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席氏的藏书与刻书*

2016-04-20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刻书山房藏书

李 雅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江南席氏的藏书与刻书*

李雅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要]席氏家族是江南的一个名门望族,绵延千余年。席氏家族以经商起家,家境殷实,但其子弟博雅好古,嗜好收藏,从明至清出现了多位藏书家,营造了一方浓厚的书香氛围。席氏在藏书之外亦从事刻书事业,它所创办的扫叶山房历经数百年,是江南重要的民间出版机构之一。本文试图以席氏家族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席氏藏书的代表人物入手,分析席氏家族藏书的特点,继而围绕扫叶山房探讨席氏家族刻书事业的发展,揭示出席氏家族这个江南望族在推动文献收藏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席氏家族藏书刻书扫叶山房

1江南席氏家族渊源

席氏家族是江南一带的一个望族。唐朝后期,为避北方战乱,唐僖宗时期的武卫上将军席温,携三子从北方迁居江南,定居于太湖之滨,开始了席氏家族在江南一带的繁衍,迄今已传40多代,绵延1100余年。[1]从唐末到明清,这个家族在江南一带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世代经商,成为了著名洞庭商帮的核心。到了近代,又来到金融中心上海,成为了著名的买办家族。因此,席氏家族世代以来都是家境殷实、资产雄厚的。在江南这一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席氏家族以藏书、刻书为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席氏家族创设和经营的“扫叶山房”,从萌芽、发展到结束,历经数百年,被称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出版了大量古籍文献,为保存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表所列的是文中出现的席氏家族藏书、刻书主要人物、关系及其活动:

表1 江南席氏主要人物表

本文试图从席氏家族的家族渊源出发,以席氏藏书家的藏书事迹为线索,分析席氏家族藏书的脉络,归纳其特点,以及席氏家族从藏书到刻书之间的必然联系。

2席氏家族的藏书

席氏家族的藏书活动皆出自洞庭席氏右源公一支。右源公席端攀(1570-1638),字公援,别号右源,故称右源公。后世子弟中以藏书名世的有:席启寓,是右源公之子席本桢的第四子;席鉴,是席启寓长子席永恂的第七子;席世臣,是席启寓次子席前席的曾孙,据考席氏扫叶山房便由席世臣创办。右源公一支,后代繁衍昌盛,不仅藏书读书,还有许多成为富商大贾,以及走上从政的道路。仕途的经历、家境的殷实、交游的广阔、博雅好古的家族传统,不仅成为席氏家族的藏书绵延数代的起因,也为家族世代的读书风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席启寓

席启寓(1650-1702),子文夏,号治斋,是席本桢的第四子。席启寓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少时为官,后辞官返乡侍母,同时开设店铺经商,闲暇时藏书、读书,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读书人。他交友广泛,不少江南文人都与他有姻亲或朋友的关系,其中著名的如吴梅村、陆陇其等。席启寓少年丧父,但父亲在当地声望颇高,因此受到乡里照顾,从小读书,后为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后补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做了四年京官之后,考虑到要侍奉年迈的母亲,因此辞官返回东山老家。

2.1.1续修家谱、迁居常熟

席启寓的父亲席本桢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一带是一位著名的商人。这不仅在于他极富经商才干,同时也在于他的义行义举。他热心公益、广开义庄,关心族人,修祠修谱。尤其是他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辑成的《席氏世谱》十六卷,为席氏家族保留了宝贵的家族资料。席启寓辞官归乡之后,子承父志,决定续修父亲当年所辑的家谱。他联络族人,将分支与总谱相连,主持续修了《席氏世谱》八册,刊刻于康熙年间,为延续席氏家族的历史传承做出了贡献。在修谱的过程中,席启寓经常来往于常熟和东山之间。当时的常熟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尤其是藏书丰富,喜爱读书的席启寓遂有了“卜居虞山之志”。[2]他与母亲商量之后,将席家在常熟南城的旧第翻新,继而从僻居湖中的东山,搬到了人文荟萃的常熟,并在此经商。这一举动为席启寓及其后世子孙的藏书和刻书活动奠定了基础。

2.1.2喜读书:广交文人朋友

席启寓做官、经商、爱好读书的经历,使得他广结良友,并且所交朋友多为读书人,“少问业于华亭叶有声,及长,与朱彝尊交,士林称之”。[3]其中,席启寓与名士吴梅村、陆陇其的交往尤深,与两者除了朋友关系之外,还有姻亲关系。吴梅村(1609-1672),苏州太仓人,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席启寓少为监生之时,吴梅村任国子监祭酒,是他的老师。后来席启寓娶吴梅村妹妹为妻,改称兄长。后来席启寓的长子席永恂又娶吴梅村的女儿为妻,两者关系更为亲近。陆陇其(1630-1692),浙江平湖人,原名龙其,字稼书,学者称其当湖先生,清代理学家。席启寓在其退休后,慕其名延请到家为二子永恂、永恪(前席)授业。并让席永恂的长子祜镐娶其孙女为妻。陆陇其除了教授席启寓二子之外,还将其撰写的《三鱼堂文集》十二卷交由琴川书屋刻印,为席氏扫叶山房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3好藏书、刻书:建“琴川书屋”

席启寓迁往常熟之后,席氏家族便分为东山、虞山两支。虞山一支喜好藏书、读书。席启寓在常熟创建了名为“琴川书屋”的书室。这个书室既是一个藏书楼,也是一个民间刻坊。康熙年间,常熟毛氏汲古阁的版片大量散出,席启寓便购得其中不少的好版本,包括著名的汲古阁版《十七史》,并且亲自校勘印行。“琴川书屋”所刻最著名的一部书是《唐诗百名家全集》。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初三,康熙南巡苏州。初四,来到洞庭东山的席启寓家东园。当时席启寓即赠送康熙《唐诗百名家全集》四套,康熙笑纳。席启寓东园接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唐诗百名家全集》也因此出名。除了这段荣耀之事外,《唐诗百名家全集》本身也是一部精品,“席氏所刻唐诗,从宋体出者不少”。[4]由此可知席启寓藏书中,宋本唐诗已不少,其他藏本必然也很丰富。

2.2席鉴

席鉴(1700-1723),字玉照,号茱萸山人,是席永恂的第七子。作为沟通席启寓和席世臣之间关系的席氏藏书代表人物,席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席鉴的一生很短暂,但藏书却很丰富。这一方面来自于其祖父席启寓的积累,另一方面归功于他自身的搜集。他藏书众多,从藏书印的数量上也可见一斑,“所藏书有墨妙笔精稀世之珍、虞山席鉴玉照氏、釀花草堂、萸山珍本、湘北、宝箴、玉照读书敏逊斋诸印”。[5]这里提到的藏书印,一部分是席鉴自己的字号,还有一些如“湘北”“宝箴”是他两位哥哥的字。

席鉴继承了祖父藏书和刻书的爱好,尤其对珍本秘藏留心搜集,其中以笔记小说类书籍为多。他所藏的珍本秘籍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离骚草木疏》《玉楮诗集》《宋人小集》等。《爱日精庐藏书志》云:“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新闻,玉照席氏、庆增孙氏皆斤斤雪钞录校,衍其一派。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6]《藏书纪事诗》亦对其有所记载:“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氈对短檠”。[7]由于席鉴在世时间很短,因此关于他的资料留存得比较少。但谈到席氏家族的藏书,便不能不提到席鉴。常熟藏书家在毛氏汲古阁、钱氏绛云楼、述古堂之后,便以席鉴、孙庆增、鱼虞继承。留存于世的珍本秘籍上一枚枚席鉴的藏书印,反映了其对于藏书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2.3席氏家族其他藏书家

除了席启寓、席鉴之外,席氏家族的藏书家还不乏其人。《苏州藏书史》在介绍“苏州席氏藏书”时,共列举了7位藏书家,分别是席启图、席启寓、席世臣、席世昌、席鉴、席思赞、席璞。席世臣的藏书、刻书活动将在下文介绍扫叶山房时一并叙述,这里再简要介绍除席启寓、席鉴之外的其他藏书家。

席启图(1638-1680),字文舆,号啸滨,启寓兄。岁贡生,候补内阁中书舍人,编有《畜德录》20卷,康熙时以绳武堂之名刊刻。《尧峰文钞·席舍人墓志铭》卷十五云:“君好读书,赎书累万卷,于是编葺先贤嘉言懿行,条晰部居,共若干卷,名曰《畜德录》。”[8]

席世昌,字子侃,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席鏊之孙,其姐席佩兰,是清代著名女词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举于乡,席佩兰赋诗《贺弟(世昌)报捷》祝贺。后科考不顺,遂一心钻研学问,对《三通》以及海防、水利等书有浓厚兴趣。又嗜读《说文》,取家藏徐氏《系传》本、宋本《玉篇》、宋本《汉书》《吕氏春秋》、高注《经典释文》,为之疏证补漏、订讹考异,又得惠定宇手批本《说文》,错综辩证,较惠氏不啻三倍,而精核处过之。[9]世昌英年早逝,其亲戚访其遗稿,辑成世昌瘁“一生之心力”的《席氏读说文记》流传后世。另撰有《红学楼文稿》《诗稿》《诗草》各一卷。

席思赞,字赓虞,常熟人。素爱古书、碑帖、字画,不惜重价收藏,其藏书室名为“云梯书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腊月,所藏宋版书及历代名人手稿皆毁于火灾。存世著作有《云梯书屋诗稿》一卷。

席璞,字卞山,吴县人,世居洞庭东山。收藏颇丰,居所曰“松风馆”。[10]

3席世臣与扫叶山房的建立

席氏家族历经数代的藏书活动为其开设刻坊从事刻书经营奠定了基础。席氏家族在苏州藏书家中闻名于世的原因,更在于它注重古籍收藏的刊刻流布。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家通常既藏书又刻书,而区别则在于有所侧重。席氏刻书从席启寓始,席鉴偏好于收藏,据传他也刊刻图书,但迄今未见实物。而到了席世臣这一辈,他开设的扫叶山房将苏州地区家族坊刻事业推向繁荣。扫叶山房建立之后,刻印家藏古籍,继而注重搜罗珍本秘籍,在校勘后刊刻行世,成为了扫叶山房的经营宗旨。

3.1席世臣

席世臣(约1756-约1814),字邻哉,一字郢客,系席启寓玄孙,席襄之孙,席绍容之子。席襄与席鉴是堂兄弟,都属于“祜”字辈。席世臣祖上亦官亦商,祖父席襄(1705-1756),子成叔,号蓼塘,历任浙江金华府汤溪知县,后升任浙江盐运使司副使,擅长书法,娶妻顾嗣立侄女。分得席启寓在青浦家产,遂举家从常熟迁往青浦珠里。父亲席绍容(1725-1784),字敬堂,号守朴,席襄独子,授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席绍容师从当时名流张湄、桑调元,与著名学者卢文弨、钱载等师出同门。乾隆四十八年(1783),世臣赴南京参加乡试,终因病退出,名落孙山。两月后,受父命游学京师,以商籍学生身份入国子监。乾隆四十七年(1782),下旨缮写江浙三阁《四库全书》。世臣蒙《四库全书》总裁大臣推荐,“充钦颁江浙两省文汇阁等处三分书总校”,[11]从此开始了在京校书的三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分书校完,世臣被钦赐举人,候补主事。随后便回乡刻印秘籍。《珠里小志》上记载:“顾编修嗣立为世臣祖母从叔,尝辑《元诗》四集,惟第四集未刊。世臣补齐缺略,镌以行世,又刻秘书数十种,亲自雠校,犹惧未尽,故以扫叶颜其室”。[12]在此之后,席世臣尝试校勘、刻印书籍,书籍板心多有“扫叶山房”字样。如席世臣刻印《宋辽金元别史》,便请得好友阮元撰写序言。

从席世臣的人生经历可见,席世臣祖上的人脉与渊源,为其获得了宝贵的校对《四库全书》的机会,得窥大量的内府秘籍,从中学习积累古籍校勘的经验,为将来扫叶山房的开设提供了契机;父辈与当时文人名流的交游,亦令世臣耳濡目染,使其广交东南名士,如沈叔埏、钱泳、阮元等人,此举也对他的刻书事业起到了不小的帮助和影响。

3.2扫叶山房的建立

席世臣在刻印的书籍拥有较好的口碑和销路之后,便在苏州阊门内开设书坊,正式从事书籍刊刻的生意。而书坊名称取其居室“扫叶山房”之名。关于扫叶山房建立的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中记载:“这是旧中国历史最长的一家书店,有三四百年历史,创于明朝万历年间”。[13]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席家与明万历年间得到毛氏汲古阁散出的《十七史》书版,便开设了扫叶山房,设书肆于苏州阊门。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扫叶山房创设的具体时间,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杨丽莹的博士论文《扫叶山房史研究》中指出,扫叶山房当创自席世臣。作者引用嘉庆二十年(1815)青浦人周郁滨(1780-1834)所修《珠里小志》对席世臣的记载“世臣自校三分书归,开雕秘笈,肆设漕坊,费以巨万计”,可知席世臣在校完《四库全书》后开设书坊,时间不早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这与光绪八年(1882)《扫叶山房书目》中提到的“百数十载”的书坊历史以及扫叶山房本《旧五代史》的刊刻时间比较接近。同时,《珠里小志》中又记载席世臣“刻秘书数十种,亲自雠校,犹惧未尽,故以扫叶颜其室”,其中扫叶山房名称的来源可作为席世臣创设书坊的佐证。[14]

席家自明中期以来便以经商起家,在商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书籍也是商品,具有价值,书坊和商铺、典当一样,需要采取相应的经营谋略,历经数代席家在这方面已颇有心得。因此,扫叶山房开设之后,由于席世臣经营有方,所刻秘笈质量高,销路好,在江南一带拥有良好的声誉。扫叶山房也因此引起了同行的嫉妒,甚至出现了假冒的书店。曾有人开了一家“席卷斋”,意思要卷“席”氏而代之。还有人开设一家“扫松山房”,“松”字的古体与“叶”字相仿,企图依靠扫叶山房的声誉打开自己的销路。

4扫叶山房的经营

据记载,近代扫叶山房在全国共开设5家门店,分别是“扫叶山房本号”(后称为“苏号”),位于苏州阊门内;“扫叶山房南号”,清同治初年在上海城内彩衣街设立的分号;“扫叶山房北号”,光绪六年(1880)在上海棋盘街(今河南中路)设立;“扫叶山房松号”,1921年前后设立于松江马路桥;“扫叶山房汉号”,1921年前后设立于汉口黄陂街回龙寺巷口四官殿。[15]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战乱,扫叶山房所处的苏松内地平静的环境被打乱,因此席氏家人将扫叶山房迁往上海。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的引入,逐步成为了全国的出版中心。扫叶山房的经营重心,也逐步迁移到了上海的南号和北号。扫叶山房的经营,一直以来由席氏家族的人员负责。席世臣之后,又相继有席元章、席威、席念曾、席仰高等人经营。

4.1乾嘉时期的始盛

乾嘉时期扫叶山房的刻书,受席世臣本人的经历和交游的影响十分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刊刻书籍多由席世臣亲自校勘;第二,多以内府藏本和殿本作为底本;第三,除了《元史类编》和《南宋书》以外,所刊书籍皆为《四库全书》所收;[16]第四,选书标准受到师友影响,以史部书籍为主,兼及经部和子部。除了上文提到的顾嗣立《元诗选癸集》之外,所刻书还包括《大唐六典》30卷、《贞观政要》10卷、《东观汉记》24卷、《旧五代史》150卷、《契丹国志》27卷、《大金国志》40卷、《古史》60卷、《东都事略》130卷、《五代外史》7种(此7种为宋陶岳《五代史补》、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宋尹洙《五代春秋》、唐司空图《诗品》、梁钟嵘《诗品》、宋无名氏《五代故事》、王朝梧《重刻四库全书辩证通俗文字》,计13卷)、钱塘遗事10卷、《元史类编》42卷、《西汉年纪》30卷、《南宋书》68卷、《增补字汇音释》4卷、《容斋随笔》16卷、《二笔》16卷、《三笔》16卷、《四笔》16卷、《五笔》10卷、《元经注》10卷、《元经注·癸集》20卷、《内经知要》2卷、《词律》20卷、《泰西水法》3卷、《千经方衍义》30卷、《华氏中藏经》3卷等。[17]其中《东都事略》《南宋书》《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史类编》合称《宋辽金元别史》,又名《四朝别史》。所刻书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宋辽金元别史》《元诗选癸集》《大唐六典》《泰西水法》最为著名。

4.2同光时期的破坏和复兴

道咸至同光年间,席世臣的子孙继承了扫叶山房的经营,主要人物分别是席元章和席威。席元章(?-1862),字晦甫,一字冠甫,青浦县廪贡生,席世臣之孙。席元章继承祖风,以读书、藏书为好,亦经营书业,广交文人朋友,包括海宁的李善兰。道咸年间,扫叶山房便由席元章经营。当时清军与太平军在苏州一带激战,对书坊经营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正在刊印的《旧唐书》200卷也在战火中被毁。[18]席元章亦被太平军所掳,扫叶山房一度关闭。在此期间,由于时局动荡,加上席元章本人中年以后逐渐不问家事、无心经营,使得道咸年间扫叶山房一度衰落。

战乱之后,扫叶山房由席威接手经营。席威,又名席素威,字孟则,一字仪廷,席元章独子。同治元年(1862)后,席威致力于对扫叶山房的恢复和重建。书坊从苏州迁往上海,相继设立了扫叶山房南号、北号。聘请了高子良、朱记荣、陈其荣来扫叶山房工作,帮助书坊的复兴。同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扫叶山房的刻书活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扫叶山房注重大量购买书版,以充实书籍资源;其次,刻书重点从史部转向集部,范围日渐广泛,同时注意刊刻应试书籍和当时文人的优秀作品;第三,汇辑《扫叶山房丛钞》,发布《扫叶山房书目》,树立书坊的品牌;第四,聘请他人承担书坊工作,如朱记荣任扫叶山房分号总执事,对刊刻古籍出力颇多,并纳入其他家族的资本;第五,主持书坊同业公会——崇德公所,制定行规,联合书业同行抵制外来竞争。在席威领导下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扫叶山房的经营,开拓了书业市场,使得扫叶山房在经历道咸年间战火的破坏之后,逐步成为当时书业经营中的领军人物。

4.3清末民初的改革发展

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版业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出版内容和出版技术上。在出版内容上,首先,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应试书籍失去了销路,扫叶山房便刻印一些供新式学堂所用的文学读本;其次,扫叶山房刊印了大量时文课艺类书籍;第三,晚清时期小说一度繁荣,扫叶山房刊印了小说,并翻印了一些古代小说作品。在出版技术上,主要是石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上海是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因此也最早接受和使用西方先进出版技术。扫叶山房在这一方面十分与时俱进,光绪之后,扫叶山房的石印本开始流传坊间,并推出连史纸线装书,价廉物美,风行全国。[19]当时席氏家族的负责人主要有席念曾、席少吾、席仰高、席与晟等人。

在清末民初的古书市场上,扫叶山房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晚清营业书目》记载,扫叶山房曾发布《上海扫叶山房发兑石印书籍价目》一张,四周有框,标题在框内,通栏,连框净宽40.5厘米,净高28厘米,书目直排,上下四栏,共记录书目数百种。[20]所刻书还是以古籍为主,主要有:《十三经注疏》《百子全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七经汇纂》《金石萃编》《碑传集》《玉函山房辑佚书》《小丛书》《湖北丛书》《佩文韵府》《骈文类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唐人说荟》《佩文斋书画谱》《宋元明清四朝学案》《西清古鉴》《梨洲遗书》《随园全集》以及启蒙读本《千家诗》《龙文鞭影》《童蒙四字经》等。[21]

虽然在新文化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扫叶山房在清末民初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古籍出版的竞争激烈和局限性,以及出版技术使用的局限,扫叶山房在“五四”运动之后,受到新文化的冲击,古书业渐渐衰落。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时局动荡,“经史子集销额极微”,[22]其经营逐步衰落下来。

4.4建国后的改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扫叶山房作为一家家族式的股份制书业企业,必须进行资产重估并改制。扫叶山房的股份由7位席氏家族的成员掌握,分别是席念曾占28%、席仰高占18%、席韫孙占16%、席淑良占14%、席筱春占10%、席与晟占8%、席培均占6%。[23]1951年8月,扫叶山房更名为“扫叶书店”,于1954年并入新华书店。至此,一家由席氏家族历代经营,延续数百年的民间出版机构走完了它最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3〕〔9〕马学强.江南望族——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2,34,63

〔4〕〔6〕〔8〕〔10〕叶瑞宝等.苏州藏书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02,302,301,304

〔5〕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160

〔7〕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附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35

〔11〕〔14〕〔16〕杨丽莹.扫叶山房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5:21,11,40

〔12〕周郁滨.珠里小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574

〔13〕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217

〔15〕徐雁.故纸犹香[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

〔17〕〔18〕〔21〕吴家驹.席启寓 席鉴 席世臣[M]//俞洪帆,穆纬铭.江苏出版人物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87,87,88

〔19〕马学强.江南席家与扫叶山房[J].史林,2009(6):11

〔20〕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387

〔22〕沪市出版业近况调查·古书业[J].申时经济情报,1935年7月

〔23〕扫叶山房重估财产报表[B].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S313-4-39

Books Collection and Printing of the Xi Family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Li ya

[Abstract]The Xis was a famous family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which lasted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The Xi family became rich for their engagement in trade. However, the young generation was interested in collecting books, and several bibliophiles appeared from Ming to Qing Dynasty, creating a literate atmosphere. The Xi family also engaged in printing books and set up a significant publishing agency named Sao Ye Shan Fang, lasting hundreds of year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Xis,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ir book coll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ao Ye Shan Fang, to demonstrate the family’s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Key words]The Xi family; Book collection; Book printing; Sao Ye Shan Fang

〔作者简介〕李雅(1981-),女,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4部。

[中图分类号]G258.8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江浙籍出版人群体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70008)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重要出版人群体研究”(项目编号:12CTQ048)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刻书山房藏书
后素山房
重庆拾山房民宿
锺磬山房藏石欣赏
鍾磬山房藏石欣赏
论元代儒学刻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