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办学的典型案例及操作路径
2016-05-03朱建清
[摘要]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区域内德资企业集聚的资源优势,依托政府主导,践行校企一体办学。政、校、企三方通力合作,开拓性地创设了本土化的校企一体办学的操作路径,校企一体办学走出了“政府主导、双元育人、成本分担、合同执行”的特色之路,成为中德校企合作的典范。
[关键词]校企一体办学;典型案例;操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40-03
[作者简介]朱建清,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实行校企一体办学,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多年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依托政府主导,通过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成功探索出了校企一体办学的模式。本文对学校实践的校企一体办学典型案例及其操作路径进行剖析,希望能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办学提供一点参考。
一、校企一体办学典型案例
2001年,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与德资企业克恩一里伯斯弹簧(太仓)有限公司合作,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按行业标准开展校企一体办学,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年招生规模为24人,学制三年。学校和企业是一体办学的共同主体,学校提供理论教学场所,配套的设施与相应的师资;企业投入资金建设教学工厂,选聘相关的实习教师,学校和企业双元合作育人。
参照德国工商行会模具机械工培训大纲,学校、企业、行会共同确定课程方案,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课时与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之比为1:1;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与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之比也为1:1。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并按德国工商行会IHK标准进行考核。
第一至第五学期采取6:6部分时间轮换制,以6周为一个学习模块,工学交替。即学生在学校学习6周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再在企业教学工厂学习6周的专业技能,依次交替轮换。第六学期学生在各家德资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学生学习满18个月,需参加德国工商行会在上海组织的毕业考试一,学习满36个月再参加毕业考试二。
项目由董事会一体管理。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的代表组成校企一体办学项目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专门机构——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聘主任和德国专家各一人,对项目进行专门化组织和管理。每年由学校进行预招生,培训中心进行面试,确定录用学生。学习者具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学习时按中专生管理,需遵守校纪校规,在工厂实习时按员工管理,需遵守厂纪厂规。取得学校毕业证书和德国工商行会IHK证书的学生,由培训中心推荐到合作企业或其他德资企业工作。
十多年来,合作各方实现了共赢。学校的模具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校企共建的培训中心是江苏省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基地。毕业生全部进入德资企业,且37.4%的毕业生被公司选派到德国总部培训深造,其中一人还以技术专家的身份与两位德国同行一起完成了总部新购生产线的验收工作。合作企业克恩一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共录用97名毕业生,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得以缓解,一项项新技术、一批批新设备陆续引入,企业从当时的2家公司发展为拥有7家公司的中国业务集团。
2004年、2007年、2013年学校分别与德资企业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德资企业海瑞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将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推广到机械加工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二、校企一体办学的操作路径
学校通过典型引路,择机推广,形成了四个校企一体办学的项目,也走出了“政府主导、双元育人、成本分担、合同执行”的校企一体办学特色之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见图1)
(一)以“共解难题”为抓手,强化政府主导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校企合作,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是政府可主导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或政策倾斜等方式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但在国内此路还不通畅。二是政府拥有众多资源和相关信息,也有强大的资源调配力量,政府是校企合作最具实力的潜在推手,只是目前这种主导作用还未有效发挥。两者相比,前者更具操作性,值得期待;后者更具现实性,值得开发。太仓中专以“一合作三建设”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探寻政府支持、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了政府牵线搭台、校企共同唱戏的工作常态。
一是政府主导牵线。2000年,学校以与当地政府共同破解招商引资中出现的“专业技术工人匮乏,影响德资企业发展”这一难题为切入点,介入校企一体办学。当地政府与德资企业及德国巴符州政府就招商引资的同时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达成项目意向。双方政府前后4次组团互访,校企进行考察交流活动,商谈合作事宜,当地政府承担了合作期间的所有协调工作,前后历时两年完成签约,启动了校企一体办学项目。
二是政府主导推介。校企合作项目初见成效,政、企、校等各方信心倍增。2005年起,当地政府定期举办校企合作论坛,邀请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参加。论坛主推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合作双方进行主题演讲,与会者分享合作过程和合作成果等,践行典型引路;借助看板、样册,全面推介学校专业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让有意合作的企业或学校直接进行专题对话。会后设置校企自助互访,点对点深入接触。政府的有效推介,促成了学校的多个合作办学项目。
(二)以“合作育人”为核心,创新合作样式
校企合作有多个层面,有企业提供资金、资助设备等物质层面的赞助性合作;有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师傅进学校兼课等人力层面的服务性合作;还有追求课程与岗位匹配、教学与生产对接等文化层面的合作教学、合作育人。陉文化层面的教学合作是校企一体办学成熟的标志,是最具实质意义、最具追求价值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全面推进各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全力追求文化层面的合作教学。
一是校企共建专业。在合作委员会(或董事会)的牵头下,学校、企业和行会三方联合调研,反复论证,确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的工作领域开发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结合企业资源开发专业课程资源。然后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校企共同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平台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同时,把来自企业的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组合起来,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较好地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二是双元合作教学。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企业主要负责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双方借助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教学、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学习评价与工作评价等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对接。
(三)以成本分担为基础,强化运作投入
在校企合作中,如果能获取其所需的利益,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企业往往愿意从资金、设备或人力等方面来分担办学成本,且“先投入,后产出”是企业投资的基本逻辑。企业分担成本不但可缓解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确保项目正常良性运行;还可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技术、管理和文化等与企业偏离的问题,能多方面夯实校企一体办学的基础,具有多元价值和实际意义。实践中,我们首选了有分担投入意愿且有德国双元制教育经历的德资企业,共同建好成本分担模型。
一是企业分担投入成本。学校与德资企业合作的三个办学项目都是企业提供场所、投入设备,以企业为主建设“厂中校”的方式,把专业教学的课堂搬进工厂。学校与民营企业新亚科技的合作项目则采用了学校提供场所、企业投入部分设备,以学校为主建设“校中厂”的方式,将企业价值130多万元的波峰焊生产线等成套设备搬进了学校,使专业实习教学有了生产功能。
二是企业分担运行成本。企业主要分担日常运行中的人力成本和实习耗材费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分担人力成本是一种有益的突破。我们的做法是企业挑选专业技术人员,并送到国内外专业机构培训,通过认证考核后任专职培训师。目前学校共有13名来自企业的专职培训师,企业每年承担人力成本超过100万元。另外,企业每年还要分担耗材、工量具等费用50多万元。分担运行成本能倒逼企业采用生产性实习替代部分消耗性实习,实现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的对接。
(四)以合同执行为前提,强化约束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它们在价值追求、组织目标、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3学生是校企一体办学的产品,也是校企一体办学的实现主体,其与前两者也有多方面的差异。主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之间的作用等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矛盾,且矛盾随着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如果缺少相互之间的有效约定,会加大企业合作的风险,影响合作的成败。合同是具法律效力的一种约定方式,合同执行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保障各方权益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操作方式。实践中,我们通过校企之间的合同、企生之间的协议,合隋、合理、合法地约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
一是学校、企业执行合作办学合同。校企达成合作意愿,并签署合作办学合同。合同涉及合作办学目标、专业、学制,招生、教学、考评、毕业、就业,设备投入、选聘师资和合同解除等条款,建立刚性的合同制度,促使校企双方按责投入、按责施教、按责管理等。同时,在合同框架内,还增设了上层的年会制、下层的互动制等柔性调节机制,全面强化工作中的协调与协作。
二是企业、学生执行培训服务合同。每年招生时,学生选择合作班填报志愿,企业面试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服务协议,通过引入家长担保制和司法公证制提升协议的有效性。协议涉及培训的类别、内容、时间、要求、津贴及企业录用条件、服务年限和解除协议等多个方面。培训服务协议约定了学生和企业各自的责、权、利,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转签劳动合同做好了合理、合法的铺垫和延接。
总之,校企一体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合作机制,确保合作主体心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才能实现共赢,校企一体办学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