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道德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6-05-04杨竹芸

理论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化发展

杨竹芸

[摘 要]在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当今社会,时过境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被新的价值观、利益观重新审视和衡量,还能否被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所传承和发展,是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疑问。中国传统道德要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遵循立足实践、推陈出新、博采众长、纠正倾向四个必要原则。

[关键词]传统道德;转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43 — 02

文化是民族之根,使一个民族屹立世界之林而不倒。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础,割断传统、割断与过去的联系,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从而迷失自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现实,必须要追朔历史;理清过去,是为了开拓未来。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们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继承和借鉴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既哺育了前人,又将继续伴随后人的成长。失去了旧的传统,新的传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阐释了道德的重要性。后来他再次指出:“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风起云涌。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多元化价值观不断涌现,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与利益观逐渐与从“小农经济”里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相碰撞,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逐渐走向与传统背道而驰的道路。马斯洛曾说,我们处于一个旧的体系已经塌陷但新的体系尚未构建起来的“空白时期”,但对我国来说,“空白时期”并非完全空白,在重建现代道德体系时,传统道德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存在。如何实现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被继承的主体——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所接受和传承,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则:

一、立足实践,尊重实际

这是实现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和标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短期内不会改变的事实,但我国也是发展着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们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多元性文化也冲击着我们原本牢固的精神根基。我们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会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为实践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我们立足实践,是为了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趋向,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是与中国传统道德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国家层面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在古时候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和合”等思想中找到溯源。社会层面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与“不自由、毋宁死”、“公道正派,记勋论赏”、“徇人则失己,徇情则废法”、“明法制,去私恩”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比如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中最稳定、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者,天之道也”是为人之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等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植根于传统,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机结合,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相融合,走好“中国道路”,形成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任务民族的繁衍生息,任何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熏陶。毛主席曾说过:“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中华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承续了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例,儒学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注重伦理规训,传承纲常名教,内涵博大而深厚,结构严密而独特,其中伦理道德是儒学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它也仍然是当代我们人格发展的重要标准,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儒家确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对于一方面物质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精神道德却严重滑坡的当今中国来说,重新学习和弘扬“仁”的观念尤为重要。中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今天我们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就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所举的例子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我们只有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才能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当然,伴随着精华的往往是糟粕,传统道德的辉煌不能掩盖那些瑕疵,那些不符合现代潮流的消极、负面的内容。例如宋明时期理学家推崇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妇女缠足等等,这些明显违反人的正常生理和物质需求,企图用纲常伦理束缚人的天性,剥夺人的自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剔除这些糟粕是必要的。

传统道德的产生源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要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全方位习得祖国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调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才能实现“古为今用”,具体融入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内涵,进一步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它存在于世界各国,尽管形式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即为统治阶级服务。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这一论断,换句话来说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所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融合,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中国传统道德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自诩为天朝大国,不仅在物质上不与外界互通有无,精神层面上也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其余全是糟粕,最终被时代抛弃,被列强鞭打,被历史碾压。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变化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对传统道德的改造若是固守陈规,不积极学习外国优秀经验,必然是行不通的。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观和柏拉图“理想国”的美妙构想以及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都值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古罗马帝国的“汉莫拉比法典”拉开了人类社会法制的序幕,法律和道德在人类教化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更有利于我们当今建立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也许有人会说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敌人,但资本主义经历漫长的发展,其中产生的东西不全是坏的,不全是错误的,不能以偏概全,吸取正确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改造传统道德,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当代道德与传统道德、民族道德与外来道德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传统道德转化和发展不可或缺。

首先是克服“守旧主义”。传统道德当然要尊重,要传承,但传统道德也有糟粕,也有不符合时代的东西,不能因循守旧,全盘继承,不加改进。只有不断大胆革新旧东西,不断积极催生新东西,一个民族才能不断获得新生的活力。

其次是克服“封闭主义”,中国曾经因为封闭自守、固步自封而落后于世界,被历史的车轮远远地甩在身后,成为西方的附庸,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惧怕外来事物,必须勇于走出去,引进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进步也需要依托世界的进步。

再者是克服“民族虚无主义”,一些人崇洋媚外,认为凡是国外的就是优秀的先进的,凡是国内的就是错误的落后的。中国现如今仍处于发展中,尚不能满足全部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但中国传统道德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宝贵精神财富,抛弃它们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损失。

最后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有些人认为凡是过去的就是应该抛弃的,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面否定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结果只能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又例如文革时期,在“造反有理”的借口之下,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统统被打入“四旧”的大牢。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人民群众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展开殊死搏斗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而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是相反的。这四种倾向应及早扼杀在摇篮里,正确的方向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结来说,实现中国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做到以上四点,即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道德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明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肯定,中国传统道德的意蕴十分丰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对它的现代价值难以完全挖掘和整理出来。实现中国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同于为水开源,为木固本,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添砖加瓦。

〔参 考 文 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转化发展
区域发展篇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