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族语长元音声学分析

2016-04-29韩国君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

韩国君



土族语长元音声学分析

韩国君

【摘 要】本文利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族语长元音的第一(F1)、第二(F2)共振峰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出其元音图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和第二共振峰的平均值确定长元音舌位,利用分布范围和标准差,找出其影响舌位变动的因素。我们的结论是土族语有[ɐː]、[eː]、[iː]、[oː]、[ʊː]、[uː]、[ʉː]等7个与短元音相对称的长元音。

【关键词】土族语 长元音 声学分析

一、实验设计

本文利用的“土族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包括单音节词203个,双音节词1010个,三音节词449个,四音节词21个;两位发音人均为男性,M1:乔志良,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从事土族语言文字工作,祖籍为互助县洛少村,没有长期离开过该地区,父母和配偶均为当地土族,发音条件符合实验要求,M2:董思明,男,土族语婚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祖籍互助县大庄村,没有长期离开过该地区,父母和配偶均为当地土族,母语能力良好,发音条件符合实验要求,本次研究重点利用了M1(乔志良)的参数;录音设备为IBM R51笔记本电脑匹配定向性领夹式话筒SONY Electrets Condenser Microphone ECM-44B;录音地点:互助县宏兴宾馆。录音时保证了周围环境的绝对安静;采样率为22050 Hz,存储格式为*.wav。录音时,每个单词我们让发音人读了三遍,以便研究时选择发音最自然、最清晰的读音。

二、实验分析

表1是本次实验分析得出的长元音的第一(F1)和第二(F2)共振峰的平均值、分布范围、标准差和出现频率的统计表,图1为长元音分布范围图,图2是长元音声学元音图。

表1 长元音F1和F2统计表 单位:Hz

图1 长元音分布图

图2 长元音声学元音图(平均值)

[ɐː]可以出现在词首、词中和词尾,词首位置出现时单独构成音节,比较稳定,不出现脱落现象。在我们的数据库中共出现248次,所有长元音中出现频率最高,其中词首和词末音节出现频率相当,分别出现105次和104次,词中音节的出现频率相对低,只出现39次。从图2可以看出,该元音在舌位图上居低而央,其F1的平均值为758Hz,F2的平均值为1305Hz,属于次低、央元音,音质对应国际音标的[ɐ]。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舌位高低离散度比其它元音相对大(除[eː]),其F1的分布范围为678-850Hz,标准差为31,这主要跟词中所处位置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出现在词中和词末音节时,舌位靠上,出现在词首和词首音节时舌位靠下;舌位前后离散度相对小,相对稳定,其F2的分布范围为1186-1543Hz,标准差为65。

[eː]可以出现在词中和词尾,不能出现在词首。在我们数据库中共出现92次,其中词末音节出现频率最高,共出现45次,词首音节居中,出现37次,词中音节只出现10次。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该元音的舌位在高低位置上居中,而前后位置上靠前,仅次于[iː],其F1的平均值为454Hz,F2平均值为1833Hz,属于次高、前元音,对应国际音标[e]。从表1和图1中看出,该元音无论在舌位高低还是前后位置上,离散度在所有长元音中最大,F1的分布范围为376-579Hz,标准差为40,F2的分布范围为1623-2258Hz,标注差为117Hz,这主要跟词中位置有关系,出现在词首音节时,舌位靠上、靠前,F1为431Hz,F2为1892Hz,而出现在词末音节时,舌位靠下、靠后,F1为476Hz,F2为1770Hz,出现在词中音节时,相对于词首和词末音节,舌位居中,F1为439Hz,F2为1893Hz。

[iː]可以出现在词中任何位置,词首出现时独立构成音节,比较稳定,不出现脱落现象。在我们数据库中该元音的出现频率较高,仅次于[ɐː],共出现98次,其中词末音节出现57次,出现频率最高,词首音节出现32次,出现频率次之,词中音节只出现9次,出现频率最低。从图2中可以看出,[iː]在舌位图上最靠前、靠上,其F1的平均值为297Hz,F2的平均值为2182Hz,典型的高、前元音,音质对应国际音标的[i]。从表1中的分布范围和标准差的数据来看,舌位图上的离散度比较小,F1的分布范围为249-371Hz,标注差为21,F2的分布范围为1917-2388Hz,标准差为94,说明该元音在词中舌位比较稳定,受语境的影响比较小。

[oː]可以出现词中任何位置。在我们数据库中,该元音的出现频率较高,共出现76次,其中词首音节出现频率最高,出现50次,其次是词末音节,出现25次,词中音节只出现1次。该元音在所有长元音中舌位最靠后,F1的平均值为461Hz,F2的平均值为983Hz,典型的次高、后元音,对应国际音标的[o];从分布范围和标准差的数据来看,F1分布范围为401-505Hz,标准差为25,F2的分布范围为837-1141Hz,标准差为64,说明舌位图的高低和前后位置上的分散比较广,这主要跟词中位置有关系,词首音节出现时,舌位靠上、靠后,F1为454Hz,F2为978Hz,词中位置出现时,舌位高低位置相对靠下,而前后位置明显靠前,F1为461Hz,F2为1028Hz,词末音节出现时,舌位前后位置上相对靠前,而高低位置上明显靠下,F1为473Hz,F2为990Hz。

[ʊː]可以出现词中和词末位置,不能出现在词首,在我们数据库中,该元音出现频率最低,只出现18次,其中词首音节出现9次,词中音节出现4次,词末音节出现5次。根据本次分析,该元音的F1的平均值为525Hz,F2的平均值为1085Hz,属于中低、后元音,对应短元音[ʊ]。从分布范围和标准差来看,舌位高低位置上的离散度较小,而舌位前后位置上的离散度较大,其F1的分布范围为500-558Hz,标准差为14,F2的分布范围为926-1247Hz,标准差为107Hz,说明该元音的舌位前后容易受邻音和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词首音节[q、x]后出现时舌位靠后,F2的分布范围为926-982Hz,其它位置和辅音后出现时舌位相对靠前,F2的分布范围为1025-1192Hz。

[uː]可以出现在词内任何位置,词首独立构成音节,比较稳定,不出现脱落现象。在数据库中该元音的出现频率较低,共出现41次,其中词首音节出现26次,词中音节只出现4次,词末音节出现11次。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出,该元音在语图中舌位高低位置上与[iː]接近,F1的平均值为352Hz,而舌位前后前后位置上与[oː]相近,F2的平均值为1049Hz,属于高、后元音,比国际音标的[u]稍靠前,应标记为[uː],符合其实际音质;从分布范围和标准差来看,在舌位图的纵向离散度较小,横向离散度比较大,其F1的分布范围为317-390Hz,标注差为18Hz,F2的分布范围为850-1192Hz,标准差为98,说明舌位高低受语境的影响较小,而前后位置受影响较大,这主要跟出现位置和邻音有关系,出现在词首和[p、k]辅音后时,舌位靠后,其它位置和条件下,舌位靠前。

[ʉː]只出现在词中,在数据库中只出现25次,出现频率最低,其中词首音节出现18次,词中音节出现5次,词末音节只出现2次。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该元音的F1平均值为337Hz,比[uː]的F1还高,F2平均值为1396Hz,与[ɐː]的接近,属于高、央元音,对应国际音标[ʉ];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元音在语图上横向离散度在所有元音中最大,而纵向离散度相对小,其F1分布范围为298-376Hz,标准差为15,F2分布范围为1202-1624Hz,标准差为108,这主要跟词中位置有关系,出现在词首和词中音节出现时,舌位靠前,F1分别为334Hz和348Hz,F2分别为1419Hz和1389Hz,而出现在词末音节时,舌位明显靠后,F1为340Hz,F2为1209Hz。

三、结论

根据本次分析,土族语中有[ɐː]、[eː]、[iː]、[oː]、[ʊː]、[uː]、[ʉː]等7个与短元音相对称的长元音。非词首音节的除[ɐː]以外的元音,与词首音节相比,舌位靠前、靠下,而次低元音[ɐː]的舌位靠上,也就是说词中和词末音节的整个声学图略有向内收缩,其中[ɐː]、[iː]、[uː]、[ʉ]、[oː]在词中音节收缩比较明显,而[eː]和[ʊː]在词末音节收缩较明显。位置对舌位的影响来看,[ɐː]、[iː]、[oː]、[ʊː]、[uː]受位置的影响相对小,[eː]、[ʉː]受影响较大,其中[eː]在词末音节出现时,舌位明显靠下、靠前,[ʉː]在词末音节出现时,舌位高低位置基本与词首和词中相同,而前后位置上明显靠后。

参考文献:

[1]照那斯图.土族语简志[J].民族出版社,1981年.

[2]清格尔泰.土族语和蒙古语[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呼和.蒙古语语音实验研究[J].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4]韩国君.基于土族语语音声学参数库的元音声学分析[J].硕士学位论文,2013(5).

[5]韩国君.土族语短元音声学分析[J].语言与翻译(蒙文),2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本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蒙古语族语言数据库研制(蒙古、达斡尔、土族语部分)》(批准号14AYY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