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综述

2016-02-17赵俊

职教通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解决对策职业教育

赵俊



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综述

赵俊

摘要:教育的本质本是文化传承,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职业教育中正面临着各种冲击,出现了民族文化中断、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弱化、文化自觉性低、单存的功利功能导向等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自然地分解为独立个体。因此,结合民族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板块的研究成果,予以归纳总结并从多元文化、课程管理等角度解析如何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全球化观念影响的加深,“文化中心论”的观念也逐渐消解,社会更加注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差异性,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力度逐渐减弱。职业教育更因自身重实际、重实用的独特性,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各种冲击,出现了民族文化中断、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弱化、文化自觉性低、单存的功利功能导向等现象,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不能够深入地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从1994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其中篇名为“职业教育”的期刊论文共计61 424篇,篇名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期刊论文共计480篇。从1994年—2015年篇名“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期刊数量统计来看,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学者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逐年增长,仅2104年,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已达到5 828篇。相对而言,“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虽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研究数量远远低于职业教育,2014年的研究成果仅有80篇。从数量的相关性上来讲,职业教育的研究越深入,则民族文化传承相关的论据论点更多更丰富。因此,本文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总结综述前人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两大板块的研究与论述,对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解决对策作梳理,反观职业教育中民族教育的不足与解决方法,藉此找到我国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结合的方法,实现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状况综述

(一)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研究

1.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理论依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支撑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双重结合的最主要理论依据。诸多学者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解析在教育中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提出建设多元化教育渠道、采用多样化教育手段、施行中外文化整合、重视多元校园文化、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全方位教育传承,构建大文化圈发展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主要以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和钱民辉教授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为主要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指“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会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1]王萍、赵永忠等学者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定位的理论基础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在校本课程中的联动开发,提出多民族之间应加强文化的相互融合,构建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传播。“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终实现民族大团结。多元与整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多元要围绕整合实施,整合要结合多元发展。”[2]北京大学马文静根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目的论提出,通过构建多元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培养民族文化教育师资和施行多样的教育手段解决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困境。“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从意识形态、意识生态和意识心态三个层面,集中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地区(民族)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不同层面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和路径。”[3]罗之勇教授以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为理论依据,从宏观的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中观的多元文化意识生态及微观的多元文化生态视角解析如何构建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系统,提出构建学习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多元一体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可见,诸多学者把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要运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中,实现少数民族参与多元文化一体教育,对主流文化、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形成跨文化能力。

2.跨文化教育和全纳教育理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理论依据。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越加多元、多变,诸多学者以跨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教育体系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王艳霞从课程建设方面出发提出“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与民族文化的平衡。”[4]也有学者整合中外文化的精髓,构建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理论。“整合中外文化理论,以多种视野和当代科学前沿方法论为指导,对文化及教育文化创新作阐述。以此为基础而建构民族教育文化理论,统整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资源并将其纳入一个整体系统中,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价值定位并揭示其运作机制。”[5]1994年6月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6]学者根据全纳教育理论解析如何在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从学校内部管理提出构建全纳校园文化、全纳课程体系及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学校外部支持提出政府加强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以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全面传承。

(二)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培养研究

1.加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力度构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部分学者以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从各个方面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接受及理解能力。首先,以教育自觉为出发点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自觉应该首先唤起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才是关键,少数民族群众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直接对象就是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学生……愿意去学习、传承,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最为有效。”[7]其次,注重培养文化主体的创新精神,“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文化主体的创造,民族文化主体要传承该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具备创造该民族文化的能力,即文化创新能力。”[8]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让少数民族学生初步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并能利用各种创造性活动表现本民族文化。”[9]最后,重视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培养方式。坚持让学生以民族语言为传承方式,“以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为重中之重,这不仅是语言挽救和传承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挽救和传承问题。”[10]改变单存的城市导向教育功能,建立文化双向传承模式。加强日常的文化传承,“传承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传承客体的生活、工作交往,或有意或无意的对其产生文化影响的系列活动,具有持久性、隐蔽性、重复性、全面性、随意性、低成本的特征。”[11]

2.加强培养全方位民族文化主导师资构建民族文化传承平台。从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地位来看,多数学者认为,在推进学校民族化传承的进程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理念的理解者。如学者葛琛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在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及多元文化环境缔造三个方面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地位。从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培养的方式来看,首先,注重民族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通过提高民族教师的福利和增加编制等手段激励民族教师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观意识。其次,重视教师民族教育的科研,以民族文化项目与科研合作的形式鼓励教师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科研,以科研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力度。最后,师资自身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教师的多元化知识、多元化情感、多元化意志和多元化行为,使教师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具有多元化的素养。”[12]加强民族文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向联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民间作坊、专门研究机构学习民族文化技艺,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高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到学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民族文化专业师资队伍。”[13]

(三)职业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客体构建研究

1.开发校本课程,拓展民族文化传承渠道。“2011年,我国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14]因此,开发构建校本课程拓展民族文化传承渠道成为诸多学者研究重点。(1)重视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通过建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化研究机构,编写民族文化课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教材,选择合理的民族文化教学内容以课程联系生活,课程联系社会传承民族文化。其中,教材的地位尤为重视,从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教材、区域民族文化教材、基本生活技能教材三方面制定教材的编写方向。(2)重视民族文化实训课程的构建,通过构建民族文化实训基地,民族文化传承班、开拓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等方式加强民族职业技能培养。这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开设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渠道,也可以让学生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民族文化传承。

2.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保障。“尽管在宪法和有关民族关系的政策中都强调各民族文化和语言上的平等,但是,文化的强势和弱势的差别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15]因此,学者们从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支持角度入手,分析国家应从哪些方面保障民族文化传承。从经费投入形式来看,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并一定程度赋予学校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范围。从课程政策制定来看,“国家课程层次上,指定针对民族学校的特殊政策,赋予民族文化课程应有的地位。在地方课程层次上,地方课程决策者应依据国家课程政策,结合地方民族特点[10],从教育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来看,注重构建差异性教育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要把主流科学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知识结合,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持续性和长期性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育评价机制。

3.完善民族文化校园环境,搭建民族文化传承平台。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诸多学者把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作为中心。认为“渗透式、侵入式、整合式地构筑民族文化传承体系,须坚持以尊重特定民族文化价值观为本,在学校内部采取内涵式、可持续性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路径,注重学校文化体制创新,营造和培育民族文化在特定区域的学校中实现地域性阐释的基础与条件。”[12]注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鼓励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周边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的环境。重视多元校园文化,开发学校民族特色新专业的设置,构建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实现校企互惠共赢,合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视角以理论创新为主流,传承对策应用价值尚需提高

近年来,涉及民族文化传承的专著和期刊不断涌现,学术界对职业教育中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诸多学者对如何在职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提出了各种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通过对以往的资料综述研究发现,在研究视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期刊论文以理论创新为主,而忽略了民族文化在职业教育中传承对策的实用性和价值性。1994年至2015年,大部分期刊资料以多元文化为理论指导,并在多元文化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采用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对民族文化传承从教材、师资、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诸多学者为了推陈出新,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教育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也被作为理论的依据。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传承场、民族传承第二课堂、民族特色教材、民族文化传承班、民族特色专业等新兴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但提出这些方法后,并未根据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论述,论述宽泛,语焉不祥,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职业教育因地而异、因才施教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二)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导,需注重引入充分的事实论据

前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提出居多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结合全新的理论依据最后形成新的观点。在解决对策板块上,大部分学者提出的解决策略大同小异,在观点上缺乏创新,仅靠理论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缺乏一手的数据调研,论文缺乏推广力和说服力。其中,480篇篇名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期刊论文中仅7篇采用了田野考察法,通过具体的调查问卷分析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分析民族文化传承遇到的困境和解决对策。因此,除了对民族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两大板块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总结外,还需要通过搭建调查平台,深入推进分层抽样调查,并进行分期调研,查漏补缺等方式,系统的形成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常规”走向“特色”、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职业教育研究方式。

(三)研究对象以少数民族为代表,传承解决对策的普及度有限

从学者对研究对象的选取来看,大多选取具有典型特色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480篇篇名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期刊论文中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多达41篇,其中选取的对象多为布朗族、保安族、仫佬族、侗族、达翰尔族等较少为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进行研究。选取具有较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仅有为数不多的4篇文章,其中,主要对民族杂居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区域、粤北少数民族及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对策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从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来看,大多以职业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内涵、范畴、教育地位、体系构建、发展方向为主要论述对象,较少从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构建体系或模式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促进程度进行调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但不要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而要从少数民族整体文化传承入手,找出如何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人文教育。

目前,对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关注度不够高,多集中于民族文化传承下的课程建设、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学科教育构建等问题上。因此,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应以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为轴心,以分层抽样调查法为依据,结合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学科性教育、社会性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坚持文献研究与调查统计的紧密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100所高等学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625-1627.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80-581.

[3]钱民辉.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6-143.

[4]王艳霞.中国课程现代化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7(4):83-84.

[5]井祥贵.疏离与融合: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5):106.

[6]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2008(7): 45.

[7]鲁嘉怡,杨东.浅论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症结与出路[J].阿坝师范高等教育专科学院学报,2013(4):127-128.[8]孙亚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与重构——基于学校教育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2):15.

[9]孙亚娟.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与思考——以六哨乡中小学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24.

[10]陈云奔,刘梅梅.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2):23,22.

[11]罗之勇,谢艳娟.教育学视域下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评论,2013(1):131.

[12]杨毅,田莉,李劲松.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84.

[13]王国超.武陵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评论,2012(4):102.

[14]周兰芳.文化相对论视域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J].民族论坛,2014(5):79.

[15]万明钢,论民族教育研究中的双语问题[J].教育研究, 1997(6):21.

[责任编辑曹稳]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YWH1525)

作者简介:赵俊,女,四川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1-0015-04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解决对策职业教育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