这一目的是由翻译发起者和译者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共同协商决定的。基于翻译的目的性,目的论对翻译标准、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对等论,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合适”(adequacy)而不是“对等”(equivalence)。翻译目的决定了合适的翻译需要何种形式的对等,这种对等不是静态的字词、短语、句子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完全对等,而是动态的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译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达到预期的目的。目的决定手段,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

1.2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

翻译目的论以目的性作为翻译活动的核心问题无疑是符合人类行为的根本属性的,这一理论应该对口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为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也是有行为性的,“说话即做事”,[1](P12)而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言语行为,当然也是具有其目的性的。然而,翻译目的论对于口译的指导作用却表现得十分有限。翻译目的论研究一直侧重于笔译中的应用翻译,如:操作说明书、新闻文本、广告、旅游手册等。虽然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论是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可广泛适用于笔译和口译,但他并没有对目的论在口译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论述。诺德也曾尝试用目的论框架探讨口译,但也仅仅简要论述了在译员培训中从口译到笔译的重要性。[2](P141)

翻译目的论最大的局限性反映在完全忽略原文和原文作者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目的论认为译文不是由原文决定的,而是由译文自身的预期目的决定的,而这一目的是由翻译发起者和译者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来确定的,完全不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由于笔译具有历时性,原文作者的真实目的可能已无从考证,或者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有较大的差距,原文作者希望在原文读者身上达到的目的不能完全在译文读者身上达到,因此译者可能需要对原文作者的目的和原文功能加以改变,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而口译活动具有即时性,原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是译者可以即时得到的,并且原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要在目的语接受者身上直接实现,因此在口译活动中绝不能完全忽略原语发出者的目的。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意图的忽视削弱了翻译目的论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对于口译的解释力。

1.3语用学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我国学者廖美珍提出的语用学原则,主要应用于语言和话语分析。目的原则也是以行动理论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实行目的和实现目的,[3](P1-10)因此,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目的原则指导下的语用研究把目的置于中心地位,以目的为中心来描述﹑分析和解释言语行为。目的原则还认为“目的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有机系统,每一个话语活动都有一个总目的,总目的之下有子目的,而子目之下又有子子目的,从而构成一个目的系统网络”。[4](P1-10)

1.4语用学目的原则对翻译目的论的补充

翻译目的论对于原文和原文作者目的的忽略削弱了这一理论对口译的解释力。我们认为借鉴语用学目的原则能够弥补翻译目的论的这一缺陷,增强翻译目的论对口译的解释力。

虽然这两种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却有着结合的基础。首先,语用学目的原则和翻译目的论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行动理论。其次,语用学主要研究日常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与理解,尤其注重研究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意义的传达与理解。而口译研究也是以日常交际活动为背景,研究译者在一定的语境下对原语的理解以及重新表达。因此,两者都是研究动态的语言,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研究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影响,它们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语用学目的原则对于翻译目的论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语用学目的原则对话语行为目的性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口译过程中目的性的凸显,增强了翻译目的论对于口译的解释力;第二,语用学目的原则对于交际活动中交际各方具体目的的综合分析,弥补了翻译目的论忽视原文作者目的的缺陷;第三,语用学目的原则对于目的层级结构的分析使得我们对于口译活动的目的分析更加科学和系统。

2 口译目的的多元性

根据目的论,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由翻译发起者和译者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共同协商决定的,而将原文作者排除在了目的制定活动之外。然而,语用学目的原则认为交际活动中各方的言语行为都有其目的性,各方的目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交际的走向。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方参与的交际行为,它的顺利进行是各方目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忽视参与口译活动的任何一方在口译目的制定中所起到的作用,其中包括口译活动发起者、口译员、原语发出者和目的语接受者。

2.1口译活动发起者

口译活动发起者是指启动口译过程的个人、组织或团体,对于口译目的的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起一项口译活动一定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为了保证这一目的能够顺利实现,口译活动发起者通常会向口译员提供与翻译有关的各种事项和要求,包括原语发出者、译语的预期功能,译语接受者、口译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和媒介等详细的信息。

2.2原语发出者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作者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已经不重要,由于笔译的历时性,译员有时候不必考虑原文作者的目的,而要根据当下的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对原文的功能进行调整。然而,在口译这种即时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原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直接指向目的语接受者,其交际目的是要即时在目的语接受者身上实现的,因此在口译目的的制定中,我们不能不考虑原语发出者的目的。

2.3目的语接受者

弗米尔认为目的语接受者也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目的语接受者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不同,翻译就会不同。[5](P25-33)因此,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目的(需求),根据他们的目的(需求)调整翻译策略,使译语能够适合目的语接受者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

2.4口译员

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交际各方的媒介和桥梁,也是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口译员并不是完全没有主体性的翻译机器,其本人也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口译员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顺利完成翻译任务,此外,由于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立场,而可能产生其他的个人目的。考弗特及其同事[6](P71-87)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加拿大医疗口译中译员的角色问题,发现口译员不仅仅是医患双方交际的中介,而且还充当了患者的代言人,在跨文化的临床接触中为纠正权利的失衡而工作,因此这些医疗口译员的个人目的是为了维护处于弱势的患者的利益,纠正跨文化医患关系中权利的失衡问题。巴斯基[7](P45-63)在对加拿大难民资格申请听证会的口译活动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口译员通过扮演跨文化代理人的角色赋权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告,其个人目的表现为维护难民资格申请人的利益。

图1:口译目的多元关系图

综上所述,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各方的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口译活动的走向。其中口译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是各方目的得以实现的媒介同时也是各方目的的协调者。因此,我们认为,口译目的具有多元性,它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目的交织而成,其中包括口译活动发起者、口译员、原语发出者和目的语接受者。

3 口译目的的层级性

语用学目的原则认为目的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有机系统,我们认为口译目的也具有层级性,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层级性。

3.1口译目的宏观层面的层级性

波奇哈克曾尝试用目的论框架研究同声传译,他认为在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中,每个不同的发言人都有各自的目的,然而口译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某个特定译文的目的,而是会议这一超文本的目的。[8](P31-53)因此,口译活动的目的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参与者或译文的目的,而是指口译活动的总体目的,这一目的由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目的交织而成,各方目的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低层级目的受高层级目的制约。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委托方即发起者事实上决定了翻译目的。大部分口译活动都不是口译员主动发起的,他们通常是受客户委托进行翻译,委托方会向口译员提出委托方对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并向口译员提供有关口译活动的详细信息。从口译员的角度来说,口译工作是否成功,能否拿到委托方的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实现了委托方的预期目的。因此委托方即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处于口译目的的较高层级上。

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口译员直接面对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各方——原语发出者和目的语接受者,各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口译员的任务是要将原语发出者的意图在目的语文化中采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目的语接受者能够顺利地理解原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在具体的口译活动中,口译员还要实现交际各方的交际目的,而这一目的是受到委托方目的制约的,因此处于口译目的的中级层级上。口译员自身也带有一定的目的,其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完成口译任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口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立场,如希望维护交际各方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利益等。口译员自身的目的往往是要在实现了委托方和交际各方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处于口译目的的较低层级上。

表1:口译目的宏观层面的目的层级结构

3.2口译目的微观层面的层级性

语用学目的原则认为每一个话语活动都是由总目的、子目的以及子子目的构成的有机系统。而话语活动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其目的通过语言得以实现,因此在口译活动的微观语言层面上也存在一个有层次的目的系统。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动态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包括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等层面),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目的性,它们最终全都指向总的口译目的。口译员通过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的选择实现的总目的是口译目的,总目的之下是语篇层面的目的,语篇层面之下是句子层面的目的,句子层面之下是词汇层面和语音层面的目的,这就构成了口译微观语言层面的目的层级。

图2:口译目的微观层面的目的层级结构图

4 个案分析

下面我们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首先根据口译目的的多元性和层级性特点对记者招待会宏观层面的口译目的进行分析,其次对口译员在微观语言层面上所做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目的分析。

4.1宏观层面的口译目的

口译是一种人际间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参与交际的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口译目的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目的交织而成。在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中,参与各方包括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发起者、口译员、政府发言人以及媒体记者。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各方目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最终产生了口译目的。

两会记者招待会是最高级别的政府记者招待会,其发起者是全国人大和政协。这一记者招待会是专门为国内外媒体了解两会有关信息而举行的,是媒体对政府发言人的集体采访,通过记者招待会,政府发言人就焦点问题向社会传达政府的立场、态度及措施。因此,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主要是传达信息,沟通协调。这一目的处于整个口译目的的较高层级上。

两会记者招待会的交际双方是政府发言人和媒体记者。由于两会记者招待会政治性强,敏感度高,意义重大,发言人大多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是中央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代言人,他们的目的是代表政府发布重大的政策信息,阐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对焦点问题进行回应。参与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媒体记者来自国内外各大知名媒体,其目的则是为了获取政府发布的重大政策信息,了解政府在有关热点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实际交际双方的目的处于口译目的的中级层级上。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中,口译员通常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进行口译工作,其中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员主要由外交部派出,口译员自身的目的就是成功地完成所属政府部门委托的口译任务,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这一目的处于口译目的的较低层级上。

表2: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宏观层面目的层级结构图

宏观层面口译目的的层级性决定了低层级目的受高层级目的制约,口译员在翻译活动中首先要保障高层级目的的实现,在不影响高层级目的实现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实现其他层级的目的。

例1:2008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有关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入联公投”这一举动如何回应的问题。

原文:“And if so, will China go to war to stop that?”

译文:“那么中方是否会采取行动来制止这一做法?”

2008年台湾民进党为了在当年的台湾大选中获胜发起的“入联公投”实际上就是“台独公投”,是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对于“台独”这种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分裂中国的行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因此美国记者很直接地用“will China go to war to stop that”来询问中国政府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中国政府在外交上一贯避免使用“发动战争”这样的表述,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口译员在翻译时将“go to war”这个比较强硬的表达译为“采取行动”这个比较委婉和模糊的表达,避免了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从而符合记者招待会发起者利用记者招待会正确传达政府的立场和态度的目的。口译员的译文没有忠实地传达出媒体记者的意图,而是首先保证了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因为低层级目的要受高层级目的的制约。

4.2微观层面的策略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不断地在微观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动态的选择,语言各个层面的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以目的原则为指导,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翻译目的。我们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微观语言各层面上的特殊语言现象为例,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简要的目的分析。由于语篇是决策层级,句子、词汇以及语音是操作层级,翻译的基本操作基本上都发生在句子、词汇及语音这些层级上,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口译员在这些层级上所作的选择。

4.2.1语音层面的选择。重音是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汉语语句中的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类。其中逻辑重音的使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焦点信息或者表达强烈的感情,其产生是与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原语发出者通过句子逻辑重音传达的交际目的,口译员需要在译语的语音层面上作出选择。

例2:

原文:“我常想,难道几千年的文化恩泽就不能消弭几十年的政治恩怨?”

译文:“I cannot help but ask why can’t the nourishment of our common cultural bond that has stretched several thousand years resolve the political grud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at have lasted just several decades?”

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分离多年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湾合璧展出的事情时发出了上述感叹。温总理在这里重读了“几千年”和“几十年”,目的是为了将大陆和台湾几千年的共同文化基础和仅仅几十年的政治恩怨进行对比,突出两岸深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以及于此相比较而言政治恩怨的微不足道,表达他对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希望和信心。口译员在译语中选择重读与原语重读部分相应的词汇“thousand”和“decades”,从而正确传达了发言人的交际意图,保证了翻译目的的实现。

4.2.2词汇层面的选择。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在领导人讲话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四字格词语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直译、意译、简译、增译、套译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翻译方法,口译员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我们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总的指导原则都是目的原则,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准。

例3:

原文:“以近知远”

译文:“A review of the past offers one insight into the future.”

“以近知远”出自于《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本意是: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按照字面意思,“以近知远”可以翻译为“what is happening now offers one insight into the future”。

2012年两会外长记者招待会上,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询问杨洁篪外长如何看待中国过去十年的外交,以及中国外交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杨外长认为这场记者招待会从回顾中国外交十年的情况开始,“以近知远”,是非常有意义的。口译员没有按照“以近知远”的原义,将“近”直译成“what is happening now”,而是将“近”意译成“the past”,因为杨外长是想通过回顾中国近十年的外交工作,进而谈到2012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这个“近”不是指现在,而是指过去十年的中国外交。口译员将“以近知远”翻译为“a view of the past offers one insight into the future”正是为了准确反映发言人使用该词语的交际目的。

4.2.3句子层面的选择。中国文化绵延千年,文史典籍浩瀚渊博。我国领导人在公开讲话中经常引用古诗词,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现出了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古诗词是句子层面的特殊语言现象,也是口译的难点,其翻译方法历来存在着直译和意译之争,至于何种方法更合适并无定论。我们认为在古诗词的口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

例4:

原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After encountering all kind of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will 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

这一诗句出自《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描绘农村风光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来是描述山西村的地理位置隐藏在山水之间,花红柳绿,春光无限。在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中,这一诗句直译为:“Where hills bend, streams wind and the pathway seems to end,past dark willows and flowers in bloom lies another village.”而在200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这一诗句时,其目的却另有所在。2009年世界经济还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温家宝总理希望当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温总理引用这一诗句是想说明世间事物彼此消长的哲理,认为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此来提振大家的信心。口译员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诗句译成“After encountering all kind of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will 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强调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一定能看到新的希望,这与温总理利用这一诗句来提振大家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的目的是一致的。

5 结语

口译目的在口译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口译目的进行分析对于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口译目的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层级性。口译目的具有多元性,它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目的交织而成,而口译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不仅是各方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的媒介,同时也是各方目的的协调者。口译目的同时也具有层级性,包括宏观层面的层级性以及微观语言层面的层级性,不同层级的目的共同构成了口译目的的系统网络。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4]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M].修辞学习,2005,(3).

[5]Vermeer, Hans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2).

[6]Kaufert, J.M. and Koolage, W.W.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terpreters in Healthcare: Ethical Dilemmas Arising from Differences in Class, Culture, Language, and Power[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4,(3).

[7]Barsky, R. The interpreter as Intercultural Agent in Convention Refugee Hearings[J]. The Translator,1996,(1).

[8]Pochhacker, 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J].Hermes,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5,(14).

责任编辑文嵘

作者简介:郝苗(1975- -),女,河北邢台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廖美珍(1956- -),男,湖北黄梅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058-06

猜你喜欢

多元性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贝多芬作品风格形成及分析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旅游文化衍生及创意设计的催化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化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