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6-04-20郑伟巩合德
郑伟 巩合德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黑色发展思维”的影响,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告别黑色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而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首位,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眾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
关键词:黑色发展思维;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受“黑色发展思维”的影响,云南省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恶化,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告别黑色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而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首位,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
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的总和,其意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把生态文明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即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中,也就是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完成形态”。
三、绿色发展之路
1、创造绿色转型之路
(1)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托起业态。要促使谋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为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可能。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的转变之路虽然充满未知的考验,但长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才是经济建设的目标。
(2)凝聚社会力量,建立体制保障。要加强政策及体制的设计。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重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各省(区、市)在分解国家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重点市、县建设任务。要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的评价导向和自觉追求;健全完善绿色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和结果上进行管控和堵漏;建设绿色城镇,推行绿色消费,从社会风尚上推崇绿色新风。生态文明要融入社会建设,就需要落到实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参与热情。
(3)发展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进行提升、改造以及升华。摆脱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好生活等于多消耗的落后观念,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上比较健康、物质上比较有节制,也就是简约但是并不简单的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一条新路,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每一步都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转变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林、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创建绿色家园,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们真正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之中。
2.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地球稀缺资源的消耗过大,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国外的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制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因绿色壁垒蒙受的损失已高达数百亿美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要想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就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当前,各地政府纷纷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上涌现。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而且体现了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历史告诉我们:环境兴则文明兴,环境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只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探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探索发展环保市场,同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