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

2016-04-26史安斌廖鲽尔

全球传媒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趋势新闻传播预测

史安斌, 廖鲽尔, 盛 阳



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

史安斌1, 廖鲽尔2, 盛阳3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一批新兴媒介正深刻变革着国际传媒生态,也由此改写了传统新闻业的产制、传播和再生产规则,并广泛地影响着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路径和版图。在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业也将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闻价值的回归、叙述范式的创新,以及传播技术的变革三个方面把握发展与革新的脉搏,将成为传媒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全球新闻业;预测;新趋势

DOI10.16602/j.gmj.20160007

进入21世纪,随着新闻传播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迭,传统新闻业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放眼全球,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无人机”新闻、众包新闻、付费墙新闻等新闻产制和传播的全新形式。在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得到不断突破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叙事范式的转型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研讨和思考。基于对近年来全球新闻传播业变革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国际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对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预测①。本文认为,全球新闻传播业将在2016年迎来全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新闻价值的回归、叙述范式的创新,以及传播技术的变革三个方面。

一、 新闻价值的回归

正如美国知名媒介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所指出,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转型的速率往往超出理论界的预期(Schudson, 2015)。对于新闻传播机构而言,在寻找可靠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之余,传媒业的生态如何突破“碎片化新闻、小众化受众、客观报道与主观断言”等范式瓶颈,回归传统的新闻价值,成为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部分摘选来自美国传媒学界和业界的三篇前沿预测文章,分别为迈克尔·舒德森②的《为什么要预测新闻业》(Whypredict?),比尔·凯勒(Bill Keller)③的《“新闻”号列车在此到站》(Thetrainstopshere),以及迪兰·史密斯(Dylan Smith)④的《给本地新闻做减法》(Scalingdownthehypeinlocalnews)。本部分将借此探讨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营利模式下,新闻传播业界如何把握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价值,重塑回归价值取向的媒介生态。

1. 新闻业的总趋势预测

学界对于新闻行业的每一个预测大多变成了现实,而且这个现实比预测来得更快些。对于共同关注的议题,观点渐趋两极分化,但对问题也更加聚焦;更注重个人主义,但同时也更重社交化;更讲究个人隐私,但同时也更关注公众利益;更侧重移动端,但同时倚仗的平台也更加固化。舒德森认为:新闻行业不仅仅只是更加“快餐化”,而且也正在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大众已经不大愿意而且也不太可能从脑中蹦出几行关于艾米莉·狄金森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但却有可能想起几句流行歌曲的歌词或电影里的台词(如“你建好了,他就会来”,出自电影《梦幻球场》),又或者是广告公关公司的地铁标语(“如果你看到可疑迹象就报告”,美国9·11以后的反恐运动标语)。

2. 商业模式与新闻价值

也许,在2016年,应该意识到长久以来所谓的一次大转型其实本身就是旅途的终点。这趟列车在一片充满裁员与创业、瓦解与试验、聚合与离散的风景里停驻。标题党乔装成新闻,新闻也努力装扮成标题党。传播业界应该屈服于几十年的不稳定状态。近年来,注意力的下降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状态。

传媒业的未来和现在一样,碎片化新闻依旧充斥,报道(工作量巨大)与妄断之间界限模糊,受众重新聚合。同时,传媒业还不断寻求可靠的商业模式,例如屈从于数字技术公司的寡头垄断、任务驱动、非盈利化、算法筛选,或者类似游戏网站FanDuel的在线即时支付模式(Keller,2015)。

3. 回归本地化

新闻业当前正遭遇财务紧张的困境。在2016年,只要本地新闻业继续发展,类似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多。然而,夺人眼球的头条也会随之减少——新闻工作室和广播电台不断精简团队,并提升新闻挖掘能力。越来越多的记者超越传统新闻生产模式,时尚的科技化采编方式使他们的工作充满趣味,并暂时遗忘新闻搜集过程中的高度压力。

但也有令人慰藉的一面:本地新闻的大规模采编方式已经过时,并且终于可以画上一个休止符。还有随之而来的好消息:“超本地化”新闻中的夸大部分也要画上句号,真正的本地化新闻正在崛起。“超本地化”这一概念被用来形容专注于本地事务的操作范式,并与传统媒体的所谓“地方化”新闻出版区隔开来。

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本地新闻出版商开始青睐“本地化”的理念,并将其置入新闻产制的运作之中。不管他们是独立的地方新闻出版商,抑或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物经营者,土生土长的地方出版商在提供本地新闻方面着实营造了一条良性、可持续、有效的地方新闻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新的想法,不需要新的称谓。最早当本地新闻还是一项良好的商业化主张的时候,报纸和广播都还是本地化经营——通常是由家族或小经营团体把控。

“本地化新闻不成气候”不只是一句口号。这一“自上而下”的模式曾经遭遇多次失败,但失败的背后仍存有一丝希望。非集团化操作的新闻出版物不仅会更灵活,而且对地方读者来说,他们更能提供最专业地道的地方性报道。这的确很难,任何本地化公司经营起来都不容易,不管是一个新闻网站还是一个下水道公司。但总得有人来疏通管道,总得有人知道,何时需要对一个漫长晦涩的地方委员会会议进行报道。因此,需要的不是把更多的记者、编辑塞进大而无用的媒体集团,需要的是更多的地方新闻企业者。他们有能力把兼具出色的商业才能、高度新闻敏感性和丰富的社区经验的人才请进自己的团队,从而不管是在做新闻还是做生意方面,都能够手到擒来。

出于这样的考虑,更多实践经验应当得到分享。例如,从营利商人那里学习如何制作非营利的新闻,以及建立更紧密的社区联系。传媒业需要在之前被老式媒体忽视的社区中寻找机遇,培养独立的新闻创业公司。

总之,这一切都会在可预见的时空内发生。新闻业将会因为这些经历、活力和甚至有些“执迷”的热情投入而受益。一批新闻人已经准备好向世人宣告:“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做得更好”(Smith,2015)。

二、 叙述范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产制规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新闻叙事范式已经发生转型。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传媒行业的团队合作成为应对复杂的传播生态时的利器;从新闻内容的角度看,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贴合度将成为新的考量;从传播渠道的角度看,追求高速和简约的移动网络成为搭载、传递和分享新闻信息的关键平台。总之,在2016年,传媒业将会在叙述范式方面迎来更广泛的创新。

本部分引介来自美国主流传媒界的五篇文章,旨在为中国传媒业在新闻叙述范式的发展方面,带来更加深刻的启示。这五篇文章分别为玛丽·吉洛特(Marie Gilot)⑤的《电影〈聚焦〉展示团队之力》(Spotlightshowsthepowerofthetrueteamwork), 艾略特·特鲁昂(Elite Truong)⑥的《重视新闻评论之年》(Theyearwedealwiththecomments), 莫伊兹·赛义德(Moiz Syed)⑦的《以设计谋出路》(Designingourwayout),安东尼·塞萨(Anthony Sessa)⑧的《单一指标,规范所有》(Onemetrictorulethemall),以及菲利克斯·萨尔门(Felix Salmon)⑨的《简洁至上》(Cleanlinessisnexttogodliness)。

1. 团队协作与范式创新

2015年,电影《聚焦》(Spotlight)将疲于奔走报道的记者还原为寓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时不寒而栗,有时骄傲膨胀,有时满含热泪。从电影的标准来看,《聚焦》并没有止步于此。它讲述了《波士顿环球报》如何披露美国天主教的一件丑闻,后者曾试图掩盖神父性侵儿童的事件。它还原了这样一个场景:人们穿着卡其布裤子,一面在电话中交谈,一面在记事本上记录、在电子表格上填写。这印证了2016年将迎来一个重视“团队”的时代。

但是它也有胜过好莱坞的魅力之处,它有一支梦之队。在过去,以新闻业为主题的电影大多讲述媒体中例如《晚安好运》(GoodNightandGoodLuck)的“孤胆英雄”,或是《总统班底》(AllthePresident’sMen)中“二人组合”的故事。《聚焦》则呈现了这样一支真实的新闻团队,它不同于乔恩·卡岑巴赫(Jon Katzenbach)和道格·史密斯(Doug Smith)等人所说的“把无定形的组织称为团队,只是由于这个‘团队’的标签能够激发团队,增加动力”,而是符合他们对“真正的团队”所下的定义:出于技能互补,而非性格吻合的考量,他们被招募在一起,组成精锐的团队;他们充满紧迫感,目标一致,相互负责。他们类似“复仇者联盟”,再加上“《信息自由法》女孩儿”(FOIAgirl)和“电子表格男人”的特征。

这个调查记者团队制定了新颖的市场营销策略、出彩的招聘系统,以及有弹性的内部管理机制,足以应对可能的人员流失。

一个团队想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能扳倒天主教堂这样的大型机构。真正的团队能够战胜腐败的团体,因为腐败不是真正的团队协作:它没有把团体的财产分配与技能优势最大化,它仅仅为个人在丑闻中掩盖自己的罪行提供支持。腐败链条中的一个弱联系,就可能成为满盘皆输的线索,但是如果在调查记者团队中,一个人出现的失误却可以由其他人来弥补。

现在解散一支调查记者团队是非常容易的,而这在过去却是一个奢侈的行为。事实上,在如今这个精简的数字时代,一些团队正在做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如“为了人民”(Propublica)新闻应用团队、纽约公共电台(WNYC)数据新闻团队等。但是如果想要解决2016年更复杂的挑战,还需要更多类似这样的团队:使用聊天程序、广告拦截软件(adblocker)、谷歌的移动页面加速计划、脸书的交互式媒体内容创建工具、虚拟现实软件以及播客,持续追踪贪污腐败、暴力枪支和恐怖主义等(Gilot, 2015)。

2. 新闻评论的再兴起

在美国,女性、有色人种或是少数族裔的创作者更容易遭受网络骚扰甚至死亡威胁,有时候甚至因为自由发言和写作而成为跟踪围捕的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些大型在线社交平台自创立伊始就无内容。以推特(Twitter)为例,社交媒体的发布工具及报道流程并不能为用户带来足够的保护,他们因此会遭遇到来自网络世界的各种骚扰。反观其他的新闻网站,情况则会有所不同——基本上作者自己就能够管理评论内容。如果这个网站组织够大的话,则会有专门的调解人来处理反馈或删除评论。

对于评论的处理和网络社区建设,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难在鼓励互联网用户参与讨论和阻止“言论狂魔”占领讨论版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我们不禁要问:谁在新闻平台发表评论?他们的谈论内容一般是什么?这种谈论能否塑造或者颠覆该平台的形象?

为了方便与受众建立某种关系,不得不重新思索平台中那些被回避以及后置的内容,这些后置措施通常是为了保护机构和作者本身。为了使读者获得一定的参与感,需要改变网站某些工具的运作方式,并改变对评论版块的认识。

《纽约时报》最近尝试将评论融入故事主体,用以创造阅读“语境”。“珊瑚计划”(The Coral Project)也致力于重新思考如何引入工具,推动网友的在线讨论。不少出版物都有作者开辟评论版块;聚合新闻网站Polygon在新账户注册后设置时长为24小时的等待期,用以阻止持反主流言论的人,他们往往无益于社区建设。自我监管的社区包括那些对他们的网站具有保护意识,并且会调节评论的用户。以上这些做法和经验能够为传媒业带来一定的启发,使其围绕制作的内容建立一种社区的文化。

新闻不仅仅关乎阅读以及故事的分享,还关乎媒体自身和读者对于身边事件的看法,并将反馈、语境和社区引入新闻网站建设中(Truong,2015)。

3. 社交媒体与模式设计

如今的新闻机构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尽管这似乎能够吸引到更广泛的受众,但同时也要求新闻机构迎合各平台的特点,精准发布内容,否则社交媒体信息的阅读与交互体验便会趋于雷同。此外,为了提升用户关注,各机构也会互相抄袭。至于各平台的特点,在此可举两例:在脸书网站上,视频往往与字幕一同自动播放,比起其他社交媒体,这种形式的呈现效果最好;而在推特(Twitter)网站上,每条推文下都附带一张照片,这符合推特平台转发分享的本质。

将传统新闻机构与这个社交平台的“美丽新世界”区分开的一大要素便是:前者能否提供原创又充满新意的用户体验功能。对于媒体机构而言,独创性内容更为需要:它们能够充实社交媒体,并无法轻易被复制到其他社交平台。这些新闻机构能够借此向读者提供素材,方便其探索动态消息背后的内容,也因此让机构自身超越其他的同行。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将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设计师的工作以往仅限于美化网页的内容。如今,这些新闻机构将不再让其把工作中心定位于制作网站界面的通用模板上,而是要求其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设计更多的方案去完善用户体验,因为这些体验在讲好新闻故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数据新闻领域已经能够看到这样的进展:一些界面设计通过邀请读者进行数据互动,让他们在新闻故事中找到自己。此外,诸如纽约新学院(The New School)提供的“新闻+设计”的教育项目渐渐涌现,这些项目将新闻与设计整合,致力于培养新型的设计师——记者式复合人才。在刚过去的一年里,包括《纽约时报》、“马绍尔计划”网站、彭博社和FiveThirtyEight网站(美国的数据新闻网站,曾通过数据报道并预测美国选举投票情况)在内的许多新闻团队已经展现了一些最好的网页用户体验。因此,设计将会成为未来新闻工作者开拓数字媒体新疆域的工具(Syed, 2015)。

4. 指标与规范

每年,数据媒体公司都会在数据获取的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优化海量数据的获取方式;而在未来,这些数据将会被用来定义一个“普世标准”,各大出版商和诸多平台都可以用它来更有意义地评估究竟何为成功。

许多媒体机构都尝试以诸多指标将编辑框架、社交媒体包和增长型策略结成一体,用来显示规模、页面浏览量、访问量和造访人次,还有一些则关注如何用各类标准来测量读者满意度、分享率、点击率、时间花费和阅读程度。实际上,这两种测量方式都基于具体的评判准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前者展示的是用户的宽度,即“流量”;后者则是显示用户的深度,即“参与度”。这种割裂的差异存在一定的问题:两种议题的强制分离创造了一个不健康的且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普遍性的“行业标准”认为,数据的宽度和深度应合二为一。这个指标将会是指导和汇聚每个团队创造力的“导师”和“风向标”。这个标准有机且自然,可以从建立信任、宽度或深度的维度切入来评估成功。

但也有很多问题横亘在前。应该采用哪些子标准(例如独立访客集合,浏览网站的时间、分享率)?这些子标准又如何加权,生成一个总体标准?定性数据是否应该被整合进模型?存不存在一个标准,在不同的出版商、主题和写作方法中皆能适用无碍?这一标准是否能完美地代表和展现视频内容?

传媒业在尝试解决这类挑战时极为团结合作,定能找到一条更好的路径,它们会从传统的碎片化独立访客集合转向一个更为优秀的普遍性“行业标准”,既可计算质化和量化数据,也可以估量两者的互动情况。无论这一标准最后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并不会非常复杂或过于抽象,而是具象直观,易于理解使用。未来将实现这些信息碎片的串联和拼接(Sessa, 2015)。

5. 更加简洁的叙事

传统网站已经过了广告行业的巅峰期,那些乱七八糟的弹出广告充斥着传统的内容页面,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它不仅迫使用户安装去广告软件,同时也让人对谷歌和苹果这些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商怨声载道,因为当页面加载缓慢或者根本不动时,人们更倾向将其归罪于手机,而不是他们看不到甚至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广告。

2015年的新闻阅读APP下载量将会被2016年打破,因为这些APP能够提供快速、简洁而美妙的使用体验。苹果新闻(Apple News)、 脸书的即时文汇(Instant Articles)和阅后即焚(Snapchat)推出的故事应用(Snapchat Stories)都见证了下载量的快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都会至少下载其中一个APP。一旦公众了解了这些应用,对糟糕的移动网络Web服务有限的耐心也会很快消失殆尽。

因此,内容提供商将会第一次面对真切的压力,迫使他们清理网站页面上的那些“艺术品”。在谷歌移动加速网页计划(AMP protocol)的帮助下,这样的工作将会变得非常简单。正是由于它的简便,内容提供商不会抗拒A/B测试(译注:一种网页优化方法)。

A/B测试的结果将是显而易见的:快速而简洁的网页能够使互联网用户更久地在此停留,阅读更多的文章,并逐渐成为网站的忠实读者。当然,这也意味着更低的广告收益。但是,在一目了然的成本与收益权衡之后,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内容提供商将甘愿冒险,给予读者想要的东西。

一旦读者有了选择权,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经过移动加速网页(AMP)清理的网站,而不是那些“过街老鼠”般蹩脚而缓慢的移动网络服务。对于内容提供商而言,给读者提供糟糕的体验只会增加自己的成本,他们自己也在逐渐地屈服并做出改变。他们也许并不喜欢这样,但现实来看别无选择。

但这种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广告给人造成的烦扰已经持续很久了,它们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庄重而严肃。但是2016年将是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广告第一次处于节节败退的一年。很高兴能够看到它处在如此被动的地位,因为这种改变不仅对移动网络服务意义深远,最终同样对在线广告行业的创造性具有积极意义。当蛮力和对隐私的侵犯变得不再有效时,创造力才开始体现出自己的价值(Salmon, 2015)。

三、 传播技术的变革

互联网数字技术不仅为传媒业带来了新闻价值和叙述范式方面的思考,传播技术变革本身也成为传媒发展新趋势中的焦点。在此基础之上,本部分引介了四篇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探讨2016年传播技术变革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媒介生态变迁。

1. 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

“付费墙”模式在2015年得到回归,并为传媒集团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Pando等利基网站(niche sites)因此赚得盆满钵盈,《纽约时报》则成功吸引了超过100万的数字订阅用户,而像Netflix这样坚持不投放广告的数字巨头也继续向老客户提供付费节目。不论这种战略是否有效,媒体都应当松开攥紧的双手去迎接这样一个事实:不论年龄、收入、社会和国家背景的差异,用户都会为优质的内容付费。

收入来源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付费内容的真正益处在于,它能够为受众做得更多。付费就意味着约定,当客户掏出信用卡来付费时,他们预期产品带来的回报,会远远超过脸书订阅中的那些 “清单体”文章,它们往往只是一晃而过,带来短暂的享受。当用户认为新闻内容值得每月付费订阅时,媒体机构很快就会有大量稳定的收益,这将促使其生产更多内容。

基于这个原因,播客应用Midroll上推出了“呼号”服务(howl),提供高品质的音频订阅。在忠实的付费用户支持下,媒体得以摆脱广告支撑的模式而自主地生产内容——包括短篇故事系列、精心制作的小说剧和实验剧等。此外,诸如Crunchyroll、Audible、Pando、Hulu、Netflix、Spotify和其他一些机构都在构筑未来的内容生产模式。它们基于同样的理念,即“只要生产好的内容,客户就会付费购买”。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机构依然坚持这种模式,并寻找新的机会实现发展。一些老牌机构也开始去适应这种新的模式,比如NBC环球的视频服务Seeso和AMC推出的Shudder等。

由于数字订阅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收入源,对于付费内容的担忧仍然存在,这使得传统媒体依然可以像以前一样,依靠原有的一套组织模式、内容策略和商业路径来运转,这一整套机制曾使它们在产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然而,这也许是一种误判:传媒公司不应该担忧如何维持既有的经营手段,而更应该考虑如何改革,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内容生产方式。如果传统媒体墨守成规,它们就会发现,在自己整日忙于思索付费墙是否行之有效时,后起之秀们已经走上优质内容生产的康庄大道——并且用户还会为它买单(Diehn, 2015)。

2. 地方新闻的智能化

2016年,本地新闻机构终于将要改变原有的信息堆砌方式,以及老套的诸如“今天需要知道的五件事情”等清单式新闻,开始新的手机新闻“获取”模式: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平台的特点与优势,将新闻焦点转向手机客户端独特用户体验的营造之中。

终于,多数新闻采编部取消了头版新闻的讨论会。相较于报纸的头版设计,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媒体机构会花至少同样多的精力在手机新闻的呈现方面。

如今,日报传媒集团的智能手机应用都十分注重新闻列表的撰写,并且结合苹果或者安卓操作系统,重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几乎所有的新闻内容提供商也都如此,并没有独特之处。不过,《纽约时报》的手机应用NYT Now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例:它提供包括天气、视频、文章等多种类信息,并且能将网络内容迅速打包推送。

2016年,将会有更多细致、动态的个性化订制新闻出现。所有的一切皆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而特别制作。定位服务将不仅限于天气预报,基于手机的定位,用户会收到自动推荐的新闻内容(如同现在的天气预报)。依托于手机定位,用户资料和阅读的历史记录等数据也被分析处理,以提高个性化订制新闻推送的精确性。

目前,至少有一家新闻机构尝试将手机内容与商业经营结合,测试用户是否愿意完成小额消费。比如,他们测试手机新闻应用中的鲜花递送服务使用情况,这些服务由地方广告商提供。

新闻编辑需要额外努力,才能促成这些改变。他们除了要平衡内容与商业利益的角力,还要将大数据贴上地理标签,并且就此进行整合。总而言之,这些是开始重建地方新闻特色的关键步骤,而所有的内容、信息生产都和本地产品、服务的消费相关(Steward III, 2015)。

3. 产品管理的新形式

一种新兴职业在新闻业内产生,工作内容包括数字化产品的提供、数据整合以及用户参与的提升。传媒机构聘用网站设计和移动平台开发方面的技术人员来制作专项网站、移动应用以及交互式用户体验产品。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这些技术人员并非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研究和课程培养中也被忽略。产品管理角色一般被视为技术支持人员,而不是新闻生产的核心。但是,他们制作的产品面向公众,并为用户提供参与媒体、与媒体交流互动的机会,因此能够挖掘新的新闻用户。

技术产品“以用户为核心”的本质使它们与传统故事一样具有新闻性,而设计技术产品的团队成员经常需要作出编辑决策。所以,在2016年,传媒机构和新闻院校将开始重视产品管理,并将其视为新闻业相关的重要职业路径。从事产品管理的人应该接受新闻训练,从而具备专业媒体人的讲故事技巧、媒介伦理和法律意识。要思考的是,这些拥有新闻敏感性和技术能力的个人如何以及在哪些市场中发挥效用?如何将这种新观念融入新闻教学之中?

例如,想要给一个网站添加社交网站的分享图标,需要操作人懂得具体设计功能,知道选什么网站有代表性,了解用户在各个网站会如何操作,并且还要能为自己所在的传媒机构设计互动性的内容产品。我们要收集并理解与这些独特功能相关的分析,并将其列入传媒机构的社交媒体宏观战略之中。

再如,在开发互动式数据新闻的过程中,要做的决策包括:如何使用应用,如何在内容呈现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呈现哪些数据和内容。这些过程远比简单的网站编程要复杂。做这些的决策者是否都是理解媒体使命和职业准则的媒体人?还是传媒机构只是把这些工作外包,然后期待一切顺遂?

显然,随着传媒机构的数字产品激增,产品管理的角色正得以充实,但是这些角色的具体细节还模糊不清。同时具备战略视野、领导能力、传播能力和技术知识的人将成为领域内急需的人才。2016年,传媒机构将会更充分地思考这些新兴角色的内涵,以及技术产品(特别是需要受众参与的技术产品)的新闻专业规范。新闻教育者应该将媒体产品和用户参与的相关话题列入课程,并聘请相关从业人员任教,以培养相关人才(Royal, 2015)。

4. 信息平台的竞争

前不久,脸书在苹果系统手机上推出“即时文汇”的新闻推播功能,而谷歌公司的“加速移动页面”(accelerated mobile pages,AMP)专案也将在2016年上线。这些功能虽然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快速的阅读体验,却在未来新闻的内容、数字化转型期高质量媒体的定位以及新闻产品的消费模式等方面,为新闻业带来更多的挑战。

新闻出版商们目前同时采纳新旧功能,但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读者显然会青睐更流畅的信息平台。这就让他们感到为难:应当侧重发行内容的创新,还是依赖功能性产品的研发?

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为降低成本,搁置自身网站的建设。它们转而将可用资源倾注到媒体合作上,即将新闻内容转移到外部(乙方)的信息平台。这有点像美联社的运营模式。当媒体公司将新闻内容置于应用软件平台时,他们就得了解如何选择“内容标签”(tag)以及“引爆”新闻产品,如此,这些产品才能在合适的时间被推送至各类语境相宜的平台,满足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2016年,负责发行业务的公司里最火的新职位将是平台合作经理。这一岗位的工作就是协调编辑、技术与外部合作事项。

关于阅读产品的功能性,其实对媒体公司本身而言是一个机遇,它们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这也将是2016年的一大趋势。这一理念强调,媒体公司将读者转变成用户,将受众联结为一个特定社群。届时,它们的品牌文化将不止局限于新闻内容,也将体现在因为共同的愿景而得以聚焦的社群之内。

媒体公司会考察社群成员的忠诚度以及用户的参与方式。考察的标准不再是过时的网页浏览量,而是每日和每月的活跃用户数据。那么,在这些技术至上的公司中,最火的新职位将是产品经理。该职位要求有最前沿的交叉学科背景,将内容生产和商业运营整合进入新闻产制过程,共同打造更佳的产品。

由此,出版商们能否在这场与技术玩家们对决的信息平台战里拔得头筹,就成为下一个重头戏。目前而言,出版商还无法挽回已经流失的大批量读者,但是,与一个综合类的社交网络相比,一个紧密连接的社群包含更多具体的共同价值,如果出版商们能够研发出迎合这类社群的特定平台,那么就可以因势利导(Herman, 2015)。

5. 即时通信软件的普及

2015年,脸书网正式放弃了新闻供应的份额,并将重心投放在以聊天为主的应用平台和软件的开发,包括其2014年收购的WhatsApp,以期提高网站的访问量。

互联网机构对应用开发的转向并非无缝转换,机构也并不把这种开发当作单一的或是首要的社会战略而特别考虑,而把它作为一次更为庞大谨慎的、向互联网的未知领域冒险探索的行为。尽管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数据支持,媒体仍然需要在应用上勇于尝试,无论是在网站的内容还是形式上,也无论这种尝试是否盲目。

也许对未知领域的尝试代价高昂,但必须考虑到一些极具潜力的新兴应用已经崭露头角,比如韩版微信KakaoTalk(来自韩国的手机免费聊天软件,可用于分享图片、文本和表情)。在这些应用里,用户并非一对一的聊天,一些原始数据也显示用户不会将内容发送给单一的个人。因此,新闻媒体网站应当重视类似WhatsApp或短信里的一键分享功能,以达到更加有效的传播目的(Conner, 2015)。

四、 总结

纵观近年来全球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革,以数字化和社交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技术与平台的推广普及业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之势。对于我国媒体而言,积极而又广泛地融入全球新闻传播业潮流也已成为时代所指。因此,在2016年,对于日益勃兴的中国传媒业而言,只有重视回归传统的新闻价值,不断提炼和改进新闻叙述范式,持续推进传播技术革新,才能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好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推动并引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饶庆星、黄子懿、张卓、王馨逸、薛瑾、沈晓波、张耀钟、王沛楠、龙亦凡、贺飞、周迦昕、杨瑛等参与了部分文稿的编译工作,特此致谢。

注释

① 2015年岁末,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Journalism Lab)约请世界著名的新闻学院院长、知名教授和媒体一线人士对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发表了看法。我们对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编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② 迈克尔·舒德森是美国当代最为知名的媒介社会学家之一,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新闻学、社会学、美国新闻史及大众传播等领域。

③ 比尔·凯勒是“马绍尔计划”主编,曾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马绍尔计划(The Marshall Project)为美国一家聚焦于司法监狱系统报道的独立网站,官方网址为https://www.themarshallproject.org

④ 迪兰·史密斯是图森哨兵网(TucsonSentinel.com)出版商、里昂出版社(Lion Publisher)主席。

⑤ 玛丽·吉洛特是纽约城市大学“J+项目”的主管,该项目是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为在职记者开设的系列工作坊。

⑥ 艾略特·特鲁昂是新媒体集团沃克斯传媒(Vox Media)合作平台的产品经理。

⑦ 莫伊兹·赛义德是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的设计经理,该基金会曾运营维基百科。

⑧ 安东尼·塞萨是网站“MIC.com”副总裁,负责产品生产。“MIC”是美国一家于2011年建立的、专门针对年轻人,特别是“千禧一代”的新闻网站。其挑战传统媒体的叙事手法,通过报道原创新闻、刊载视角独特的微评论、制作高质量的新闻视频等方式迎合当下年轻人的新闻阅读习惯,进而满足其日渐增长的信息需求。

⑨ 菲利克斯·萨尔门是商业网站Fusion的高级编辑。

⑩ 埃里克·戴恩是播客网站Midroll副总裁,主管商业发展。

参考文献

Conner, C. (2015). Fumbling toward messaging app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fumbling-toward-messaging-apps/

Diehn, E. (2015). If you make good content, people will pay for i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if-you-make-good-content-people-will-pay-for-it/

Gilot, M. (2015). “Spotlight” shows the power of true team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spotlight-shows-the-power-of-true-teamwork/

Herman, B. (2015). Begun the platform warha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begun-the-platform-war-has/

Keller, B. (2015). The train stops he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the-train-stops-here/

Royal, C. (2015). Product management is the new journ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product-management-is-the-new-journalism/

Salmon, F. (2015). Cleanliness is next to godl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cleanliness-is-next-to-godliness/

Schudson, M. (2015). Why Predi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why-predict/

Sessa, A. (2015). One metric to rule them all.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one-metric-to-rule-them-all/

Smith, D. (2015). Scaling down the hype in local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scaling-down-the-hype-in-local-news/

Stewart Ⅲ, M. (2015). Local news gets smarter on mob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local-news-gets-smarter-on-mobile/

Syed, M. (2015). Designing our way ou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designing-our-way-out/

Truong, E. (2015). The year we deal with the com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emanlab.org/2015/12/the-year-we-deal-with-the-comments/

New Trends of Globa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2016

Anbin Shi, Dieer Liao, Yang Sheng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TsinghuaUniversity)

AbstractGlobal media sphere has been profoundly impacted by the robust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which has also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scheme of news making, disseminating, and reproducing. In this sense, the new trend will ultimately reshape the layout and dynamics of global media industry. The year of 2016 is witnessing bra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ncerning the global media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e return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values, the innovation of narrative paradigm, and the r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the focus of concern.

Key Words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media; prediction; new trend

1.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 廖鲽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3. 盛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趋势新闻传播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企业英才俱乐部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述宾式惯用语使用新趋势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