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高考题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016-05-05徐泽绕
从一道高考题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315809)徐泽绕
1.问题提出
2015年高考浙江省理科数学第18题为:
(1)求tanC的值;
(2)若ΔABC的面积为3,求b的值.
该题是一个常规的解三角形问题,应该是一个送分题,但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反映第一小题的解答并不顺利,甚至个别学生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无独有偶,2011学年宁波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中的最后一道填空题,如下:
仔细对比一下两题,简直如出一辙,而且问2在这届学生高一的时候作为模拟试卷已经做过,为什么过了两年,经历高三的几轮复习还是会有问题呢?是不是我们的复习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太注重解题的技巧,太注重归纳题目的类型了呢?经过认真反思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缺失,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的真谛还没有被我们的学生真正领会,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讲了无数遍,学生按图索骥,不断模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类题的本质.每次碰到都是一种新面孔,每次碰得跌跌撞撞,甚至答完题自己还云里雾里不知为何这么答.这种现象对我们高一阶段的复习和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恰逢高一刚好又是期末阶段,正余弦定理还是必考内容.因此为了让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找到解题方法,笔者设计了一堂正余弦定理复习课.期盼同行斧正.
2.知识回顾确定目标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两大利器.其分别可以解决以下四类最基本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③已知两边和其夹角;④已知三边.只要符合上述四类情况必能求解三角形,而且已知三角形涉及三个角和三条边六个量,在上述四种情况下显然已知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三个量(已知三个角除外),这种“知三求三”的解法就是解方程的思想,而且我们知道一个公式就是一个方程,有公式的地方必然有方程.带着方程的思想去解题,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那么在上述条件不满足,即已知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呢?显然不能求值,不能求值的情况下往往是求最值或者范围,那么如何求范围呢?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函数,因此在函数思想的指导下解题是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
3.思想引领变式探究
反思总结:通过上例和几种变式感受到题目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只给了两个条件,即“一边一角”.不符合解三角形的四种基本类型.进而体会运用函数的思想求解三角形中的范围和最值问题,那么根据“一边一角”我们只得到一个方程,即c2=3=a2+b2-2abcosC=a2+b2-ab,若要解三角形还应补上什么样的条件呢?于是有:
设计意图:加上一边a=2,在a2+b2-ab=3基础上已知a就很容易求得b,也就是转化为“两边及其一边对角”问题求解,当然也可去掉c这条边,补上a,b转化为上述四种类型中的“两边夹角”问题求解.除了再补成解三角形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变式(5),变式(6)以外,还可运用方程思想再列出关于a和b的另外一个式子,从而获解.这样又可得以下一系列变式题.
4.问题解决
通过以上的变式,再来看问1.
当三角形三条边中只涉及两个方程时虽然解不出方程,但是其中任何一边都可以表示另外两边,换言之由三条边的比例可以得到,同样也能求出三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可以肯定任何一条边都不可能求得.
5.一点感言
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每到期中、期末复习,我们会发下很多针对性的练习,来应对兄弟学校的统测和地区性统测等,希望通过大量的训练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从而取得好成绩.每当这时往往出现学生做题做得叫苦连天,老师练习讲得也厌倦疲乏,考完以后转入下一模块学习时,学生早已忘了不知学的什么东西现象.长此以往,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学而生厌,严重抑制了创新精神和后续学习的能力,这对师生都是一种“摧残”.笔者认为,题是做不完,也讲不完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应该让他们站在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解题问题,而运用数学思想指导解题则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理论武器,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去探索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