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简单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
2016-05-10高生文王敏辰
高生文 王敏辰
〔摘要〕以往的时相研究主要着眼于某一语言,重点讨论时相特征与动词分类的关系,忽视了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之分。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视角,明确指出时相应分为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两个类别,认为简单时相是小句的内在时间特征,仅由体现过程意义的小句成分决定。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英汉语简单时相的体现方式,发现二者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
〔关键词〕英语简单时相;汉语简单时相;体现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36-10
引 言
时相(phase)指句子内在的时间意义,主要由谓语动词决定,同时受其他小句成分的限制[1](401)。这一表述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时相的本质,把它与时体(aspect)和时制(tense,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称为“时态”)区分开来,指出了时相的两大特点——动词对时相类别的决定性,以及小句内其他成分的影响作用。然而,陈平[1]的研究尽管以汉语为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汉语小句的谓语(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称为“谓体”)并不总是由动词充当,形容词、名词、数量词等都可以作谓语[2](40)。那么若仅考虑动词作谓语的情况,则会导致很多汉语小句的时相结构即情形类型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可见,陈平[1]给出的概念具有局限性。究其原因,这与动词历来被作为时相研究的语言单位紧密相关。Vendler[3]着眼于动词本身,根据动词的时间意义划分出状态、活动、终结和实现四类情形,该分类方法被语言学界普遍接受并得到发展,如Comrie[4]、Carlson[5]、Verkuyl[6]、Smith[7]、陈平[1]、龚千炎[8]何伟和高建慧[9]、张存玉和何伟[10]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仅通过动词本身的时间意义来研究小句的时相特征存在缺陷,Mourelatos[11]指出时体、时制、名词常项、介词短语等都可作用于时相。目前,学界已普遍认为时相是小句层面的概念,小句是时相研究的单位,如陈平[1]、Verkuyl[12]、Smith[7]、Olsen[13]、何伟和高建慧[9]等;并且大部分学者发现时相存在复合现象,由谓语和其他小句成分的时间意义相互作用而成,如Olsen[13]、Xiao & McEnery[14]、Yang[15]、孙英杰[16]、李明晶[17]等。可见,目前这些研究在时相的界定、分类、体现方式等方面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没有将动词作为时相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在研究内容上,他们大多关注的是简单时相,而对复合时相的运作机制探讨不足[10],且对简单时相的研究多侧重于动词引导下的简单小句,而对不同小句类型的时相结构及语言间的对比研究较少、系统性不强,如Zhang[18]在研究英德汉三种语言的时相时,把它与时体和时制混在一起讨论,齐沪扬和章天明[19]对日汉时相的对比研究则忽视了时相体现方式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时相的研究应区分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在此基础上,应加强语言间不同类型时相的比较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内,依据“意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明确“简单时相”的所指,并对英汉语简单时相的体现方式进行比较,目的是揭示英汉语简单时相体现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简单时相
时相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已逾六十年。起初,由于受到学界当时主流观点的影响,时相被看作时体(aspect)的次范畴,体现动词词组的时间特征[20][21]。随后,何伟[22]把时体研究提升到小句层次,提出“词汇体”概念,用于判断小句情形类型,这与本文中的“时相”意义相近,其中狭义词汇体类似于本研究的简单时相,广义词汇体则类似于本研究的复合时相。在近期研究中,何伟和高建慧[9]将“词汇体”称为“时相”,即把小句体现的情形本身的时间特征用“时相”这一术语来统称。接着,张存玉和何伟[10]根据决定小句情形时间特征的因素,将时相划分为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两个类别,不过她们尚未对二者的不同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基于上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从功能视角出发,再次审视时相,认为时相应该分为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简单时相指在意义层上,仅由小句过程所决定的内在时间特征;在形式层上,则由体现小句过程意义的成分建构的情形类型。复合时相指在意义层上,除了小句过程,还受到参与者以及环境角色影响的内在时间特征;在形式层上,则由体现这些语义角色的成分共同建构的情形类型。无论是简单时相,还是复合时相,二者体现的情形类型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涉及的语义角色和体现形式数量上的不同。本文关注的焦点是简单时相,我们将另文探讨复合时相。
关于情形类型,本文采用Vendler[3]和龚千炎[8]使用的普遍分类方法,依据何伟和高建慧[9]明确的语义划分标准,即[±静态]、[±持续]、[±时限]三组语义特征,把情形分为状态、实现、终结和活动等四类(如表1所示)。状态情形具有静态特征,一般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或状态。活动情形、终结情形和实现情形都是动态的,用于描述改变状态的动作行为,其中活动情形具有[-静态]、[+持续]、[-时限]的时相特征,处于该情形的动作可无限持续进行下去,没有自然的内在终结点;终结情形具有[-静态]、[+持续]、[+时限]的时相特征,处于该情形的动作含有内在终结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持续发生;实现情形具有[-静态]、[-持续]、[+时限]的时相特征,处于该情形的动作几乎是瞬时完成的,该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几乎重合,很难分辨。
从系统功能视角看,人们在用语言谈论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时,以不同的过程类型将经验表达出来,那么,经验时间意义也就是过程类型的一个内在时间特征。换言之,简单时相指的是小句过程类型的内在时间特征,从而我们对小句过程类型内在时间特征,即情形类型的描述,应涉及表达过程意义的所有成分。多数情况下,小句过程意义取决于及物性结构中的过程成分本身,有时也同时依赖于过程延长成分[23](51)。因此,我们在下文主要比较英汉语中体现过程意义的小句成分,以发现它们的共性及不同之处。
二、 英汉语简单时相体现方式
作为小句情形的核心成分,过程是本文研究的起点。英语中,意义层上的过程与形式层上的主要动词相对应,过程延长成分与主要动词延长成分相对应[24];汉语中,过程则由谓体体现,过程延长成分由谓体延长成分体现[25]。因而,本研究关注的是,在不同过程中,以英语主要动词及主要动词延长成分与汉语谓体及谓体延长成分决定的简单时相。
关于小句的过程类型,即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经验表达的种类,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有些区别,何伟等[26][27]吸收二者的研究成果,并依据功能思想,重新整合了小句过程类型,完善了及物性理论。本文依据何伟等[26][27]整合后的七种过程类型,来比较英汉语简单时相的体现形式,包括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过程中都存在一类使役结构,由于其特殊性,我们将单独在下文第八小节对其进行讨论。
(一) 英汉语动作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动作过程用于描述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和活动,表达“做”和“发生”的过程,系典型的表动态特征的过程类型。
英语中,动作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最为丰富、多样性最强的类别[28](91)。也就是说,体现该过程的动词或动词词组最为丰富,既有描述物质动作过程的动词(如draw、climb等)以及动词词组(如go fishing、come into being等),也有表达社会交际经验的动词(如bow、greet等)[23]。动作动词不仅数量丰富,且时间意义多样。Quirk等[29](201)列举了建构动态情形常见的动词,其中包括建构活动情形的drink、sew等,终结情形的fill up、discover等,和实现情形的arrive、die等。可见,动作过程小句可表达活动情形、终结情形和实现情形。例如:
(1) The tide climbs除特别标注,本文英语语料均出自由斯克里布纳尔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安东尼·杜尔小说《我们看不到的所有光明》(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p.9)
(2) “It says, Monisieur Droguet wants his daughter in Saint-Coulomb to know that he is recovering well.”(p.357)
(3) Then the dukes only son died in a riding accident.(p.29)
例(1)体现了活动情形,由主要动词climbs表达,表现了[-静态]、[+持续]、[-时限]时间特征。例(2)的主要动词recover具有[-静态]、[+持续]、[+时限]的特征,延长成分well进一步加强小句情形的[+时限]特征,描述了一个有限持续的终结情形。例(3)的主要动词died表达瞬时动作,其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基本重合,体现了实现情形。
何伟和高建慧[9]研究发现,在汉语中,动作过程同样可表达三种动态情形,其中体现活动情形的动词最丰富,终结情形次之,而体现实现情形的动词最有限。这在英语中亦是如此。不过,汉语动词在建构[+时限]上,表现出更强的能产性。除少数小句的[+时限]特征仅由谓体体现外(如“恢复”等),大部分小句的[+时限]特征通过“主要动词+结果延长成分”,即谓体和谓体延长成分来体现,如“打扫干净”等,延长成分表达动作导致的结果[30],该结构在学界一般被称为动结式[31][32][33][34]。目前,有界性,即[+时限]特征,已被广泛认为是英汉语动结式的普遍特征[35][36][37],但是较英语而言,赵琪[38]发现汉语动结式更为灵活,更加多产。英语中,结果补语由副词或形容词承担,但是只有表达“完成”、“中断”、“结束”、“消失”等意义的副词才能进入动结式,如up、down、off、away等[39],且能进入动结式的形容词类型也相当受限,比较常见的有asleep/awake、open/shut、full/empty等,而一些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如funny则更少出现[31]。在汉语中,动结式由动词跟另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写完”、“哭倒”、“打通”、“哭红”、“弄坏”、“说清楚”等[39][34][38],这些充当结果补语的成分内涵比较宽泛,并不仅限于“结果”、“完成”等含义。此外,汉语中特有的动趋式也是建构[+时限]特征的手段之一,龚千炎[8]将其与动结式一同归为终结动词,并指出二者体现了汉语言少意多的语言特色。可见,体现终结情形的汉语词汇比英语更加丰富,因而汉语在建构终结情形上表现出更大的能产性。
(二) 英汉语心理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心理过程是描述有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内心思想、喜好、欲望、感受等经验的过程。
英语中,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意愿过程、感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分别表达人、动物或人格化的物的感情、意愿、感觉和认知[27]。本文基于Fawcett[23]对心理过程的描述,将此类过程的主要动词进行了总结:体现情感过程的动词有like、upset等;体现意愿过程的动词有want、desire等;体现感知过程的动词有feel、see等;体现认知过程的动词有know、think等。以上这些动词在Quirk等[29](202)看来描述了静态情形的“私有状态”,用于表达个人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状态”、“态度状态”、“感官状态”和“认知状态”,分别对应于本文的情感过程、意愿过程、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Vendler[3]也指出认知类动词和感官类动词具有[+静态]特征。可见,心理过程是典型的表静态特征的过程类型。例如:
(4) Everyone wants to hear Werner.(p.132)
(5) He sees a forest of dying sunflowers.(p.21)
例(4)和例(5)分别为意愿过程和感知过程,表达了参与者的意愿和感官能力,没有动态变化,体现了状态情形。
汉语学界不乏根据语义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的研究,如黎锦熙[40]、张余生[41]、李临定[42]、李秋杨[43]等。尽管相关研究丰富,但是学界对心理动词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分类的精细度也不尽相同,如黎锦熙[40]仅给出了两类,而李秋杨[43]则划分出九类。分类过简或过繁都会导致研究的系统性缺失。何伟等[26]将心理动词归入不同的心理过程次类别,包括情感、意愿、感知和认知四类,这同Levin[44]、李临定[42]等的分类大致相同,较全面地反映了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关于这四类心理动词,何伟和高建慧[9]指出大部分心理动词建构了状态情形,而一部分认知类动词建构了活动情形。但是,在李临定[42]看来,心理动词不同于一般性的动作行为动词,其中认知类的动词表达的是认知上的一种态度。本文认为,心理过程建构了典型的[+静态]特征,它表达的是内在心理状态,尽管头脑内部存在一定的动态活动,但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是静止的,如例(6)所示。不过,有些认知类动词在其他小句成分的影响下,形成复合时相,表达活动情形,如例(7)所示。
(6) 我父亲站起来,慷慨地指了指沙发,你喜欢坐沙发除特别批注,本文汉语语料均出自由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苏童小说《河岸》。?(p.98)
(7) 我正琢磨这堵墙怎么回事呢。(p.143)
例(6)表达了情感表现者“你”对现象“沙发”喜爱的状态,在时轴上不存在动态变化,体现状态情形。例(7)中的谓体“琢磨”在助动词“正”的协同下,共同表达活动情形。
可见,在英汉语中,心理动词的语义范围大致相同,包括情感、意愿、感知和认知;在时间意义上,都具有[+静态]特征,建构了状态情形。但在汉语中,状态情形不仅可通过这四类心理动词来体现,也可通过由性质词组填充的谓体来表达,如例(8)中的“紧张”是形容词,作为整个小句的谓体,表达了“我”此时的心理状态。在英语中,心理状态情形一般由动词来建构。
(8)有时候我紧张,有时候我躲避。(p.228)
(三) 英汉语关系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六类:归属过程、识别过程、位置过程、方向过程、拥有过程和关联过程[26][27]。Halliday[21]认为关系过程是最复杂、最重要的一个过程类型,关系过程是典型的静态过程,表达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者反映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英语中,就体现该过程的主要动词而言,动词be和have最为典型,其次是其他系动词,如keep、remain、sound、stay等,还有一些being/having类动词[29](205),如contain、resemble等,以及姿势动词[29](205),如stand、live等。以上这些动词被Quirk等.[29]归为静态动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姿态,因而体现状态情形。请看以下两例:
(9) He is a little man with mousy hair and misaligned pupils.(p.21)
(10) Her cane stands in the corner.(p.12)
以上两例中的主要动词皆建构了[+静态]时相特征。例(9)小句描述了主语He的特征,在时轴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例(10)小句表达了主语Her cane所处的姿势,同样不具有动态变化。可见,关系过程建构的是静态时相特征,体现状态情形。
此外,关系过程还可由三类动态动词体现,包括结果动词,如shine、gleam等[45],表示方向延伸的动词,如stretch、lead、extend等,和关联两个实体的动词,如marry、blend等。它们本身具有动态含义,但用在关系过程中时,表征行为所引起的最终关系或状态,所以仍建构了[+静态]特征,体现状态情形。例如:
(11) His lips shine.(p.327)
例(11)中的shine属于结果动词,带有形容词的特性,旨在描述主语的属性特征而非动作。在此,shine描述了lips的特征,该特征在时轴上并不存在动态变化,是静止的,体现状态情形。
同英语一样,汉语中,关系过程是典型的表静态特征的过程类型[9],但是在体现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汉语中,建构[+静态]特征的小句成分不再只由动词说明,名词词组、性质词组、介词短语甚至小句都可填充谓体,直接说明参与者间的属性特征,建构状态情形。例如:
(12) 今天礼拜六,不做功课。(CCL)
例(12)的谓体由名词词组“礼拜六”填充,如果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应该是Today is Saturday,此英语译文的状态情形通过主要动词is体现。事实上,该汉语小句也可以添加“是”,即“今天是礼拜六”,这样的表达仍成立,但这种表达突出的是言语者对日期的判断,而不是描述。另外,从汉语的发展历程看,汉语喜短不喜长的特点一直比较突出,而例(12)并不是“今天是礼拜六”的省略形式,后者有欧化倾向。可见,英语语法重形式,需要具体的动词连接主语和补语,而汉语语法重语义[46],通过事物的属性特征、事物间的关系特征就可构建状态情形。
当[+静态]特征由动词填充的谓体说明时,英汉小句也有共性和个性。同英语一样,动词“是”和大部分静态动词(包括姿态动词、方位动词、关系动词)是典型的体现关系过程的动词。汉语中,也存在一些本身具有动态含义的动词,如“挂”、“举”、“落”等,李临定[43]称它们为状态动词,表达某种静止的状态,但是他讨论的情况都是状态动词和助动词“着”共现现象,是在“着”的影响下,动态动词才具有了[+静态]特征,不属于本文关注的范围。此外,汉语动结式也常出现在关系过程小句中,由“动词+形容词”合成,如“烧糊”、“哭红”、“洗净”等。它们在关系过程中具有固定的句法结构,即“主语+谓体”,相应的意义结构为“受事-载体+过程-属性”。这类小句的动作施事者呈隐性,动态特征被弱化,动作最终导致的状态成为语义焦点,从而具有[+静态]特征,体现状态情形。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一般通过“be/get+形容词”表达,而非动结结构。例如:
(13) 菜都烧糊了。(CCL)
(14) The dish is burnt.(BNC)
例(13)中的“菜”由于某施事者的行为成为“糊”的状态,但是小句中并没有被动标志,也没有施事者的出现,只是强调了主语的最终状态,而非动作本身,因而体现状态情形。然而例(14)表达的是一种客观描述,不涉及施事。
(四) 英汉语行为过程时相特征及其体现方式
行为过程介于动作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用于描述行为主体的生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动态性。
英语中,行为过程通过表示生理活动的动词如cough、weep、frown、nod、shudder、chatter、smile等体现。在时轴上,它们描述的动作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体现活动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像cough、shake、nod这样的动作虽是瞬时发生的,但可无限重复。Smith[7]、Olsen[13]等学者把这类瞬时动词归为瞬时情形(semelfactive),与其他四类情形区分开来。但是,本文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必要。这类瞬时动词具有进行体结构,其表达的生理活动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发生。当表征动作发生次数的延长成分出现时,持续性和时限性才会受到影响。如果该动作仅发生一次,则体现了实现情形,如果发生有限的次数,则体现了终结情形。因而根据过程成分,便可获知动作是否持续、是否具有时限,从而判断出小句的时相特征。例如:
(15) I said yeah hes coughing.(BNC)
(16) If they cough once, theyre yours.(BNC)
例(15)描述了正在发生的动作,其进行体is coughing证明了该动作具有[+持续]、[-时限]特征,体现活动情形;例(16)中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once指明该动作仅发生一次,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几乎重合,体现实现情形。
同英语一样,汉语行为过程也是由动词来体现,常见的行为动词有“咳嗽”、“微笑”、“做梦”、“呼吸”、“凝视”、“叹息”等[47](27)。何伟和高建慧[9]指出,有些行为动词表示瞬时动作,而有些表示持续动作,不过由于这类动词经常与表无限持续意义的其他成分一起出现在小句中,因而它们建构的典型的情形是活动情形。本文认同该观点。请看下例:
(17) 他不停地咳嗽吐痰……(p.225)
例(17)中“咳嗽”描述的动作在时轴上是动态的,且可无限持续进行,状语“不停地”更证明了小句具有[+持续]、[-时限]的时间特征,体现活动情形。
此处,需要指出:像“咳嗽”、“眨眼”等这类瞬时动词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一些补语、状语的影响,其[-持续]特征也会得到凸显,从而体现实现情形。这类瞬时动词的用法在英汉语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该类动词在一些表时间意义的成分的协同下,建构的典型时相结构为[-静态]、[+持续]、[-时限],但是当延长成分出现时,[+持续]和[-时限]特征会随之发生改变,如例(18)中的谓体“咳”和延长成分“一下”共同表达行为过程,指明动作只发生一次,没有重复,所以体现了实现情形。其次,这种带有过程延长成分的结构,一般具有特殊的含义。我们检索了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咳了一下”共有19条记录,在其实际语境中,它们都表示一种刻意的行为。我们同样检索了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只发现了一例(见例16),但其同样表明咳嗽动作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可见,当这类瞬时多发的生理活动动词体现的过程具有[+时限]特征时,其生理反应意义被削弱,而被赋予其他含义。如例(18)中的“咳一下”实际上作为一种传递信号的标志,是一种刻意的行为,而非正常的生理反应。
(18) 果然他又要开口了,潘信诚有意高声咳了一下。(CCL)
(五) 英汉语交流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交流过程表示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的经验过程。该过程小句通常涉及交流方、交流内容以及交流对象等参与者角色。
英语学界普遍将表达交流意义的动词称为“言语行为动词”[48][49][50][51]或“交流动词”[44],与本节讨论的体现交流过程的主要动词语义范围大致相同,常见的动词有speak、say、talk、persuade、shout、declare、apology、answer、reply等。这类动词出现时,交流方一般都是人、动物或可以发声的物。在时轴上,伴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该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且可无限持续地进行下去,体现活动情形。例如:
(19) What languages does your mother speak?(p.121)
例(19)中的动词speak表达的口头动作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而持续发生,体现了活动情形。不过,这类动词在实际使用中,小句中的补语或其他成分可影响其[-时限]特征,从而体现终结情形。但这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我们将在有关复合时相的研究中探讨此现象。
汉语中,体现交流过程的谓体动词与言语行为动词基本对应,并且建构的仍是典型的活动情形[9]。常见的表达交流过程的动词有“告诉”、“问”、“警告”、“劝告”、“说”、“解释”、“讨论”等,它们描述的动作在不受其他成分干扰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持续地进行下去。例如:
(20) 分组讨论求职者的行为与招聘启事之间存在的信息差。(CCL)
例(20)中的谓体“讨论”是一个可无限持续的动作,不含内在时间终结点,体现活动情形。
综观学界的研究,英汉语言语类动词的语义范围、词汇类别等没有明显差异[52],言语过程的语义成分也基本一致,那么在建构时相特征时英汉语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动词/谓体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活动情形。
(六) 英汉语存在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存在过程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发生某事。在学界,表达存在意义的句子一般被称为“存在句”或“存现句”,句中的主要动词即为“存在/存现动词”。目前,“there + 存在动词 + 存在物+ 地点”结构已被普遍认为是英语中存在句的基本句型[53][29][54][55][56[57],并被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归为存在过程小句[58][28][59][27]。对于存在动词,Quirk等[29]按照语义,将其分为“场所位移动词”、“起始动词”和“姿势动词”。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何伟等[27]对存在动词进行再分类。首先,be动词是体现存在过程最典型的主要动词,“there be”结构最为常见。张绍杰和于飞[60]也从统计学角度证实了这一观点。其次,静态存在动词,如exist、sit、stand、lie、hang等,描述了某处存在某物或某处以某种姿态存在某物。这两类动词具有[+静态]特征,建构了典型的状态情形,比如下面的例(21)。最后,还有一类动态存在动词,表示某物出现或消失,如emerge、come about、take place、arrive、enter、pass等,它们描述某物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过程。由于“出现”或“消失”是瞬时发生的,所以它们建构了[-静态]、[-持续]、[+时限]时相特征,从而体现实现情形,比如下面的例(22)。
(21) At the centre of their hive there sits a queen.(BNC)
(22) There thus emerges a harem of juvenile femal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econdary male.(BNC)
例(21)中的sit表示“女王坐着”的静止状态,没有动态变化,体现状态情形;例(22)中的emerge表示某物突然出现,是瞬时发生的,体现实现情形。
总之,be动词和其他静态动词建构了[+静态]特征,体现状态情形;当小句描述某物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过程时,相应的表达“出现”或“消失”含义的动态动词则体现了实现情形。
汉语中,存在句具有“处所词 + 存在动词 + 存在物”基本结构,其中存在动词涉及三类:“有”、“是”和“V着”[57][26]。何伟等[26]还发现除“V着”外,“V+了/过”也常出现于存在过程,表达存在意义。那么,因不同的谓体动词,该类小句可体现不同的情形类型。首先,“有”和“是”具有典型的[+静态]特征,描述的是一种“有/无”的静止状态。其次,能进入“方位介词短语+谓体动词+(着/了/过)”结构的动词并不受限,动态动词、静态动词都可出现,时相结构视具体动词而定。请看以下四个例子:
(23) 墙头上挂着一幅画。(CCL)
(24) 水面上流动着蔚蓝色的天光,败絮般的云朵。(CCL)
(25) 她的眼里流下了四种泪水。(CCL)
(26) 刘洋说这话时,眼里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感动。(CCL)
例(23)中的“挂”后面跟着“着”,表示的不是“挂”这个动作,而是“画”的静态存在方式,体现状态情形;例(24)至(26)的谓体描述了事物的动态变化,动作“流动”可无限进行,动作“流下”则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动作“闪”是瞬时的,不可持续,这三个谓体后面的助动词“着/了/过”更是突显了其原有时间特征,因而这三个谓体分别建构了活动情形、终结情形和实现情形。
可见,较英语而言,汉语存在句结构更为灵活,凭借“V + 着/了/过”结构让更多的动作动词进入存在句,成为存在动词。高文成和张丽芳[61]也发现汉语存在句结构较英语更具普遍性,存在动词更加丰富。那么,相应的时相结构也就更加地多样化,四大情形都可体现。
(七) 英汉语气象过程时相特征及体现方式
根据Halliday & Matthiessen[58]对过程类型分类的标准,气象过程指的是仅通过过程表达天气意义的小句类型。该过程小句没有任何参与者,只有过程,有时还存在过程延长成分。
气象动词是说明气象过程的主要动词,用于描述天气状况,如rain、snow、freeze、blow、drizzle、thunder等。它们表达的动作是非施动性的,体现了动态持续的情形[29](207),也就是活动情形或终结情形。不过基于常识,下雨、下雪等并不是一个持续不停的活动,因而气象动词一般建构的是有限持续的情形,即终结情形,比如下面的例(27)。此外,气象过程还可通过“be +性质词组”结构体现,填充性质词组的形容词有sunny、rainy、cloudy等,它们描述了静态的天气特征,体现状态情形,比如下面的例(28)。
(27) Its going to rain.(BNC)
(28) Its cold.(p.19)
例(27)中的动作“rain”伴随着动态变化,且一场雨总有停的时候,那么这个动作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持续,体现终结情形。例(28)中的“is cold”描述了天寒的状况,是一种静态特征,体现状态情形。总之,英语气象过程小句可以建构两种时相结构,分别是活动情形和状态情形。
汉语气象过程一般由谓体和谓体延长成分体现,比如下面的三个例子。
(29) 下雨了。(CCL)
(30) 刮风了。(CCL)
(31) 打雷了。(CCL)
我们认为像“下雨”、“刮风”和“打雷”这样的动作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存在内在时间终结点,因而体现的是终结情形而非活动情形。由此可见,英汉语气象过程在时相结构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差异表现在汉语中的气象过程一般不能是状态情形,其原因是:汉语不同于英语,表达气象过程的小句不需要增加一个“空主语”,系无主句,那么,一般情况下体现气象过程的成分只能由动词(后接名词)来说明,不能由表达“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性质词组和小句来填充。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英汉语中,气象意义除了可用气象过程小句来表达外,还可用其他过程类型来表达,比如动作过程(见例32)、关系过程(见例33)和存在过程(见例34)。这些过程类型可体现终结情形和状态情形,比如下面三组例句。
(32) a. Heavy rain fell in wales.(BNC)
b. 雨正在猛烈地下着。(CCL)
(33)a. Tonight will be cloudy, with light rain or drizzle in most places.(BNC)
b. 外面的天空很暗淡。(p.26)
(34)a. There was a drizzling rain.(BNC)
b.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CCL)
例(32a)和(32b)皆表达了“下雨”气象过程,体现了有限持续的终结情形;例(33a)和例(33b)皆描述了天气状态,体现了静态的状态情形;例(34a)和例(34b)皆描述了“有雨”的气象特征,也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体现状态情形。
(八) 使役结构
使役句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英语中,常用的使役动词有make、let、force等。根据传统语法的观点,使役结构属于SVOC句型,即“主语(S)+谓语(V)+宾语(O)+补语(C)”[29][54],其中宾语和补语在意义上存在一种“主谓”关系[54]。汉语中,常用的使役动词有“使”、“让”、“令”等。基于传统语法,学界倾向于将该类句式归为兼语句[62][42],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结合而成。以上传统语法的观点对我们从功能视角进行使役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按照功能句法,使役结构应描述为“主语(S)+主要动词(M)/谓体(P)+补语(C)”,其中补语由小句填充,体现的是一个情形[63]。由此看来,在功能句法分析中,汉语的使役结构其实与兼语式不同,它实际上也由三个功能句法成分组成,即主语、谓体和补语,其中“补语”由小句填充,对应于传统语法所说的主谓短语。可见,在句法层,英汉语使役小句的句法结构相同,都是按照“主语+使役动词+补语”的形式配置的。在意义层,该小句体现了两种情形,首先使役句作为主句体现一种情形,其次填充补语的嵌入句也体现了一种情形。前者由于使役动词动作意义的弱化以及语法化的倾向[64],主要发挥句法配置作用,表达致使意义;后者则描述了被致使的具体过程,是整个小句意义的核心。那么,第一种情形只是提供了第二种情形发生的条件,第二种情形才是小句关注的焦点,是进行过程分析的依据,也应是研究小句时相特征的着手点。总之,既然主句并不影响整个小句的时相特征,而嵌入句体现的过程是上述七大过程之一,因此小句的时相是由嵌入句的过程成分来体现的, 这就又回到前几个小节讨论的内容,在此就没有必要赘述了,仅以下面两例进行说明。例(35)为使役心理过程,主句的主要动词made并不能反映小句的时相特征,但嵌入句的主要动词feel建构了静态的时相特征,体现状态情形;例(36)小句为使役关系过程小句,主句的谓体“使”只表达致使含义,没有时间意义,而嵌入句的谓体“有点浮肿”则描述了“他的脸”的静态特征,体现状态情形。
(35) He made her feel as if every step she took was important.(p.413)
(36) 多日不见阳光,使他的脸有点浮肿。(p.40)
三、 结 语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重新界定了简单时相,并对英汉语简单时相的体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简单时相是一个跨语言现象,英汉语对人类经验的体现均表达四类时间意义——状态情形、活动情形、终结情形和实现情形。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活动情形和实现情形的体现方式基本相同,终结情形在汉语中表现出更大的能产性,状态情形在汉语中则更加灵活,体现方式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 [J]. 中国语文,1988,(6):401-421.
[2]周国辉. 汉语的隐性谓语与英语的显性谓语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40-43.
[3]Vendler, Z.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4]Comrie, B. Aspec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5]Carlson, L. Aspect and quantification [A]. In Tedeschi, P. & Zaenen, A.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14 Tense and Aspect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31-64.
[6]Verkuyl, H. Aspectual classes and aspectual composition [J]. Linguistics & Philosophy, 1989, 12: 39-94.
[7]Smith, C. S. Aspectual viewpoint and situation type in Mandarian Chinese [J].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994, (3): 107-146.
[8]龚千炎. 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 [M]. 北京:商务印书,1995.
[9]何伟,高建慧. 现代汉语时相之系统功能视角研究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6-36.
[10]张存玉,何伟. 英语复合体貌的功能研究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5.
[11]Mourelatos, A. Events, processes and states [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78, (2): 415-434.
[12]Verkuyl, H. A Theory of Aspectualit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mporal and Atemporal Struc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3]Olsen, M. B. 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odel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 [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7.
[14]Xiao, Z. H., & McEnery, A. A corpus-based two-level model of situation aspect [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4, 10 (2): 325-363.
[15]Yang, S. Y. The Aspectual System of Chinese [D]. Victoria: University of Victoria, 1995.
[16]孙英杰. 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 [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7]李明晶. 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8]Zhang, L. H.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spectuality in German, English, and Chinese [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3.
[19]齐沪扬,章天明. 汉语与日语的时相比较研究 [J]. 世界汉语教学,2001,(2):54-62.
[20]Halliday, M. A. K. & Ellis, J. O. Temporal categories in the modern Chinese verb [A]. In Webster, J. (ed.). Studies in Chinesee Language [C].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51: 177-208.
[2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M]. London: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22]何伟. 语法体和词汇体 [J]. 外语研究,2009,(1):33-40.
[23]Fawcett, R. How to Analyze Participant Roles and So Processes in English [M]. USTB Handbook, 2010.
[24]黄国文等. 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旳夫模式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何伟等. 汉语功能句法分析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6]何伟等. 汉语功能语义分析 [M]. 即出a.
[27]何伟等. 英语功能语义分析 [M]. 即出b.
[28]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M]. London: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2008.
[29]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30]何伟,杨楠. 基于加旳夫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3.
[31]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32]Goldberg, A. E & Jackendoff, R.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 [J]. Language, 2004, 80: 532-568.
[33]刘街生. 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 [J]. 语言研究,2006,(2):63-68.
[34]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5]Wyngaerd, G. V. Measuring events [J].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 2001, 77 (1): 61-90.
[36]Rotstein, C & Winter, Y. Total adjectives vs partial adjectives: scale structure and higher-order modifiers [J].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2004, (12): 259-288.
[37]袁毅敏,林允清. 有界性与英语动结式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1-8.
[38]赵琪. 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258-265.
[39]王培硕. 英汉短语动词对比 [J]. 外语研究,1987,(1):52-58.
[40]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41]张余生. 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 [J]. 语言与翻译,2001,(2):6-10.
[42]李临定. 现代汉语句型(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3]李秋杨. 基于语义范畴关系的汉英心理活动动词分类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69-76.
[44]Levin, B.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45]Rappaport, H. M. & Levin, B. Building Verb Meanings [A]. In Butt, M. & Geuder, W. (eds.). The Projection of Arguments: Lexical and Compositional Factors [C]. 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s, 1998: 97-134.
[46]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2014.
[47]李发根. 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 [J]. 西安外国学学院学报,2004,(2):26-30.
[48]Levinson, S. L.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9]Wierzbicka, A. English Speech Act Verbs [M]. Australia: Academic Press, 1987.
[50]王传经. 关于言语行为动词的几个问题[J]. 外国语,1994,(6):60-64.
[51]钟守满. 言语行为动词释义及其相关研究 [J]. 外语教学,2008,(5):13-17.
[52]钟守满.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结构研究[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3]Chomsky, N. Conditions on transformations [A]. In Anderson, S. & Kiparsky, P. (eds.). A Festschrift for Morris Halle [C].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3:232-286.
[54]章振邦等. 新编英语语法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5]李京廉,王克非. 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 [J]. 现代汉语,2005,(4):350-359.
[56]潘海华,韩景泉. 虚词there 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 [J]. 当代语言学,2006,(2):17-35.
[57]何清强,王文斌. 制时”与“有”:存在论视野下英汉基本存在动词对比 [J]. 外语学刊,2014,(1):20-25.
[58]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 2004.
[59]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张绍杰,于飞. 英语存在句信息传递再探索 [J]. 外国语,2004,(2):34-41.
[61]高文成,张丽芳. 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三题—以BNC和《围城》为语料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23-28.
[62]刘月华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3]黄国文. 英语使役结构的功能分析 [J]. 外国语,1998,(1):12-16.
[64]项开喜. 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 [J]. 语言研究,2002,(2):70-77.
(责任编辑:何伟)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f phase mainly focus on one language. They aim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tures of phas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verbs, but usually neglec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imple phase and complex ph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study distinguishes simple phase from complex phase, and points out that simple phase refers to the internal temporal feature of a clause which is only revealed by the clausal element realizing the process meaning.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 comparison of realizations of simple pha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Key words: English simple phase; Chinese simple phase; realizati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