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概略*
2016-04-20荣方超
荣方超
(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93)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概略*
荣方超
(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中国古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是历代藏书家图书采访经验的系统总结,经由郑樵、胡应麟、祁承、孙从添、叶德辉等人的努力,经过了理论总结、系统研究和全面阐述三个阶段,成为中国现代文献采访理论的历史来源之一。
[关键词]私家藏书文献采访采访理论
1唐宋私家藏书采访理论
唐代藏书家柳仲郢在收集图书时对于副本,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藏经、子、史、集皆有三本,纸墨签束华丽者镇库,次者长将随行披览,又次者后生子弟为业”[5]。“镇库”“披览”“后生子弟为业”与现代图书馆工作中的“保留本”“阅览本”“借阅本”相近。可见,早在唐代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副本收集思想。到了宋代,图书多且易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6]。
2明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
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在《经籍会通》(《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至卷四)中,从源流、类例、遗轶、见闻四个方面对前代藏书事业进行了阐述,并作以评论。胡应麟指出藏书家在搜集图书时,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凡书籍,时代近者势易流传而人多弃掷,时代远者迹多湮没而世率珍藏”,即“物以稀为贵”的理论在藏书收集中的体现。他又指出,尽管藏书家“厚古薄今”,而历代书目所载图籍“往往汉多于周、唐多于汉而宋多于唐”。对于这一矛盾现象,胡应麟给出了“周尚韦编,汉始侧理,唐犹传录,宋则印摹,难易之辨也”的结论[9]。这一结论揭示出,图书的生产与流通状况是影响藏书采访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就是今天,我们在讨论文献采访理论时,也必须把图书的出版和发行置于前面讨论。胡应麟在《经籍会通》“见闻”一卷中详细阐述了影响时人购书的几大因素:著书之好坏、求书之缓急、能力之强弱、刻书之美恶、书肆之多寡、读书之勤惰、藏书之聚散。他指出宋代以还,虽然购书容易,但好书难得,多有重复或煨杂。他对明代主要的书肆聚集之地(燕市、金陵、阊阖、临安)、刻书之地(吴、越、闽)都作了详细评述。最后,胡应麟着重指出购书的目的在于读书,他说:“书好而弗力犹亡好也”,“书聚而弗读犹无聚也”,“书好而聚,聚而必散,势也,曲士讳之,达人齐之,益愈见聚者之弗可亡读也”[10]。时至今日,购书为读者所需、为读者所用,仍然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首要原则。
3清代私家藏书采访理论
清初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提出好的藏书家购求图书,必具备三种素质。其一,好之,即要爱书。其二,有力,即要有购书的能力。“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欧阳公曰:‘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二者正复难兼。”其三,专注,即专注于图书的收藏,形成专业的素养。“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必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强解事者以数百金捆载坊书,便称百城之富,不可谓之好也。”[21]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理论在清代进入了全面阐述阶段,以清初孙从添《藏书纪要》和清末民初叶德辉《藏书十约》为代表。孙从添《藏书纪要》论藏书之购求、鉴别、抄录、校雠、装订、编目、收藏、曝书共八则,全面阐述了有关图书收集、整理、保藏等环节。其中购求、鉴别、抄录三则详细论述了图书的访求与选择。他论购求书籍有“六难”:“知有是书而无力购求,一难也;力足以求之矣,而所好不在是,二难也;知好之而求之矣,而必欲较其值之多寡大小焉,遂致坐失于一时,不能复购于异日,三难也;不能搜之于书佣,不能求之于旧家,四难也;但知近求,不知远购,五难也;不知鉴识真伪、检点卷数、辨论字纸,贸贸购求,每多缺轶,终无善本,六难也。”[22]这里涉及到购求图书的六个问题:购书的能力、购书的偏好、购书的时机、购书的来源、购书距离的远近、购书质量的好坏。除把握好上述问题之外,好的访书者还要“知书善求”:“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金陵、新安、宁国、安庆及河南、北直、山东、闽中、山西、关中、江西、湖广、蜀中,亦不少藏书之家。在其人能到处访求,辨别真伪,则十得八九矣。”[23]
对于藏书的选择,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提出了四个要点。其一,选书者要眼力精熟,考究确切。“如某书系何朝何地著作、刻于何时何人、翻刻何人、抄录何人、底本何人收藏、如何为宋元刻本、刻于南北朝何时何地,如何为宋元精旧抄本,必须眼力精熟,考究确切,再于各家收藏目录、历朝书目、类书总目《读书志》《敏求记》《经籍考》、志书文苑志、书籍志、《二十一史》书籍志、名人诗文集书序跋文内,查考明白,然后四方之善本秘本,或可致也。”[24]其二,从图书种类上区别选择,“经史中有疏义、注解、图说、论讲、史断、互考、补缺、考略、刊正谬俗、稗官野史、各国春秋传载、音释句解者,当细心鉴之。至于杂记小说偶录之书,有关行谊考据学问政治者,绎而收藏之;述古文词、翰苑经济之文、小学字学韵学、山经地志、游览技艺、养生博物、种植岁时、医卜九流、杂技之书,有关利济学术者,亦须留意;文辞诗集文集、词曲碑记性理语录、子书小说等书,皆当择其最上者收藏之。”[25]其三,在版本上要选全且精美者收藏,“各种书籍,务于旧刻秘抄完全善本为妙,又必于《稗统》《稗海》《百川学海》《眉公秘笈》《文焕丛书》《汉魏》《唐宋丛书》《夷坚志》《津逮秘书》《邱林学山》《顾氏四十小说》《皇宋四十家小说》《皇明小说》等书,择其卷数完全,刻本与宋本旧抄秘抄本对明卷数字句,同与不同,一一记清,以便检不全而未备者弃之,见有全而精美者收藏之。”[26]其四,抄本的价值远大于刻本,“书之所以贵抄录者,以其便于诵读也,历代好学之士,皆用此法,所以有刻本,又有抄本,有底本。底本便于改正,抄本定其字划,于是抄录之书,比之刊刻者更贵且重焉。况书籍中之秘本,为当世所罕见者,非抄录则不可得,又安可以忽之哉。”[27]
清末民初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论藏书分购置、鉴别、装潢、陈列、抄补、传录、校勘、题跋、收藏、印记十端。其中涉及私家藏书采访者有三端。其一,按次第收藏,即购置图书要有先后顺序,“置书先经部,次史部,次丛书。经先十三经,史先二十四史,丛书先其种类多、校刻精者。”[28]其二,按目录选择,“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不知古书之存亡,一切伪撰抄撮、张冠李戴之书,杂然滥收,淆乱耳目。”[29]其三,对于仅有抄本等难得之书,借钞传录。“传录之法,多倩拥书者,以别舍处之”,“故抄一书,字至十万,仅费钱七八千,较之‘千金买《汉书》’、‘貂裘贿侍史’,其廉为何如耶。”[30]
4结语
参考文献
〔1〕胡应麟.经籍会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2
〔2〕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21
〔3〕曹溶.流通古书约[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1
〔4〕徐雁.我国古代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历史总结——中国古代藏书学述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55
〔6〕李清照.金石录后序[M]//王余光.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12
〔7〕郑樵.通志 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1813
〔8〕胡应麟.经籍会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48-54
〔9〕胡应麟.经籍会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8
〔10〕胡应麟.经籍会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60
〔19〕曹溶.流通古书约[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1
〔20〕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M]//王余光.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184
〔21〕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1
〔22〕孙从添.藏书纪要.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3〕〔24〕孙从添.藏书纪要.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2
〔25〕〔26〕〔27〕孙从添.藏书纪要.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5
〔28〕叶德辉.藏书十约.藏书记[M].扬州:广陵书社,2010:105
〔29〕叶德辉.藏书十约.藏书记[M].扬州:广陵书社,2010:107
〔30〕叶德辉.藏书十约.藏书记[M].扬州:广陵书社,2010:112
〔31〕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53
The Outline of Acquisition Theories in Ancient Chinese Private Libraries
Rong Fangchao
[Abstract]Literature acquisition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private libraries is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collectors’ experience, such as Zheng Qiao, Hu Yinglin, Qi Chengye, Sun Congtian, Ye Dehui and others. After three stages of theoretical summary,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it becomes one of the sourc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cquisition theory.
[Key words]Private libraries; Literature acquisition; Acquisition theory
〔作者简介〕荣方超(1985~),男,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8.8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图书馆学史”(13﹠ZD15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