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2016-04-26尹冬梅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9期
关键词:评量高血压病高血压

尹冬梅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尹冬梅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目的: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血压病人存在的情绪障碍,应加强和重视病人的心理治疗,通过有效的行为干预,可改善心理状况,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方法:下面通过对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40例高血压病人的研究来探讨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31岁,年龄最大者82岁,平均年龄为51.5岁。诊断标准为选择符合WHO/ISH及我国新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0例病人均符合诊断标准。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给予观察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评两组病人的心理情况。对比分析症状减轻天数、住院时间、病情好转等方面情况。

高血压病;心理护理;影响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在美国,其患病人数超过5000万,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数占全国的11.8%,全国大约有9000万高血压的病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近200万例,其中60%与高血压有关。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50万。美国Framingllam心脏研究显示:55岁时血压正常者发生高血压的终身危险为90%。

由于病人对高血压的危害及治疗的担心,而出现感情脆弱,易伤感。所以当病人因血压高而入院时,对病情估计较悲观,心理情绪紧张,血压稍有波动都很在意,如处理不当则引起恐惧、焦虑、多疑等不良表现。心理护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对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选择符合WHO/ISH及我国新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病人,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肾严重并发症)。

1.2 一般资料

对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高血压病人。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评估病人基本情况,包括身高、年龄、体重、生命体征、职业、自理能力及身体各系统状况。其中,男26例,女l4例;年龄最小者31岁,年龄最大者82岁,平均年龄为51.5岁。实验组增加生活习惯,家庭及病人性格、入院后担心的事情等项目,以利更好的心理护理。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完全一样,如:适当休息,避免重的体力劳动,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调整睡眠等[1]。应用一般资料的问卷调查,对研究病历进行调查和分组。

1.3 研究方法

将40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病人。

一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给予观察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每天会有专门的护理人员陪同他们聊天;另一组则是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通过专门人员的护理与聊天沟通来进行心理干预。而另外一组则是按照一般的流程进行医治。通过两组的比较来进行结果的分析。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评两组病人的心理情况,焦虑自评量表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88,重测信度系数为 0.72,抑郁自评量表的奇偶条目分半信度系数为0.92,效度系数为0.84。

统计方法。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各项资料,

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²检验处理计数资料。

表1: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两组有效率间比较:X²=4.137,4.24.,12.978

1.4 研究步骤

(1)查阅文献设计干预方案及评价方案,制定研究对象纳入及排出标准,采用随机数

(2)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然后实施研究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

(3)量表评定,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表2:两组病人病情改善情况等情况

3 讨论

3.1 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病的病情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的病因有好多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所致的情绪障碍有很大影响,并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存在以下有碍疾病治疗的负面心理:焦虑恐惧心理、抑郁孤独心理、烦躁不安心理、不在乎、自责内疚的心理等[2]。部分高血压患者缺乏健康常识,忽视遵从医嘱的重要性,往往不按时按量服药,严重阻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给自身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一些不良行为方式会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激发交感神经与血小板,导致脂类代谢紊乱,影响正常心率,使血压水平上升。长期吸烟、酗酒、高强度工作、焦虑、抑郁等都会加剧高血压疾病的恶化。王顺铨,陈晓华,王威在情绪对高血压病的影响的研究发现:患者经过正规的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遇到刺激,情绪出现变化时,血压随之增高,在加大药量后,效果也不理想,并持续一段时间,表明高血压病人对情绪的变化更敏感,任何情绪的改变都可导致血压波动。在情绪波动时,及时干预。[3]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在心理上存在有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就我在我科多年从事护理工作的体会而言及上述研究表明,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凡对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不仅对疾病的好转、康复、乃至急救都有举足轻重的帮助,可以提高救治率,提高生活质量,让高血压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4-6]。

3.2 心理护理后的效果

经过合理心理护理后,病人心理焦虑、抑郁问题明显改善,病人自我保健意识显著提升,病人在合理饮食、起居规律、戒烟戒酒、遵医服药等方面情况显著改善。观察组病人在症状减轻天数、住院时间、病情好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因此,对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使病人摆脱负面情绪,增强健康意识,去弃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疾[6-9]病。

4 结论

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有效的承受治疗带来的压力,使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因此,高血压病人虽在药物治疗上很重要,但绝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治疗。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地提供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尽量稳定、改善患者的情绪,争取让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说明在高血压治疗中身心放松的重要作用,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心理因素、个人认知因素、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努力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缓解患者的身心压力。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充分发挥心理治疗的优势,减少心理反应和并发症,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维护健康,改善生活质量。[10-11]医护人员在医疗保健技巧上要注重更新专业知识,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决策,更新护理理念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1]刘云萍.姚建英.姚云英.浅谈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J].西医学教育2003:2(77)

[2]朱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40-1241.

[3]王顺铨,陈晓华,王威.清绪对高血压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6): 371.

[4]催丽君,魏雪梅,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05,26(4) :477-478,

[5]曾丽娟等. 高血压病病人心理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0, 12(14): 6.

[6]殷爱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区健康指导[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1): 10-15.

[7]心理治疗的方法.《中华护理全书》2005,10(11).

[8]雷丽芬,刍议,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12,31:132-133.

[9]姜蕾,桂文,吴金玉.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J⒈ 内蒙古中医药,2012,6(2):119-120·

[10]谢亚宁,戴晓阳.实用心理测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O6,285-86.

[11]林崇德,杨治良,黄庭希.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5

R473.5

A

1672-5018(2016)09-159-02

猜你喜欢

评量高血压病高血压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全国高血压日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