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2016-04-29贺佳丹
贺佳丹
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分析
贺佳丹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提供了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要素,推动了城市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却也出现了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为何我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没有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核心-边缘(CP)模型,应用于城乡地区问题,来分析从城乡劳动力流动到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链条,从而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提供理论解释。
【关键词】城乡劳动力流动 城乡收入差距 核心-边缘模型
一、核心-边缘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model)是由经济学家Krugman提出,为新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模型解释了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是如何通过制造业人口的迁移流动与产业转移内生地演化而成的。
(一)基本假设
核心-边缘模型假设:一个经济系统中存在两个区域,以区域U和区域R来表示。两个区域各自拥有两个部门:报酬递增、产品具有差异性的制造业部门M和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A。劳动力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其中,制造业部门内的劳动力能够完全自由流动,无成本约束,并受两地实际工资的差异影响而流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则不能流动。
制造业生产每一种单位产品,需要固定投入(即F单位工业劳动力)和可变投入(每单位产出需要am单位工业劳动力),因此,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w(F+amx),x为企业产出量,w为工人工资水平。农业部门成本函数表示为aAwA。
冰山交易成本:农产品在区域间交易是无成本的,而制造业产品交易则需要成本,以冰山交易成本的方式进行处理:制造业产品跨区域贸易需要交易成本τ。若p表示区域U在本地出售的价格,p*表示区域U产品运到区域R出售的价格,为弥补运输途中的损失,p*=τp。
(二)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
1.消费者行为
其中,CM和CA分别代表了消费者对差异化工业品组合和农产品的消费量;n和n*分别代表了区域U和区域R工业品产品种类的数量;μ为工业品的支出份额;ci代表了消费者对第i种工业品的消费量。P表示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强度,当ρ趋向于1,偏好强度越弱。
约束条件:
pA代表了农产品价格,pi代表了第i种工业品价格,Y是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求解后,可得:
其中,PM为工业品价格指数:
2.生产者行为
因每种工业产品的生产所需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可看出生产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企业都不会出产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的产品,这意味着企业的数目即是产品的品种数。
利润函数:
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均衡利润为零,分别得到企业定价和定量的解:
(三)均衡分析
区域U和区域R的企业数量:
其中,H和H*分别表示区域U和区域R的工业劳动力禀赋。上式中可看出,一个区域产品种类数量与该区域工业劳动力数量是正比关系,因而工业劳动力转移等价于企业的转移。
区域U企业的收益V和区域R企业的收益V*用企业空间分布形式来表示:
其中,E和E*分别为区域U和区域R的总支出。φ= τ1− σ,表示贸易自由度,φ∈[0,1 ],
二、三大效应
以模型均衡结果为基础,详述模型的主要理论结果,即三大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其中,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循环积聚,不断深化、自我强化的,是集聚力;市场竞争效应,由市场拥挤导致,是分散力。
(一)本地市场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垄断企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市场区出售其产品的行为。本文从企业收益表达式(8)以及式(9)来详述城乡劳动力对产业集聚影响的这一过程。假定总支出E+E*是固定的,也就是说E与E*是此消彼长的。当一个劳动力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工作,该劳动力必会将收入花费在工作地点,这就导致了劳动力流入地区的消费市场规模较劳动力流出地区更大。当劳动力流入地区支出E越来越大,流出地区支出E*越来越小时,企业在流入地区的收益V将大于流出地区收益V*。鉴于此,从收益角度出发,企业迁移方向会和劳动力流动一致,从劳动力流出地区迁往流入地区。
城市工资水平高于农村,引起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导致“消费支出的转移”,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消费市场规模差距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越来越大。这必然促使企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产业在城市地区集聚。
(二)价格指数效应
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两个效应作用于区域工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价格指数效应,另一个是市场竞争效应。两个效应分别对区域工资差异有着正作用与负作用。
价格指数效应是指企业的集中对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比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因而支付较少的运输成本,这使得该地区商品价格较低,低的价格指数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较高。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扩大了城市工业劳动力数量H而缩小了农村工业劳动力数量H*,根据式(7),劳动力的流动将扩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n而降低农村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n*。因为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的供给使得产业在城市地区集聚,更深刻的理解了两者的关系。而在本地市场出售无须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使得城市的交易成本比农村地区要低许多。根据式(4),城市产业集聚,也就是工业品种类数量的增加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城市地区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以及总价格指数要比农村地区低,这就意味着城市的实际工资水平要比农村高。
(三)市场竞争效应
市场竞争效应是指不完全竞争企业在市场拥挤的情况下,偏向于在竞争者较少的地区进行生产,这一效应会使产业在空间上扩散。因劳动力总数(H+H*)固定,劳动力的流动必然带来两地区劳动力供给此升彼降的趋势,并进而影响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n(n*)。从表达式可看出,地区工业品种类数量的变化对该地区企业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以表达式(8)为例,用n求导可得出,n对V的偏导为负,也就是说工业品种类数量n越大,企业收益V就越小。劳动力流入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随着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企业之间对于消费者的争夺也会日益激烈,不能形成垄断优势,企业收益将会下降。这时,企业为了维持收支平衡会降低流入地劳动力的工资。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就业,扩大了城市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n而降低农村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数量n*,n 与n*的这种变化将提高城市地区企业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企业收益V将降低,城市地区的名义工资将降低。同时农村地区的企业则由于竞争减弱而能支付较高的工资,从而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流动通过产业集聚的这一反向作用,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抑制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正向作用相抗衡。
三、影响机制框架
上述已通过三大效应分析城乡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通过三大效应分析,认为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倒U型的,完成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链条。这解释了为何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没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同时扩大并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J].经济学动态,2005(a),(1):35~39,112.
[2]韦伟,傅勇.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流动模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16~22.
[3]叶扬.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6).
[4]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