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2016-04-27别敦荣王严淞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库学者研究

别敦荣,王严淞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别敦荣,王严淞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非常丰硕。文章以CiteSpace为分析工具,对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着重介绍了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治理、高校教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高校综合改革与战略规划、高等教育政策与智库建设等专题研究的成果,对相关创新观点、研究前景等进行了评述,并对研究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高等教育;述评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而言,2015年既是一个平常的年份,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说其平常,是因为高等教育研究与往年一样,既有继承又有开拓,高等教育学科各领域都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总体研究规模趋于稳定。自2007年高等教育研究发文量突破10 000篇以后,历年的发文总量都保持了相当大的规模。不仅如此,每年的研究都会在一些领域有新的发展,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说其特殊,是因为2015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30周年,这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第30个年头;2015年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发5周年,所以,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期刊组织了相关纪念活动,发表了一批纪念高等教育改革从启动到不断推进的研究成果。文章以CiteSpace为分析工具,对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为读者呈现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概貌。

一、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概况

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发布形式很多,除学术期刊外,还有学术专著、各种研究报告、报纸以及网络媒体等。以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为例,2009年以来,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 N KI)检索,发现历年研究论文都在13 000篇以上。截至2015年11月底,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论文总数已经达到11 000篇以上。可见,要对所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浏览和梳理是一项浩繁的巨大工程,在短时间内将其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研究的便利,这里选取2015年C N KI平台所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部分核心期刊及CSSCI论文为样本,筛选条件包括主题:高等教育;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及CSSCI。截至2015年11月底,根据上述筛选条件进行查找,共获得2 525篇文献。除去无作者、作者为“本刊编辑部”及其他非学术类文章,有效文章为2 042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需要说明的是,C N KI数据库中所发布的并不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在2015年刊登的全部论文,因为部分杂志还有一部分的研究论文没有上传至该数据平台。

作者使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样本论文进行研究主题扫描,梳理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概况。CiteSpace是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对某一特定领域所发表学术论文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者更有效地理解该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将上述2 042篇文章以打包方式下载文献题录,获得每篇文献的题目、作者、关键词等信息,把相关数据转化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格式,导入CiteSpace3.9.R1,并对2 042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共现分析。

图1所显示的是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知识图谱。图中的各个圆圈代表节点,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如“高等教育”“高校”“大学生”等。用竖线相连的多个圆圈意味着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如“现状”与“对策”,“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与“地方本科院校”等。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1 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知识图谱

通过对图1所呈现出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关键词中存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与“高等职业教育”等在词意方面隶属同一类别的词语。因此,可以基于词意属性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纳与分类。作者根据研究经验,最终人为地将关键词划分为八大类,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类关键词是由“高等教育”“高校”“大学生”等在本研究中并无实质意义的词汇组成,由于本研究的样本筛选条件是以“高等教育”为主题,因此,这一类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势必会较高,故可将其忽略不计。第二类关键词包括“美国”“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属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中虽有一部分文章专门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但更多还是把国际化或国际比较当成一种视角和工具,与高等教育其他领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文章不对此类研究进行专门述评。第三类关键词包括“现状”“问题”“对策”等,属于研究内容范畴,即表明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内容大多是围绕“现状”“问题”“对策”等展开论述,故也不对此类研究进行专门介绍。第四类关键词包括“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属于高等教育治理研究范围。第五类关键词包括“实践教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等,属于教学研究领域。第六类关键词包括“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大学”与“转型”等,属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第七类关键词包括“创业教育”、“创新”与“就业”,属于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第八类关键词包括“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等,属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领域。基于以上论述,文章将重点介绍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类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领域。

除上述CiteSpace中检测出的研究热点外,还有一些领域需要进行特别关注。比如,2015年,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成果颇丰,值得进行专门评述。此外,高校综合改革与战略规划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与智库建设研究两大领域,虽在2015年所获得的关注度相对略低一筹,但却已“蓄势待发”,有望在未来成为重点研究领域,故也需要对其进行专门评述。基于此,本研究将对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治理、高校教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高校综合改革与战略规划、高等教育政策与智库建设等专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述评。

图2 人为划分的八类关键词

二、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毫无疑问,与其他年份一样,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主题是分散而多样的。尽管通过CiteSpace分析,前文梳理了部分期刊所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热点和主题,但实际上,这也只是管中窥豹,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状况比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要复杂得多。有鉴于此,为了弥补数据分析的不足,文章将从更广的视角来反映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一)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既有纵深推进又有广域开拓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学科意识。高等教育研究始终重视学科研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学者们所发表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论文超过100篇,研究的主题涉及高等教育学科规范、高等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科知识领域、高等教育学科批判、高等教育学科研究重点、高等教育研究话语、研究生教育学、元高等教育学,等等。不少研究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丰富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颇能给人启发。比如,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及合法性,而且高等教育学缺乏学术品性,导致学科危机,模仿经典学科的技术手段,不可能提升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应当重塑高等教育学的品性,提升高等教育学的本体价值[1]。还有学者从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阐述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正是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经历由“密”到“疏”的演变过程导致了高等教育学的“内忧外患”,应当以“高等教育存在”为研究对象,开展复杂性、综合性研究,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独立[2]。

另外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值得关注。一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研究,突出地体现在潘懋元教育思想研究上。2015年部分学术期刊发表了近40篇关于潘懋元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中展现了他博大的学术成就和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而他自己却对此又有一番看法,耐人寻味。他说,过去和现在一些有关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已经超越了他的认识水平、思想深度。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讨,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或平台,实际上是大家在不断发展的共同思想。他还提出,高等教育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微观的教学研究[3]。另一个是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研究,包括对已有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的定量研究。以往的高等教育研究中不乏这类研究,但2015年在多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相关研究则是少见的,且研究范围和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整体的概览性研究,又有关于各种主题的综述性研究;既有对期刊文章的述评,又有对学位论文、“优博”论文等的评述。在研究方法上,它们都采用了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高等教育治理研究不断加深

近年来,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治理上升为热点研究主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规模最庞大的部分之一。在前几年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及一般机制研究的基础上,2015年的相关研究又有所拓展,研究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章程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方面,尤以后者为重。近年,有学者提出,大学治理的目的在于办好大学,大学治理的关键在于保障学术自由[4]。关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类型,有学者归纳为威治型、人治型、法治型和道治型[5]。基于高校学术权力弱化的现实,不少学者提出,应当发挥教授在治理中的作用。在“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选择上,有学者持“教授治学”的观点,认为“教授治校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成为大学的遗产”,而“教授治学是大学治理的历史选择”[6];也有学者认为,“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不冲突,二者“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对立面”[7]。大学治理既需要“教授治校”,也需要“教授治学”,应建立“教授主导治学、参与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8]。在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实现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制度路径、文化路径以及权力结构路径等多种对策。部分研究聚焦于高校不同治理群体的能力提升,例如,对大学校长的研究,就包括了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薪酬机制以及管理专业化等方面;关于大学生参与治理的能力,有学者提出应当使学生成为大学内部共同治理的主体[9]。

(三)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又有新发展

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2015年的高校教学研究实现了重要突破,在教学文化、教学学术等教育教学原理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关于高校教学文化的主体,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学文化即教师教的文化;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教的文化以及学生学的文化[10];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主要是由教师的教文化、学生的学文化及领导的管文化组成”[11];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某种独立价值追求的人类群体所组成的”抽象意义上的大学。就教学文化内涵与属性而言,教学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态和非物质环境[12];也有学者将其看成是一种生态系统[13]。关于教学学术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突破处在学术边缘的困境的策略。部分学者认为制度建构是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学者认为,慕课“为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教学学术深化发展的三大难题提供了时空舞台和新思路”[14];还有学者针对教学学术操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三要素式教学学术模型”[15]。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信息化持续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关于慕课、微课、创客教育以及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颇丰。有学者们提出了“创课教学法”“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等多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有部分学者对“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C DIO教学大纲课程建设”“P D C A循环教学管理流程”“T B L教学模式”“PB L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此外,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重视,比如,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得到了新的阐释,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有追求的价值教育,是自由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启发思维的教学”[16]。关于教学改革,有学者强调,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17]。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注重实践探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是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有学者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是第一阶段,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但体系单薄;20世纪后半期是第二个阶段,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世纪后期至今是第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且专业型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阶段越来越模糊[18]。有学者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应当上下衔接与横向延展,还应当与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有机融合[19 20]。不少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创业型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教师中心”管理模式、“与企业大学协同”模式、“职教园区”发展模式、“资本组合”高职教育投资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式发展道路等。在人才培养研究方面,多位学者提出高职教育应当采用“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性人才培养体系等。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得到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有学者开始进行研究。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有其深厚的背景和现实的需求。学者们赞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的主要动因,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部分特定对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学者们不再将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更多地开始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甚至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也有学者认同素质教育说,但不赞成将创新创业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认为高校应当明确到底培养学生的何种素质,推行什么样的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教育[21]。不少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他们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22]。不同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主体方面,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学校的任务与使命,而且还对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协同推进开展了探讨[23]。

(六)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研究升温

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持续受到关注,2015年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研究不断深化。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既关注到了普通本科高校和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建设,也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院校的质量建设进行了探讨;既延续了传统的对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视,也表现出对研究生及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尤其是对学生体验的关注成为一个亮点,表明高等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变化,即由资源标准质量观向学生标准质量观转变。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学者们认为,人才培养与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工作[2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基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能力、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受到重视。关于质量保障方式,学者们赞同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工具,在研究中还借鉴了企业评估方法,例如,倡导采用绩效评估等方法对高校进行办学质量考核[25]。另外,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也为评估理念与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26]。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方面,学者们在深化制度保障研究的同时,对文化保障路径也进行了探讨[27]。

(七)高校综合改革与战略规划研究渐受关注

高校综合改革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研究没有忽视这个主题。学者们不断对部分高校出台的综合改革方案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而且针对综合改革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有学者通过文本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同高校综合改革尽管在举措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内涵上则表现出价值的一致性,比如,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强调分类、包容多元、重视制度等价值取向[28]。很多关于高校综合改革的研究视野开阔,将高校综合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内涵式发展、办学特色培育、高校战略转型等关联起来,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部分学者将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总结了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规划文本质量不高,规划执行效率较低,重规划、轻执行现象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上不够重视,方法上没有契合,目的也不够纯粹[29]。有学者提出,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重视战略研究、全员规划、系统规划和科学规划,提高规划质量,是发挥规划作用的重要保证[30]。此外,部分学者还对国外知名大学的发展规划文本及其实施状况进行了考察。

(八)高等教育政策与智库建设研究特色显著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历来比较重视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2015年相关研究除了继续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以外,地方高等教育政策和有关专门政策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不少学者从投资、学生资助、立法以及历史与比较的角度对有关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对广东高等教育政策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博弈过程进行系统考察,提出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形成政府与高校平等合作的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等是达到治理目的的可选择路径[31]。在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上,完善高等教育智库成为本年度研究的一抹亮色。学者们围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智库建设进行了探讨,将中国特色作为智库建设的根本方向[32]。智库研究还对高校教育智库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剖析,主要涉及政府管控约束性与高校智库内生的自由性之间的矛盾、政策咨询的跨领域性与教育智库人员专业背景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性与智库科学研究的科研性之间的矛盾、高校的基础研究与智库的对策研究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智库的本土化要求与全球教育智库国际化趋势之间的矛盾,等等。不少学者从大数据、智库专业研究人员以及不同类型高校智库建设等角度,对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三、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特征

(一)政策导向特征鲜明,基础理论研究稍显沉闷

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大多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政府政策实施相关,如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研究、高等教育政策与智库建设研究等。一个政策的颁布往往就能引发研究转向,高等教育研究紧扣改革与实践主题,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实践内涵,体现了国家政策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刻影响。过于强调实践导向,不但使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稍显沉闷,而且由于政策的多变性,也使得研究“跟风”倾向明显,难见持续的深耕性的研究成果。

(二)经验和思辨研究仍很有市场,研究规范性有待强化

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呈现多元态势,既有以经验为基础的工作性、行动性研究和以思辨性理论建构为主的结构性研究,也有侧重于预测、证实或证伪的实证研究。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相关工具的使用也愈加规范。但值得注意的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大有渐行渐远之势,少有融合。

(三)解释研究和改革研究较多,批判研究较少

尽管高等教育研究不乏对现实问题的关照,但很多研究都是针对政策进行的解释性分析或可行性对策研究,批判研究缺乏,鲜有纠错、质疑、反思的声音。对政策鲜有批判声,并非代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是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懦弱、逃避及自保,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尽管规模大、成果多,但却难言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海龙.高等教育学批判、变革品性的困境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9):26-34.

[2]伍红林.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因缘”[J].高等教育研究,2015(8):49-55.

[3]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微观教学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

[4]黄达人,等.大学的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

[5]崔琦恩,张晓霞.“教授治学”的反思与追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70-73.

[6]罗红艳.教授治学:大学治理的历史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24-29.

[7]朱守信,杨 颉.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5(1):64-68.

[8]杨兴林.论教授主导治学与参与治校的统一[J].复旦教育论坛,2015(1):18-23.

[9]董向宇.论现代大学内部“共同治理”中的学生参与[J].全球教育展望,2015(1):76-82.

[10]黄秀兰.从适应走向引导:教学文化生成的时代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58-61.

[11]钟勇为,高 宇.大学教学文化冲突:征象与应对——亚文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5(1): 6-11.

[12]别敦荣,李家新,韦莉娜.大学教学文化:概念、模式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1):49-56.

[13]贺祖斌.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1):57-61.

[14]谢阳斌,桑新民.教学学术运动面临的三大难题与破解之道[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02-106.

[15]胡文龙,包能胜.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其可操作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31-39.

[16]孙俊三,王 兵.案例教学:一种有价值追求的自由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9):77-82.

[17]瞿振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N].光明日报,2015 11 17(13).

[18]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职院校快速发展[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6.

[19]姜宇国.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3 106.

[20]王文涛.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5(6):73-79.

[2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22]邬小撑,吕成祯.论高水平大学创业教育的三个转变[J].复旦教育论坛,2015(2):44-48.

[23]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4-58.

[24]潘懋元.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48.

[25]张男星,王春春,姜朝晖.高校绩效评价: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15(6):19-28.

[26]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27]朱 欣.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之省思:从制度到文化[J].高教探索,2015(7):73-77.

[28]严蔚刚,赵心蕊.我国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基于国内五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5):9-17.

[29]陈廷柱.基于执行视角对高校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5(2):1-6.

[30]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9.

[31]刘 晖,汤建静.管理走向治理的政策博弈——以广东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为中心[J].教育学术月刊,2015(2):51-61.

[32]翟 博.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有新视野[J].教育研究,2015(4):21-24.

(责任编辑 东 彦)

A Review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2015

BIE Dunrong,W A N G Yans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 men U niversity,Xia men 361005,China)

Abstract:2015 is a fruitful year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In this paper,CiteSpace is used as a tool to mak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 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2015.T 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 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m 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assurance,higher education co m prehensive reform and strategic planning,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T hink Tank establish ment,etc.T he paper remarks on related innovative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prospects,and su m 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research.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higher education in 2015;review

作者简介:别敦荣,教授、博导,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规划、高校教学与评估等研究。王严淞,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880002)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005-07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223.002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223.1055.004.html

猜你喜欢

智库学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者介绍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