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小学作文的基础
2016-04-27郝玲玲
郝玲玲
摘 要:模仿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生作文写作方面如果教给学生有效地进行模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指引学生从“模仿作文”走向创造性写作的道路。
关键词:模仿;小学作文;创造性写作
一、模仿的提出
教小学语文多年,学生经常问到一个问题:老师,作文该怎么写?我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告诉他们,只能告诉他们要多读书、多写日记,以后慢慢地就会写作了。在每周一次的教研会上,老师们之间也就这个问题展开过热烈而持久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比如“作文其实就是写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比如“多买作文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再如“作文教法‘三步法”,但这些办法却经不起作文教学的实践检验,只是昙花一现状。现在,如果学生问我:“老师,我就是不会作文,我怎样才能会写作文呢?”我就告诉他这个较慢和较笨的办法:“你向语文课本学,至于怎样学,很简单:把它读懂之后,看它怎样写,你就怎样写,一句话,照着写。”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来看,作文就是这样,从模仿别人的文章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逐渐学会写文章了。这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可见,我们提倡模仿是破解目前我校作文教学困境、拓宽作文教学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模仿的根据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从不会到会总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模仿,它的终点才是创造。所以小学作文的起点是模仿,这是毫无疑问的。遗憾的是,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主张是相反的,叫刚拿起笔来学作文的学生搞创作,这种没学会走路就学跑步的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势必行不通。大家都知道,学书法,刚开始是描红临帖;学美术,刚开始是临摹写生;同样,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先模仿后创造,这也是内因和外因互相转化的哲学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三、模仿的作用
过去私塾教学的方法就是先叫学生背书。私塾先生的用意,并不是叫弟子背会了再去抄袭,而是背会了好去模仿。试想,如果一个人胸中没有多少篇熟读成诵的好文章,他拿起笔必定是思路闭塞,笔端枯涩,绝对不会“下笔如有神”的,如果已经读懂甚至背会了别人的文章,模仿就变得简单多了,在作文时需要什么,内容就模仿什么,别人的文章哪个段落写得好,就模仿哪个段落。视自己作文之所需,取他人文章之所长,这和抄袭完全是两回事。作文教学就践行着这样一个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跨越。
四、模仿的运用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为例说明。在学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学生都去河北省著名景点——野三坡,学习课文也很认真,我趁机在学习课文后布置了习作《野三坡游记》。学生写作热情很高,习作中大部分学生模仿了课文的结构,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走进河北涞水县的野三坡,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这里的山是野的。……”
“这里的水是野的。……”
“山上的野生动物当然就更是‘野性十足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游人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开头和结尾的笔法,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的开头都模仿了课文的词句,文章的线索都是“野”。那么,他们的模仿有没有缺点呢?肯定是有的。比如课文有什么在,他们在自己的作文里也要有什么,由形式想内容,自然就有了“无话找话”的毛病。但这些毛病比起模仿所取得的成绩来说,还是次要的。因为他们只是模仿了课文的间架结构,内容还是自己游野三坡的具体见闻和感受。见仁见智,充满了个人的创造,并没有写千人一面的雷同作文。所以,如果以为有次要的毛病否定模仿所取得的主要成绩,这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
随着模仿作文教学的继续深入,我发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其他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叫他们全面模仿,还是部分模仿比较容易些、正常些,这也符合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规律。
模仿到一定程度,就会蜕掉原来粗糙的外壳,由简单低级形态,上升到复杂高级形态,以至变为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类似这样的部分模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在作文课上或考试中,对于一个一遇到作文就头昏脑涨的学生来说,手中有一套对问题的处理方法,许多问题便不那么可怕了。可见,模仿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其价值和作用不可忽视,然而也不可无限夸大。其实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变成绝对的东西,必须正确认识它、运用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否则会起反作用的。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模仿,是学习写文章的开始,不可停在这里止步不前。模仿是初学写作时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提倡学生作文时可适当模仿,更主张创造性地模仿,但反对机械地模仿,更反对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