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研究——基于济南市在校学生的实证调查
2016-04-22任谢元
任谢元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研究——基于济南市在校学生的实证调查
任谢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现阶段提出、建设的重要价值论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其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问卷表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数据显示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差异性和共识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成长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情感认知和理性认同需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等。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应以“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共同理想、两个核心和一个基本规范”为指导,从而使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有“动脉”可抓,利于其接受、认同,归化于精神支柱和“人生信仰”。本课题尝试选取不同层次、专业院校与综合性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主体上进行了拓展,以搜集到不同的数据,从而进行纵横向的比较,掌握不同层次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认知的程度,较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青少年主体意识中的分量,希望能为政府、社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更加有效的传播路径提供参考。
一、济南市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本课题以不同专业群体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为视角,立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有21个题目,从被调访学生的身份、专业、政治面貌到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其中让学生做出客观判断的题目有10个,对了解价值观途径的题目有3个,直接涉及到核心价值观的题目有2个,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有2个,被调访者自身的题目有4个。问卷以学科类别为模块来选择调研对象,打破常规以学校为单位的调研模式,调研目的不仅仅是了解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获知不同学科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差别及青少年不同阶段对价值观体系的认识。问卷选择了济南艺术院校学生、综合性大学文科生和理科生及部分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认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掌握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实行网络和现场调查的形式进行,其中向艺术类学生发放问卷43份,收回32份;向文科生发放问卷40份,收回21份;向理科生发放问卷40份,收回35份;向中学生发放问卷30份,收回20份。在问卷统计过程中,为使四者之间的比较更合理、科学,笔者设置了定量标准(20份)作为统计的基数。在选择的80个调查问卷中,着重对调查对象的性质进行了统计,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在群体中的比重,因这些主体数据是问卷调查的基础,主体的身份性质直接影响着问卷内容的选择(见下表)。
调研群体身份、性质及其所占比重表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卷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回答的正确率,都低于60%,有的甚至到了35%,大学生群体差别不大;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回答正确率则恰恰相反,仅中学生占到了50%,其他三类大学生都远远超过一半,有的甚至还达到了95%,文科类学生居首位,艺术类学生次之。出现这种情况除同被调查对象的身份、性质有关外,也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途径紧密相联。从回答来看,书本、新媒体如报纸、网络这两种方式成为首选,而书本成为中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知识的最为重要的来源,占到了60%,令人意外的是,听报告和交谈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所占60%,超出其他三个群体,可能是源于被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比例较高的缘故。也正是由于获取核心价值观知识途径的差异,才导致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不同。
(二)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的认知。问卷中对“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政府各种形式的宣传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显示,几乎是全部学生都认为起作用,但对影响青少年自身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内外因素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社会因素来看,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三种方式成为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艺术类大学生中,三项的浮动值在60%-65%之间;在各项外部辅助手段中,开展“思政课程”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其比例在55%-80%之间,而“主题报告会、主题竞赛活动、讲座论坛”紧随之后,接近50%,但中学生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倾向性差别明显;从影响价值观确立的人来说,“社会环境”占55%-90%居于首位,文理科类学生高于艺术类学生10个百分点;“父母亲人、榜样楷模”也都接近或超过了50%,而在中学生群体中,“老师”因素占60%远远超过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
(三)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的认知。
被调研对象对“自己是否已经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持认同态度,但中学生(占55%)和大学生(占95%)认同差别较大。由此,分析阻碍价值观认同的因素,进而探求在实践中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社会氛围的影响、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及当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弱点”三个因素成为需克服的三大障碍,这四类群体青少年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认同率超过50%,55%以上的受访对象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积极宣传倡导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65%以上的青少年都认为应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需建立长效认同机制”,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为强烈,但理科类学生低于其他两类大学生15个百分点。
二、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差异性和共识性的原因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不同层次、专业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呈现出差异性和共识性。
(一)成长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一方面身心成长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成败,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内外部形势,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理解、判断程度相异。正如埃里克森所说:青少年(12-18岁)即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和成年早期(18-25岁)即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初步形成期”。[1]这从青少年对国家层面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教育所作出的回答可以看出,中学生和大学生因社会角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转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关判断的差异,如对“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应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价值引领的社会发展必然是盲目和不科学的。”这句话所持的态度的回答,中学生回答“不赞同”和“说不清楚”的有5人,占到了20%,而大学生仅有1人回答“说不清”;对“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持态度,中学生和大学生差别更是明显,中学生与大学生回答“无所谓”和“说不清楚”的比例是8:1。
另一方面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或作出判断的基础就是人对此类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反映也同主体的知识结构紧密相联,中学生和大学生因学习方式、学习范围、社会实践活动等的不同对客体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了解程度的回答,中学生有4人回答“不知道”,而大学生则未出现这种情况。从上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途径的回答,看出中学生以教科书和教师教授为主,学习形式单一,而大学生更为主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由此导致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回答的正确率产生巨大反差。
(二)情感认知和理性认同尚需进一步培育和践行。
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如何?
对“你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政府各种形式的宣传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怎么样”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窥见,回答“作用不大”和“没起作用”的中学生有6人占30%,大学生有29人占48.3%,有的专业类大学生甚至超过了60%。这与放眼四周的各种宣传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与当前物质极大丰富“拜金”的时髦和具有的吸纳磁场加快了“信仰”在青少年心中的缺失有关,有的甚至持有“信仰无用论”。对“你认为影响青少年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的原因”的回答中,认为“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居于首位,中学生占到了55%,三类专业大学生都占到了8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和“当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弱点”都接近了50%,且文科类学生对“当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达到了80%。这正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的重要性,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就必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青少年正是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自身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巨大作用,对于问卷中涉及到自身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相关问题都作出了一致回答。对“你认为自己是否已经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答都超过了85%,由此对认为“青少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做的”是不断学习领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积极宣传倡导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并且65%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需要加强长效认同机制建设”。然而,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抓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的任务也十分艰巨而紧迫。
三、强化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并组织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要以此为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施教。要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类别,分类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学习、领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功有所效。各级学校也根据自身类型以主体演讲、论文征集、作品展览等形式组织了不同种类的教育、宣传活动,有的学校还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会”等团体,以期达到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而奠定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增强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情感认知和理性认同。要扩大核心价值观体系宣传的受众面,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将宣传教育工作的视野拓展到触及青少年的各个群体,尤其要关注流动人群如农民工家庭等。同时,要尊重认知规律,注重青少年德行的养成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转化,把核心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文学艺术、民间传统文化中,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和民间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真正渗透到青少年的灵魂中去,而不是当做一种“干涩”的口号。要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青少年,感染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长效机制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健康发展和弘扬优良家风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要做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说,开展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风过即停”,而应如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的那样,要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以五个“融入”为方针来推动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重点在“融入”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环节,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使广大青少年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
参考文献:
[1]尹丽莉.中学生早恋研究回顾[J].北方文学,2013(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 html.
(责任编辑 刘晓明)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研究”(JNSK15C2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1-0096-03
作者简介:任谢元,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邮政编码 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