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研究*
2016-04-21孙雅森陈宛玉
孙雅森 陈宛玉 黄 琼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研究*
孙雅森**陈宛玉黄琼
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感现状,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安全感量表(SQ)为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抽样,对福建闽西某高校4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农村学生、理工科学生得分显著偏低,与其他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城镇学生、文科学生相比,安全感得分高。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感;现状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上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很多,如自我接纳、个人评价、个人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和应对方式等[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焦虑和防御机制[3]。马斯洛(Abroham Harold Maslow)认为安全感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决定因素,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重要[4-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安全感对人们社会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安全感的研究,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群体也由患者扩展到企业员工、学生、教师等其他社会群体。而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公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注意。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安全感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同时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安全需求程度、活动空间范围、安全知识和个人技能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校园重大事件的影响等等,人们的校园安全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调研的重点在于了解和探究学生感到安全或是不安全的原因,探究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着重探究大学生安全感的现状,旨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分层抽样的措施,于2015年12月对福建省龙岩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发放问卷。总共发放问卷48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1份,占87.71%。其中,男生238份,占总数的56.5%;女生183份,占总数的43.5%。大一学生145份,占总数的34.4%;大二学生146份,占总数的34.7%;大三学生79份,占18.8%;大四学生50份,占11.9%。
(二)研究工具
使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感。安全感量表分为“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人际安全感,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此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0和0.74,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6]。
(三)统计学处理
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安全感基本情况分析
1.大学生安全感状况
表1 大学生安全感总体情况
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得出大学生安全感总均分为M=3.54。总体来说,安全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单个项目平均值>3),人际安全感与确定安全感两个维度均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这个结果与孙群、姚本先的研究保持一致,安全感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6.92±9.75)[7]。
2.大学生安全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下:①在性别上,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差异(t=2.14,p<0.05),其中,在确定控制感(t=2.18,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人际安全感(t=1.96,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②在生源地上,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差异(t=2.75,p<0.01),其中在人际安全感维度(t=2.69,p<0.01)和确定控制感(t=2.57,p<0.01)上。生源地在城镇的大学生得分高于在农村的大学生。③在专业上,安全感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0.61,p>0.05),其中在人际安全感维度(t=0.34,p>0.05)和确定控制感(t=0.76,p>0.05)上。文科的大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科的大学生。④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安全感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0.49,p>0.05),其中在人际安全感维度(t=-0.40,p>0.05)和确定控制感(t=-0.56,p>0.05)上。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各个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安全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M±SD)
注:*p<0.05,**p<0.01。
结果表明:大学生安全感在年级差异上存在显著差异(F=5.56,p<0.01),在人际安全感(F=4.37,p<0.01)和确定控制感(F=6.18,p<0.01)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有差异的维度进一步多重比较(LSD),结果表明:大二学生在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维度和确定控制感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
(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安全感各维度在家庭经济上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安全感在家庭经济上的差异检验(M±SD)
注:*p<0.05,**p<0.01。
结果表明:大学生安全感在家庭经济上存在显著差异(F=3.48,p<0.05),家庭经济情况在人际安全感维度(F=3.60,p<0.05)和确定控制感维度(F=3.0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有差异的维度进一步多重比较(LSD),结果表明: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在人际安全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在确定控制感维度上,一般家庭的大学生显著低于经济情况富裕的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上,一般家庭的大学生显著低于经济情况富裕的大学生。
三、讨论与建议
研究显示,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个结论与孙群和姚本先的研究一致[5],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大学生总体来说信心较足,对环境舒适度、人际交往和自我确定感较高。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年级大学生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自城镇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得分;理科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的得分低于文科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保持一致[5-6]。
在性别上,女大学生的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和安全感总分低于男大学生。首先,男女生在性格上的差异会影响确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的得分。其次,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重男轻女观念并未彻底根除,女性同胞至今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男性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推动家庭、社会、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女大学生得分低于男大学生。
在年级上,大一、大二的大学生安全感高于大三、大四的大学生。大三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着大学期间的转折期,在此期间,大学生面临着或是考研或是就业的抉择;大四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就业难得社会状况和严峻形势使大四学生产生茫然、无助、心慌、焦虑等情绪。因此,高年级的大学生体验到的安全感较低。
在生源地上,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感,由于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卑感与自尊感的认知冲突,造成农村大学生敏感多疑、孤僻的性格,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再加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临经济的压力,容易产生攀比的心态,当他们的需要或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安全感缺失的体验就随之而来。因此,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在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的得分低于城镇大学生。
在专业上,理科大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因子得分、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及安全感总分上均低于文科生。原因可能是大学文科生与理科生思维能力及行为方式存在差异性,个体对于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多运用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方式,在大学课堂及实践当中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体验。而孟海英等认为理科生相对而言思维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生活更讲究原则,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会择业的不良风气等现状他们更可能感觉没有安全感[7]。
在是否独生子女的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这与董雪和倪晓莉的研究不同[8]。后者的原因是相比非独生子女,父母会给予其唯一的爱护,所以他们会体会到较多的人际安全和更多的安全感。对于前者,笔者从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了理论支持,在个体早期,如果个体感受到足够、稳定、持续、可靠的爱,个体会体验到最初的安全感,并感到自尊、自信,建立起对未来的确定感和控制感。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较独生子女多,体验到的亲情会比独生子女多,所以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人际安全和更多的安全感。
在家庭经济的维度上,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安全感得分高于家庭一般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为富裕,父母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人际安全。
综上,大学生的安全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影响着每一位同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即将注入祖国的生力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心、舒心的校园,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刻不容缓,要做到真正让大学生有安全感,需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296.
[2]莫雷.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2-332.
[3]Daniels M.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self-actualization in writings of Abraham Maslow[J].Current Psychological,1982(2):67.
[4]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5]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3):290-293.
[6]沈智豪,刘倩华,余俊毅等.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27-130.
[7]孟海英,王艳芝,冯超.大学生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39):7880-7883.
[8]董雪,倪晓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4):530-533.
[9]徐秀梅,刘磊,彭志珍等.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575-1595.
中图分类号:G7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014-02
**作者简介:孙雅森(1993-),女,汉,福建泉州人,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安全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5113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