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4-27张秀梅王中对廖传景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介作用高校贫困生

张秀梅,王中对,廖传景

(1.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研室,浙江温州325035)



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秀梅1,王中对2,廖传景2

(1.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研室,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为了解高校贫困生的抑郁心理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 SL E C)、抑郁量表(SDS)与缺陷感量表(FIS)对766名高校贫困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其生活事件应激相对较大,抑郁倾向较为严重;不同类型的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应激与抑郁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缺陷感与抑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生活事件并不直接导致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的产生,而是通过缺陷感对抑郁产生显著的间接预测效应。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生活事件;抑郁心理;缺陷感;中介作用

一、引言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20%,特别困难学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超过30%,特别困难学生比例超过15%[1]。近年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进一步加剧,贫困大学生群体还在不断扩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比普通大学生遇到更多的生活压力[2]。生活事件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纳迪亚(Garnefski Nadia)等研究发现负性的生活事件是引起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3]。张兰君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状态焦虑与生活事件存在着显著的连带关系[4]。

先前对于贫困生的研究,无论是调查实证还是思辨论证,大多数都揭示了他们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健康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使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处于不利境地,出现更多的发展障碍,也使其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5 7],如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极为重要的要素,是人格特征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8],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在情感上的总体评价。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较低水平的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处境与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抑郁倾向的比例显著高出普通大学生人群[9],但是对他们来讲,其抑郁心理与生活应激事件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联?贫困生相对较为独特的自尊感在生活事件影响抑郁心理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化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0份,回收率为98.75%,有效问卷为766份,有效率为95.75%。受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二)测量工具

1.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 SL E C)。该量表由刘贤臣编定,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应激六个因子,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采用0~5分记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事件应激量越大[10]194。ASLEC的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9。

2.抑郁症状自评量表(SD S)。自评抑郁量表由威廉(Willia m W.K.Zung)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SD S 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其标准如下:1表示从无或偶尔;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4表示总是如此。该量表评定的抑郁严重度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抑郁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10]10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1。

3.缺陷感量表(FIS)。缺陷感量表由弗莱明(Fleming J.S.)等修订,用于测量个体缺陷感、自卑、自我敏感和社交焦虑。问卷有36个条目,采用七级评分,测量大学生在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五个方面的缺陷感受水平。高分代表缺陷感强,也就是自尊心低[10]320。问卷的α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7。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和A M O 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和抑郁心理的现状分析

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激总量平均分为47.98,标准差为14.1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郭雪萍等所作同类调查的数据35.67± 17.28(t = 20.072,p<0.001)[11],说明了贫困大学生所受的生活事件应激量在强度上大大高于普通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其对生活应激事件的感受更为敏感,由生活应激事件产生的影响也更大。高校贫困生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压力(1.98)、人际关系(1.85)、丧失(1.80)、健康适应(1.62)、其他(1.57)和受惩罚(1.51)。我们应该对贫困生的社会交往、人际知觉和安全感等给予更多关注。

本研究中高校贫困生SD S得分为40.23± 7.11,与同类的几个调查研究相比,既显著高于薛朝霞等的研究结果(34.58±9.61)(t = 22.000,p<0.001)[9],也显著高于宋慧的数据(35.60± 8.95)(t = 18.031,p<0.001)[12]。高校贫困生的抑郁指数平均数为0.50,标准差为0.09;抑郁指数在0.50以下(无抑郁)的有364人,占47.52% ;抑郁指数为0.50~0.59(轻度抑郁)的有263人,占34.33% ;抑郁指数为0.60~0.69(中等程度抑郁)的有132人,占17.23% ;抑郁指数在0.70以上(重度抑郁)的有7人,占0.91%。这样的结果说明相当数量的高校贫困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抑郁心理,由于较重的抑郁症状诱发出现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的重视。

(二)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群体差异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心理更为详尽的分布,本研究区别不同的群体,比较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心理的差异,结果发现以下几点。

1.高校贫困生不存在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城乡差异。其说明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应激与抑郁状态都差不多。

2.四年级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F = 2.686,p = 0.046),这与四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还贷等一系列挑战和任务紧密相关。

3.在学习压力感方面,女生、非独生子女和月均生活消费低于400元的高校贫困生分别强于男生、独生子女和月均生活消费400~1 200元的学生(t =-2.436,p = 0.015;t =-2.705,p = 0.007;F = 9.421,p<0.001)。首先从性别差异上分析,这与女生们在高校里普遍较之男生更为重视学习、更为看重学业成绩等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她们在学习方面感受压力更强烈、深刻。其次从是否是独生子女的角度分析,张伟峰、燕良轼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资源的利用和机会的把握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13],使得他们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因而其学习压力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本次调查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在学习方面,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感受及学业绩效的显著影响。

4.在丧失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 =-2.268,p = 0.024),这与女生们在生活中相对较多的敏感、胆怯和较低的安全感有一定相关。由于女性相对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如女性的力量较弱,对社会刺激的判断感性多而理性较少等特点,使其对生活更有危机感,害怕丧失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物质资源。

(三)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应激、缺陷感各因子与抑郁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详见表2)。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李艳红[14]、郭雪萍[11]等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一般的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可以归纳为两类,即来自家庭的重大转折或不幸事件和来自家庭、学校、生活等琐碎的小事件,前者如亲人患疾或病亡,后者如经济拮据、形象寒酸、人际敏感、自我缺陷感等[11]。日积月累的小烦恼聚合在一起容易形成“多重效应”,对贫困生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单一的危机性生活事件或转折性生活事件[15]。这两类事件有些是高校贫困生自身能力所解决不了的,久而久之都会对他们的健康心理产生冲击。缺陷感与抑郁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特别是自尊与抑郁指数的相关达到了0.519,达到了中等程度的相关。缺陷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尊体验,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是自我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10]322。已有研究表明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16]。抑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个体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抑郁心理,同时揭示缺陷感(自尊)在其生活事件影响抑郁心理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根据上述相关检验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验证,具体拟合指数:χ2= 181.115,df = 49,χ2/df = 3.696,SR M R = 0.026,R M SEA = 0.059,GFI = 0.961,AGFI = 0.939,N FI = 0.54,CFI = 0.966,IFI = 0.966,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模型拟合良好。

表2 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相关分析

从模型来看,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直接预测效应量为0.10,但是通过缺陷感间接预测抑郁达到了显著水平,间接预测效应为0.14,间接预测效应占总体效应的58.5%。这说明缺陷感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生活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他们的抑郁症状,但是会通过缺陷感而对抑郁心理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详见图1)。

图1 高校贫困生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路径分析模型

从路径图来看,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对抑郁产生显著水平的直接预测效应,但是通过缺陷感的间接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传统的观念认为,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抑郁指数的上升,实际上这个作用过程并不是直接发生的,生活事件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体验间接影响抑郁心理的。由于特殊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高校贫困生的缺陷感表现得较为普遍,程度上也更为严重。已有研究已经证实,缺陷感体验越强烈,个体的自我效能就越差[17],正是因为高校贫困生存在普遍而强烈的缺陷感,其自我效能水平也较为低下,容易使其看不到学业、生活的希望,导致其抑郁指数升高。已有研究证实,如果个体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事件的应激影响,则会拥有更积极的个性特征、更少的身体疾病和更卓越的学业成绩[18],所以要改善高校贫困生的抑郁心态,减少来自生活各方面的事件应激未必是有效的路径,而将教育措施和方法转向改善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水平,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减少缺陷感,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四、结论与教育对策

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得到以下结论:一是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应激相对较大,抑郁倾向较为严重;二是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应激与抑郁心理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应根据不同的群体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三是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缺陷感与抑郁心理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四是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而是通过缺陷感对抑郁产生显著的间接预测效应,应通过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尊水平而降低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针对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一)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生活状况及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

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激显著高于其他有关研究的结果,说明高校贫困生受到的生活应激大大超出了普通学生,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感,在人际交往、学校环境与生活任务的适应等方面感到适应不良,对生活中重要的关系、荣誉及他人关心的丧失等,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产生了直接影响。贫困生较之普通生更多受到来自生活方面的应激,因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心应从减轻生活事件对他们心理的负面影响开始。由于18.1%的大学生处于中、重度的抑郁状态,故教师要经常留意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状的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积极开展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防护工作,积极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与行为。

(二)区分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对高校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身心关怀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对高校贫困生开展身心关怀和心理教育,应该从不同的对象和内容的角度有所侧重:首先要重点关注高年级,特别是四年级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尤其要对这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寻找工作,部分学生返还贷款,甚至还有恋爱情感问题等予以更多的关心;其次在学业问题方面,要重点关注女生、非独生子女和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尽可能创设条件,给贫困生提供关于学习方法的交流、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等;最后要加强对女生生活和心理的关怀,引导女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认识自身优势和局限,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得失成败。

(三)开展面向贫困生的自我认识教育,缓解生活事件对抑郁心理的冲击

尽管本研究中高校贫困生生活应激与抑郁心理的相关系数为0.221,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但生活事件并不直接预测其抑郁症状,而是通过缺陷感产生间接预测效应,即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时,更容易产生内心的痛苦。因此,开展面向大学贫困生的自我认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尊体验,帮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缓解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将产生积极效应。如何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尊水平,值得各方深入探讨。高校应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主动将自我融入群体生活中,避免过度关注自我;鼓励高校贫困生积极将精力和专注力更多投注于学业任务之中,通过获得优秀的学业绩效、提升专业技能等方式获得自我能量;积极开展关于贫困生职业发展的指导,帮助其分析自我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和现实职业要求,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成熟度,以实现自尊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 南.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约20%特困生比例为8%[EB/OL].(2013 10 15)[2015-10-17].http://news.xinhuanet.co m/newscenter/2004-08/05/content_1719136.htm.

[2]徐 竞,王 蕾,励 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2012(2):125-128.

[3]Nadia G,Vivian K.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 m 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 m pto ms:A Co m 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 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8):1659-1669.

[4]张兰君.高校贫困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55-157.

[5]Duncan G J,Brooks G J.Family Poverty,W elfare Reform,and Child Develop ment[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188-196.

[6]M cloyd V C.Socioecono 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 ment[J].A 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185-205.

[7]A ber J L,Bennet N G,Conley D C,et al.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 H ealth an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97 (1):18-27.

[8]Tiffin Y B,Kathleen E C,Jonathon D.Seeking Self-evaluative Feedback:The Interactive Role of Global Self Steem and Specific Self Views[J].Journal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03 (1):194-204.

[9]薛朝霞,卢 莉,梁执群.贫困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 853-854.

[10]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1]郭雪萍,冯 超,张红雷.高校贫困生生活事件、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75-1377.

[12]宋 慧.大学贫困生抑郁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5):94-96.

[13]张伟峰,燕良轼.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98 100.

[14]李艳红.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27-28.

[15]Band B E,W eisz J R.H ow to Feel Better W hen It Feels Bad:Children's Perspective on Coping with Everyday Stres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2):247-253.

[16]黄薛冰,沈凌霞,王希林,等.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61-63.

[17]刘楚芬,卢 宁.高中生归因方式与缺陷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 (1):42-45.

[18]H ojat M,Joseph S G,James B E,et al.M edical Students' Cognitive A ppraisal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s Related to Personality,Physical W ell-being,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Longitudinal Stud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1):219-235.

(责任编辑 赵俊杰)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Depression

Z H A N G Xiumei1,W A N G Zhongdui2,LIAO Chuanjing2
(1.School of Science,Jia m usi U niversity,Jia m usi 154007; 2.Department of M ental H ealth Education,W enzhou U niversity,W enzhou 32503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we take a survey of 766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A LSE C,SD S and FIS and find that the stress of life-events and the depression are relatively serious;there are so me differences oflife stres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poor students;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events,feeling of inadequacy and depression;the life-events don't cause the depression of poor students directly but generate salient mediate effects in depression through feeling of inadequacy.

Key words:poor college students;life-event;depression;feeling of inadequacy;mediate effect

作者简介:张秀梅,讲师,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中对,讲师,从事高校贫困生救助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 YJC840017)

收稿日期:2015-10-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119-06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223.010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223.1056.020.html

猜你喜欢

中介作用高校贫困生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动机调控对成人英语学习成绩的作用研究
不同媒体下感知价值对品牌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