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血肿清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2016-05-04谢书刚
谢书刚
【摘要】 目的 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 各2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 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血肿清除术。选取25例同期住院的其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血脑屏障(BBB)指数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浓度、S100蛋白浓度、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 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和常规组BBB指数、MBP浓度、S100蛋白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常规组BBB指数、MBP浓度、S100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P<0.01)。术后7、14 d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及早进行血肿清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血脑屏障功能,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保护神经功能, 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血脑屏障;BBB指数;S100蛋白浓度;髓鞘碱性蛋白浓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36
在当代高血压病极为常见, 而脑出血又是一种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1]。对脑出血后发生的一系列继发性脑损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微创血肿清除术自1997年引进国内, 迅速得到推广, 其具有简便实用、定位准确、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适宜急诊床边救治等特点[2]。本研究通过比较常规治疗与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的S100 蛋白浓度、MBP蛋白浓度和GCS评分,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因高血压脑出血住院的患者。采用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制定[3]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①明确诊断; ②均有高血压病史; 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内出血, 排除小脑、脑干出血, 血肿体积按π/ 6×长×宽×层面计算, 出血量<30 ml; ③临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血友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类等疾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 各25例。常规组中男11例, 女14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5.5±10.2)岁;内囊区出血12例, 丘脑出血9例, 枕叶出血4例。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中男10例, 女15例, 年龄51~80岁, 平均年龄(64.3±10.5)岁;内囊区出血10例, 丘脑出血10例, 枕叶出血5例。选取25例同期在本院住院的其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例, 女14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5.1±10.7)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脱水、改善脑部循环代谢及其他对症处理。微创血肿清除术组除常规治疗外, 于发病6~24 h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前行头颅CT检查, 标记出血量最多且最靠近颅骨的最近距离CT层面, 若患者合并有脑室出血, 则加做脑室穿刺。在标记点外3 cm左右作为穿刺点。选取长度合适的穿刺针, 常规消毒后, 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依据CT所给的距离, 以垂直于最大血肿层面水平线方向进针, 抽出钻芯, 置入内芯与外套管, 到达血肿中心后抽出内芯, 此时便可见血液流出, 封死穿刺针的尾端, 通过侧孔将血肿液态部分吸出。打开封盖, 插入血肿粉碎针, 并打入5 U尿激酶溶于2 ml生理盐水, 关闭引流管, 4 h后打开引流。若患者24 h内血肿较易抽出且有再出血, 则暂不注入尿激酶。术后予调整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1. 3 标本采集与检测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在发生脑出血后2周时抽取脑脊液3 ml, 检查脑背液蛋白含量, 同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应用CX7 全自动生物分析仪测定血清及脑脊液白蛋白, 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人体血清中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血清MBP浓度。BBB指数的计算:BBB指数=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BBB指数为(0.0025±0.0006), MBP为(1.052± 0.055)ng/ml, S100为(0.25±0.17)μg/L;常规组BBB指数(0.0084± 0.0004), MBP为(3.741±0.181)ng/ml, S100为(1.18±0.19)μg/L;微创血肿清除术组BBB指数为(0.0075±0.0005), MBP为(3.468± 0.167)ng/ml, S100为(0.68±0.16)。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和常规组BBB指数、MBP浓度、S100蛋白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常规组BBB指数、MBP浓度、S100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P<0.01)。
2. 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常规组患者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14 d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BBB是由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的使血浆和脑脊液不能直接交换的物质, 它的作用在于防止一些有害物质直接从血液进入脑组织。在脑的营养物质供应、维持脑部内环境稳定等方面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当BBB被破坏或者其通透性变大时, 脑脊液中的脑脊液白蛋白、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MBP便从血脑屏障直接流入血液, 因此血液中的BBB指数、S100蛋白浓度、MBP浓度都将升高。故可以通过血清BBB指数、S100蛋白浓度、MBP浓度三个重要指标来间接表达血脑屏障功能。本组研究中, 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和常规组BBB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提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血脑屏障功能遭到破坏。
医学界认为, 可通过尽早手术来有效降低死亡率, 减少致残率, 切不可盲目的过分等待病情稳定, 否则多数患者势必会失掉最佳抢救时间窗。一般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佳的手术时间为发病后6~24 h, 当条件不允许时, 发病后48 h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通过本次研究作者发现, 早期对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使其BBB指数、血清MBP浓度以及S100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1), 这说明尽早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有利于解除血肿压迫, 保护患者血脑屏障功能, 从而减轻脑水肿, 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 同时降低患者病残率, 使患者治疗后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综上所述, 尽早行血肿清除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血脑屏障功能, 减轻脑水肿, 预防再灌注损伤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 去除影响神经功能因素, 保护神经功能, 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
参考文献
[1] 李春永, 姚鸿儒, 王春侠.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学, 2013, 19(1):122-124.
[2] 孙旭, 杨东波, 蒋传路.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2(47):164-167.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383.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