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2016-05-03马永祥沈若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胜任创新型模型

马永祥 沈若冰

[摘要]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胜任力理论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技能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关键素质特征进行调研,对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初步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三维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明晰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字]胜任力;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37-03

[作者简介]马永祥,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225300)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沈若冰,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创新既需要理论科学家(科学院士)、技术科学家(工程院士)等高端理论人才,也需要工程师、工人技师等一线操作人才。技能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优良品德和博专结合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区和职业学校对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以创新大赛为纽带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创新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一是关注作品本身的研发,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创新创业已形成联动,但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创业教育已形成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却尚未建立。从一些编写出版的教材来看,创新教育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研究。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关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的问题。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批量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职业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应对国家创新的要求和行业企业对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教育零打碎敲和追求功利的局面仍未改变。

二是关注作品的评奖,缺乏对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的研究。教育要培养人才的可复制性,可复制的关键就是寻找人才成长规律。技能创新型人才成长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规律,涉及人才学、教育学、脑科学、创造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从现实来看,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关注作品的评奖,缺乏对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胜任力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美国学者McClelland在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首先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近年来中西方学者纷纷提出对胜任力的不同理解。本文采用Spencer等人(1994)的定义,即胜任力是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人员与一般绩效人员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经过近二十年对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人们提出冰山模型(The Iceberg Model)、洋葱模型(The Onion Model)和胜任力辞典,在冰山模型中,将胜任力分成外显的胜任力和内隐的胜任力。本文侧重于将冰山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了解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胜任特征,我们对(副)教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在企业一线业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了关键事件访谈,提取了胜任特征,并通过借鉴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设计了开放式问卷,对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胜任特征项目。对职业学校群体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最终形成频数大于20的26个胜任特征项目,见表1。

借鉴人才学、心理学、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及反复推敲,初步将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成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六个维度。借鉴冰山模型,构建了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创新人才胜任力特征要素在创新素质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技能创新型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中,创新能力处于最顶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是外显胜任力,较容易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等是内隐的胜任力,是较难培养的,却是决定技能创新型人才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三、基于胜任力视角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胜任力的视角来看,技能创新型人才应当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三个内隐维度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它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区别在于,学习与实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三个内隐维度内,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必备的基本思维和方法;锤炼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它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对自我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创新意识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意识,如自我是否有创新的想法,是否具备相关能力,有没有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兴趣、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对环境的意识,如是否敏锐地捕捉环境中的创新机会、识别商机、发现市场、宏观地审视经济环境、洞察未来市场形势等。创新意识是动力和心理准备,确保能够捕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活动。

创新意识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外显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强,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需要培养和训练,可通过典型案例和成才榜样,展示创新的魅力;可通过列举法、组合法、联想法、类比法、设问法等科学方法的训练,教会学生选题的方法;可通过到生活中、市场中、生产中调研,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选题的本领。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必备的基本研究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能力,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将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保障。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敢于推陈出新的问题意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也需要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TRIz理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研究方案的制定,让学生学会研究项目的方法;通过专利申请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学习专利成果的转化,让学生提高对专利的认识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建立适应学生思维展开的课堂结构模式,通过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排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

(三)锤炼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避免要经历失败的过程,创新者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抗压性离不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人格,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创新活动中,每一个障碍的克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改变,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创新意志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它对创新活动能起到调节作用:一方面启动、维持和强化达到创新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另一方面制止或削弱那些违背目标的行动。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困难会层出不穷,如创意被否定、创新不成功等,想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自身的能力、知识和外界的帮助之外,最强有力的依靠便是创新者本身的坚定意志。

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探索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才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胜任创新型模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自制空间站模型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