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职融通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4-25许译心沈亚强

职教通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许译心,沈亚强



我国普职融通研究的文献综述

许译心,沈亚强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客服应试教育倾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普职融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走向。因此,从问题和解决路径的视角、国际经验的视角以及国内地区个别发展的视角对文献进行分类阐述,继而分析了目前为止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普职融通”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理性的前瞻性分析。

关键词:普职融通;研究视角;文献综述

“普职融通”在国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在1995年,中国就有学者在论文中使用了“普职融通”这一概念词(《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普职融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普职融通必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维度。不仅如此,普职融通还是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诉求,随着国家近两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全面提高普通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的不断跟进,普职融通的文献的数量也明显增加,研究也逐渐细化。在全国当下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环境下,普职融通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职融通研究内容的分类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普职融通研究的脉络,确保文章的严谨性在,更权威地反应普职融通的研究状况,本文以“普职融通”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全文检索,共检索到从1995-2014年的相关论文279篇,其中包括CSSCI收录论文18篇,核心期刊87篇,博士学位论文14篇,硕士学位论文25篇。参考论文发表的年份绘制图表,如表1所示。对检索到的279篇论文进行分类,发现研究大致分为如下几个角度。

(一)基于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的研究

在检索到的近300篇论文中,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占大多数,并且普职融通的问题、推行的原因以及普职融通的路径三者不分开研究的。其中涉及普职融通现存问题研究的论文有178篇,涉及推进普职融通原因的论文有186篇,涉及解决路径研究的论文有195篇,主要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普职融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地位对比上看,另一类是从职业教育本身的不足来看。原因在于:(1)儒家传统思想的禁锢,“学而优则仕”影响着学生和家长选择更能成功的学术教育的成才道路[1];(2)职业教育自身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课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此外,文化课教师水平相对较低,用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场地以及设备的缺乏;(3)普职两种类型的教育地位悬殊,职业教育的生源明显差于普通教育,而且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更加剧了普职不等值;(4)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撑,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少于普通教育;(5)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角度论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普职融通很难再大范围推进。[2]

表1 1995-2014普职融通研究论文数量分布

2.推行普职融通的原因。在针对原因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普职融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别阐述,大致有四点:(1)普职分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实行普职融通以促进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2)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理论与能力兼具的技术技能人才;(3)教育要实现公平,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尊严,普职等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普职融通;(4)普职融通是高中教育普及的必然走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维度,是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基本诉求。[3]

3.普职融通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普职融通的解决路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是从各级各类学校的角度研究,即中职与高职如何纵向贯通,以及中职和普高、高职与本科如何横向融通;(2)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研究,即如何形成国家层面普职融通的学习包系统、省级层面的学分互认系统以及地级市层面的普职资源共享机制[4];(3)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研究,有学者提出从小学到初中实行综合课程、初高中加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以及普通高中的职业基础知识的职业准备教育课程。[5]除此之外,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被多次提出,即职业教育要注重通用技能而非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基于国内地区的个案研究

在搜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地区普职融通个案的论文并不是很多,根据对文献的整理发现,最早对普职融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的论文是1995年的《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一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的前十年,随着中国的“综合中学运动”遭遇滑铁卢,普职融通研究在个案研究方面的文献也相对缺乏。2010年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进,综合中学“去”与“留”的问题又重新被学者们提起,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一些学校开始了“综合中学”、“普职融通班”的办学新尝试。

1.四川的经验。四川阆中中学实行校内融合、校际融合以及普职转换的普职融通模式,普通高中在升学准备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教育课程,职业中学扎实专业技能实训的同时,加强通用性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在此基础上,阆中中学实行普高与职高合作办学,优势互补;第三点,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实行灵活变通的普职转换模式(张泽科,2011)。[6]

2.江苏的经验。在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还有南京市江宁区的秣陵中学,该学校采用“二分五选”的办学模式,“二分五选”即“二次选择,五中模式”。“二次选择”是指学生在高一学年修学结束时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后,分别有两次选择学习模式的机会,这里的学习模式即“五种模式”,分别是普高升学、对口单招、境外升学、高职升学以及毕业就业(徐斌,2014)。自2012年该模式实验在秣陵中学后,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反应积极,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取得巨大成功。[7]

3.浙江的经验。2012年,温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与温州市第21中学展开合作,为普高开设多门技能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或是有温州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带领21中的学生走进中专的是喜车间学习,或是由中专老师带着工具进普高授课,21中除了开设职业技能选修课之外,还让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训练的职高学生为普高学生们进行实践演示,这种”职高生助教“的形式也是普职融通的一大有效举措。[8]浙江省2014年新出台的《浙江省中职改革方案》,是普职融通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方案强调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而文化课的教学应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必修模块中,充当专业基础课的角色,文化课要强调“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9]

4.广东的经验。广东佛山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也充分推行了普职融通的政策。第一项举措是”2.5+0.5+2”的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机制,2.5即中职的前五个学期,0.5是中职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高职提前介入的过度学期,在此过程中充分贯穿“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的对接,有效避免了中高职学习内容的重复。此外,在招生考试政策上,各试点也采取了更科学的方案。第二项举措是“高职本科一体化”实习分段培养的新模式,学生可以由中职考入高职,高职可以通过“专插本”进入本科学习。第三项举措是中职普高互转,转学过程中实习学分转换机制(中国教育报,2013)。[10]

5.上海的经验。上海走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普职融通也是国内推进的较早的地区之一,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对丰富。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合作为例,两个学校运用项目教学为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整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整合促进了两种教育在升学机制上的相互渗透于融合,有利于学生恒却择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11]和其他地区区别的是,这两所学校的合作制定了以培养学生“多专”、“多能”的培养方案,即包含通识教育模块、科学素养培育模块以及人生规划模块三个模块的培养课程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选教师的同时采用“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课业评价为主,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专家老师评价多样化评价方式相结合。

(三)基于国外经验的比较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普职融通这个概念时,美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普职融通的模式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对于普职融通的研究就是从研究西方国家先进的理论开始的。在搜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国外普职融通的论文有100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美国的经验。美国实行普职融通的单轨制的教育体系,没有明确区分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然而尽管专门设置中职学校极为少见,但是职业教育在单轨制的教育体系中却是以课程的方式普遍存在于教育的各个层次中,这种单轨制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以课程的方式消除了普职分离的壁垒,每个学生都有选择接受教育类型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量身定制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12]当然,在这些零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必须依靠某种机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这种系统存在于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中,通过这个机制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项目,获得职业教育认证或者证书。

2.英国的经验。英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有三种,即学术型的教育模式,综合型的教育模式以及职业型的教育模式。[13]公学和文华中学主要以学术教育为主,综合中学则是普职融通改革的重要机构,但是国家没有坚持单一类型学校中实施普职融通的教育,而是鼓励开班多种学校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学院和特色学校就是表现普职融通教育的典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英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将使用技能融入核心课程中,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已决定自己升学或者就业。英国以资格证书作为普职融通的先导,通过学习证书准备课程,来应对高校与企业雇主的双重要求(牛舒雅,2011)。[14]

3.德国的经验。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另一类就是“普职融通”式的。普职融通的职业学校有三种类型:(1)专科高中,学生来自实科中学,毕业后升入专科大学;(2)职业或技术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受过职业教育者,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这种情况下升入综合大学的学生往往会要求有专业背景;(3)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毕业升入综合大学。经过多次的改革和调整,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已经成为“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15]

4.澳大利亚的经验。澳大利亚通过两个方面来促进普职融通,一个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个是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制方面的障碍。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使得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大学之间可以进行学分转换,并提供了保障。[16]职业教育体系外部技术与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学生完成十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可以进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另外,高中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可以完成技术与继续教育第一、二级职业证书教育。[17]

二、普职融通研究存在的不足

经过对文献的搜索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基于国家大框架的研究多于地区个案的研究

就目前能查阅到的近300篇文献来看,虽然基于普职融通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路径方面的占大多数,但是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路径都是在国家政策以及教育现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研究。随着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研究者对于路径的研究大多摘自或转述于政府的政策导向性文件,问题大多与职业教育本身的不足挂钩。然而问题的发现应该是来自于某个具体的事件,路径的提出应该是基于地区具体问题的凸显。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一是国家层面对普职融通政策的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地区层面对普职融通的积极性不够高。

(二)基于实施途径的研究“量”多于“质”

这里提到的“量”还是指基于普职融通路径研究的文献的数量,虽然文献数量众多,但是众人的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基本都是要求中高职衔接、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以及高职与本科之间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当然也有提出要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方面有所突破。然而,很多路径研究仅在于提出阶段,或者在极个别学校小范围实施。研究大多依据现行政策而提出普职融通的实施路径,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有的办法看似可行,但其实推广性还是有待斟酌。这样的研究会使普职融通脱离教育实践,缺乏研究的深度,说服力也较低。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维度,其研究也应该进行深入调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提出具体有效的可行路径,要重“质”而不是重“量”。

(三)基于国外经验的比较研究多于理论创新

从文献分析来看,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的内容来自于两个方面:(1)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 (2)国外普职融通较为先进的国家的方法借鉴。然而国家层面的政策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借鉴国外经验。借鉴国外的经验固然可取,但是过分的“拿来主义”并不利于普职融通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要依据本国现有的实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普职融通的大范围推广。

三、对普职融通研究走向的前瞻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加之各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出台,都昭示着普职融通的具体研究成果将持续增加,研究的数量将会不断上升,并且质量也会不断提高,教育部关于普职融通的课题也会不断丰富。根据对目前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未来普职融通的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进展。

(一)研究内容要具体化,加强针对区域的细化研究

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其研究也是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大背景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在于培养现代职业人,在于能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职业教育自身的作用,因此普职融通的推进也要具有地方特色。研究在基于国家政策框架下的方法路径的同时,也要加强针对特定区域普职融通推进的专门研究。普职融通既要注重横向的融通,又要注重纵向的贯通,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都存在差异,所以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融通、中高职衔接以及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方法路径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普职融通路径的研究泛化实际上是不利于其推进发展的,所以未来的研究要抓住重点,基于地区在具体的问题上进行突破,使得普职融通能够实际的大范围推进。

(二)研究视角要多元化,加强多学科融通研究

根据文献分析来看,无论是依据国内政策和现状做出的普职融通路径研究还是依据国外经验的比较研究,其研究的视角都没有突破单一的视角。普职融通的研究要依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和各自的改革,但是由于知识体系的相互融通,研究也要从教育学之外的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哲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和社会人口流动对普职融通的影响以及教育哲学和技术哲学层面上普职融通的意义都是可以进行深究的方向。所以,普职融通的研究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框架,又要突破框架,内外结合,实现多元化的研究趋势。此外,解决路径的研究还应该从不同的课程去分析,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融通的角度对普职融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也是未来走向之一。

(三)研究方法要创新化,加强实证调查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分析,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思辨演绎法,实证研究仅仅存在于少数以地区个案为研究主体的论文中。所谓实证调查研究,是在有相对成熟的理论的指导下,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归纳总结,得到新的理论,再将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研究过程。在普职融通未来的研究中,理论的研究依然处于重要的位置,然而理论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应该要处于不断的互动互通中。由于中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差异明显,如果没有深入而广泛是实证调查,那么相关的理论对策的现实针对性必然不强。

参考文献:

[1]朱忠琴.我国普职融通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 014(4):6.

[2]石伟平.当前我国职教发展中的课题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9):53-59.

[3]朱新卓,陈俊一.我国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变革的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11-15.

[4]周京树.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35.

[5]覃章成.初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41.

[6]张泽科.问道综合高中发展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1-08-29 (1).

[7]徐斌.普通高中普职融通办学的积极尝试[J].新课程导学,2014(3):88-89,

[8]黄东有,陆福根.浙江省普职分流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评论,2014(1):120-122,

[9]宁波教研网.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EB/OL].http: // www.v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 cleID=46235.

[10]张功毅,菜继乐,高毅哲.搭建“立交桥”职教快步跑[N].中国教育报,2013-05-29(1-3).

[11]张明,齐云.普职渗透——实现双赢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8.

[12]曲茜.美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及其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31.

[13]孔凡琴.多维视阈下英国高中办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90.

[14]牛舒雅.英国14-19岁教育中的普职融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40.

[15]龚春蕾.职业教育体系特色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7-8.

[16]陈国良.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全球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6.

[17]舒焱萍.澳大利亚普通高中学徒制的研究与借鉴[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19-22.

[责任编辑曹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11年度一般课题“社会结构规约下的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选择框架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87)

作者简介:许译心,女,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1-0010-05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国外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