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16-05-04孙红叶
孙红叶
[摘 要]对分课堂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对分课堂的内涵入手,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现状,分析了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认为对分课堂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对分课堂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74 — 02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并不是对传统讲授式和后起讨论式两种教学模式的推翻和否定,而是将二者合理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弥补各自的不足。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时间上相互分离但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的部分。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表面看起来,对分课堂只是一种将讲授式与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实它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时间自主安排学习,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2〕对分课堂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因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对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同学生的内化速度和内化方式是不同的,学生要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过程。课下独立学习给了学生理解课上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又给下堂课的小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是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环节,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需求和兴趣点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学生对大学英语课不够重视或已失去兴趣
虽然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使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日益凸显,很多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的体会并不深切。以笔者的学校为例,只有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修读大学英语课程。这些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较少,因此眼界较窄,英语在他们眼中只是高考必考的学科,在生活中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也很难联想到未来英语水平可能给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的机遇。在失去高考这个外部刺激之后,一些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基础较好的依靠高中的功底仍可及格,基础较差的则可能因为跟不上而彻底放弃。除此之外,由于高中英语教学比较强调单词和语法,英语成为机械记忆词汇搭配和死记硬背语法知识的代名词,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轻视对英语的应用,更关注通过四六级考试
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更多的把英语看成一门需要通过考试的学科,而不是一个用来实现交际目的的工具。在应试教育要求下,英语教学必须以考试题为出发点,重视语言知识传授以及强化,英语学习就是通过不断做题掌握语法点和做题技巧来提高分数〔3〕。进入大学,这种惯性思维使学生把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看成通过四级考试或更高的六级考试,以便为将来找工作铺路。过度的关注考试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以考试为导向,认为词汇、语法和做题技巧最为重要。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课堂多以交际活动为主,强调在运用中学习英语。学生对英语课堂的预期和实际课堂内容的差异使得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甚至不听课,只顾低头背单词。这种过于功利,只管分数的学习方法不但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局面。
3.口语水平较低,难以开展话题讨论的活动。
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直是中国学生最欠缺的一个方面。高中英语课堂多以中文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用英语表达的机会。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兴起,起源于国外的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相继被引入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可是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学生较低的英语水平极大的限制了话题讨论的效果。讨论活动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可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由于口语能力欠缺多用中文就话题表达观点或是无语对视,这就使话题讨论活动失去了意义。
三、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对分课堂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解决当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细分学科,而学科间、课程间,甚至于学院和学校对于教学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探究一下该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的可行性。
1.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合理性
(1)符合外语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与多年来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并不相悖,它的使用符合外语习得的规律,也有助于外语教学方法的实现。Krashen〔4〕提出在监控假说(Moniter Hypothesis)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指出学习者的情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感,组员的认同有利于学生提升自信,获得满足感,这些都对外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二语习得理论普遍肯定语言接触的重要性。以往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时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基本只是上课才接触英语,严重限制了英语水平的提高,甚至出现英语水平退步的情况。对分课堂把课上课下联系起来,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下,增加了学生与英语的接触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分课堂所激发出的学习热情还会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寻找英语学习的途径。
当代盛行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都主张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但在中国英语课堂中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经常出现讨论冷场的情况。除了由于中国文化较为内敛含蓄,中国学生不像欧美学生那样外向张扬外,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感觉有想法但不会用英语表达。这种感觉欠缺所需要表达想法的句型和词汇并不是真的因为没有学而是不会用。课下内化吸收的过程则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并实现从知道到运用的转化,做到有备而来,课上讨论也就不会再觉得吃力了。
(2)从机械记忆单词到学习对自己有意义的单词
过去的课堂教师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单词意义和用法,不但枯燥无味还收效甚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建构,他们只是在等待接受信息。即使读了教师给出的例句,也很难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能力独立查阅单词,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完全可以在课下完成。在单词学习中学生往往有两个感觉头疼的问题:一个是记不住,一个是不会用。第一个限制了学生词汇量的扩大,第二个制约了学生口语和写作两个输出型技能的发展。隔堂讨论在很大程度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课堂讨论中各成员可以分享他们在课下单词学习中的体验,借鉴好的单词记忆方法;还可以互相考察单词掌握情况,不但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印象。第二,隔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新学单词表达思想的机会,真正做到在用中学。同时,学生的单词量有差异,所需的单词也各不相同,课下个性化的单词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以往死记硬背大量单词的中文含义不同,对分课堂让学生在反复运用中掌握对自己有意义的单词。
(3)兼顾实现语用的教学目标和通过考试的学生需求。
两者本身并不矛盾,但是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可能对考试没有针对性的帮助。以往的英语课堂本着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目的多进行当堂讨论,经常是首先引入话题,然后学习一些相关表达方式就让学生展开讨论。然而这时学生对新学单词还很陌生,很难即刻就用,同时由于准备时间较短学生不太容易调动头脑中储备的单词,因此经常导致讨论活动难以进行。对分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新学词汇的理解与掌握,并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激活已掌握的与话题相关的单词和句型。课堂成了学生实际演练的场所,讨论活动因为学生准备充分而不在冷场,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更有效的讨论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讨论活动对词汇和句型学习的侧重既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增强记忆也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符合以考试为导向的学生的心理预期。
2.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可能面临的问题
(1)作业完成情况难以预测。
课后作业的完成是对分课堂决定对分课堂实施效果的关键。课后作业不但扮演着帮助学生吸收课堂讲授内容的角色更为课堂讨论提供内容,可以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张教授主要是通过分数来对学生制约,但是大学英语不是专业课,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且在笔者的学校平时成绩有明确规定的组成部分,无法拿出很多分数给作业来约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否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很难预测,也就给对分课堂的应用效果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2)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恰当性存疑
对分课堂也许会使课堂变得热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它与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面临同一个问题,即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教师不可能纠正每一个学生在语言应用中的错误。学生也许能判断语法的正确与否,但是跟语言使用恰当性相关的错误很难识别,比如 “I want a cup of coffee.” 这句话,语法完全正确,可是如果用在餐厅点餐时却会被看成不礼貌。学生在做对话或是讨论时,很可能出现这类语法正确却不恰当、不地道的说法,水平相当的学生难以识别,而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发现,容易导致学生重复错误。
五、结论
对分课堂提出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跟很多学科一样存在学生学业倦怠,上课不积极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理论上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这一类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分课堂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不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作业该布置什么,多长时间布置一次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如何在实践中对对分课堂进行改良以适应大学英语课堂的特殊性,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总体来说,对分课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是近年来少有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值得在实践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1〕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06):9-13.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张楠.浅析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J〕. 海外英语,2015,(10):66-67.
〔4〕Krashen, Stephe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Press Inc.,1981.
〔5〕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38(5):653-658.
〔6〕张楠.浅析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J〕.海外英语,2015,(10):66-67.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