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僻咀嚼剂的制备与应用
2016-04-20杨小源
杨小源,陈 成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口僻咀嚼剂的制备与应用
杨小源,陈成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改良制剂口僻咀嚼剂的组方、制备、鉴别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观察组使用口僻咀嚼剂,对照组使用面瘫咀嚼剂(院内制剂),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口僻咀嚼剂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面瘫咀嚼剂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僻咀嚼剂集药物治疗与面瘫肌群康复锻炼于一体,生物利用度高,用药、携带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口僻咀嚼剂;周围性面瘫;康复锻炼
口僻咀嚼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以经典方剂牵正散及验方面瘫咀嚼剂为底方,通过加减化裁、筛选后研发而成的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新制剂。经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比用药观察发现,该制剂具有药物治疗与促进面瘫肌群功能康复“标本兼治”之作用,从而解决了面瘫患者药物治疗与康复锻炼互不衔接的问题,现将初步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1 处方与制备
1.1处方
岷当归150 g,川芎、三七、水蛭、僵蚕、地龙、板蓝根各120 g,片姜黄、白芷、桂枝、全蝎、白附子、甘草各90 g,蜈蚣30 g。
1.2辅料
酸性食用胶基(赋形剂)、木糖醇粉适量。
1.3制备
按组方精选道地药材进行前处理。将三七、僵蚕、全蝎、蜈蚣4味药分别单研为细粉,通过五号筛,按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备用;另取岷当归、川芎、桂枝、白芷4味药,将之粉碎为粗末,加入适量清水浸泡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蒸馏液,待冷却后分取油层,备用;药渣及水层留置待用。将方中其余6味药与留置药渣及水液一同盛入容器中,加适量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稠浸膏(以浸膏液滴于桑皮纸上无水迹扩散为度),再将备用药粉加入其中,混合搅拌均匀,置于60℃烘箱恒温烘干,粉碎,通过五号筛得干膏粉,备用。
按酸性食用胶基(赋形剂)与干膏粉5∶4之比例,分别称取胶基及膏粉适量,先将胶基水浴加热融化,继之慢慢加入干膏粉,然后加入相当于二者总量约15%的木糖醇粉,加入所提挥发油,混合搅拌均匀,趁热制软材,以芝麻油为润滑剂,入模具内压制成5 g重的矩形块,取出,包装,即得。
2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固体块状物,味甘、微苦,具清凉感,嚼之富有韧性,36℃软化。
3 临床应用
3.1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口僻”项下相关指标拟订:(1)风寒袭络型。证现:口眼突然斜,前额皱纹消失,患侧面部麻木不仁,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痰阻络型。证现:口眼突然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皱纹消失,口角流涎,患侧面部麻木不仁,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3)气虚血瘀型。证现:口眼斜日久难复,面色苍白,少气乏力,纳差胃呆,舌有斑点、苔薄,脉细涩。
3.2病例资料
排除中枢性、脑干病变及肿瘤所致面瘫,本组60例均系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患者。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之间,平均44岁。
根据证候分类,观察组:风寒袭络型患者14例(46.67%),风痰阻络型患者8例(26.67%),气虚血瘀型患者8例(26.67%);对照组:风寒袭络型患者13例(43.33%),风痰阻络型患者11例(36.67%),气虚血瘀型患者6例(20.00%)。观察组与对照组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
3.3用药方法
观察组给予口僻咀嚼剂,对照组给予面瘫咀嚼剂。分别将药物置口腔内连续咀嚼,至无药味即唾弃胶基。每次1块,一天3次,15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3.4用药禁忌
治疗期间禁烟、戒酒,慎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3.5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口僻”项下相关指标拟订: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口眼端正,鼻唇沟对称,皱眉、闭目、鼓腮、露齿、撅嘴均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诸如外观面部现轻微不对称、眼睑闭合欠佳、微笑时口角尚现斜;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
3.6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1)口僻亦称为“面瘫”“吊线风”或“歪嘴风”,中医主要采用浅刺、透针、电针、针加灸、甩针以及中药膏剂、汤剂、散剂、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齿颊间隙含药和针药并用等疗法[2]。上述施治虽各有其利,但仅局限于药物或物理疗法。而口僻咀嚼剂则将药物治疗与面瘫肌群康复锻炼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康复治疗的干预性,打破了其固有的循环圈,进而使面瘫肌群可定时、定量、有序地“动”,且在咀嚼的过程中药物亦逐渐释放,经口腔及舌下黏膜直接吸收进入血液,既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又起到了锻炼面瘫肌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促进肌力康复之作用,具有药物治疗与功能康复“标本兼治”之效。
(2)制剂对细料及动物类药物采用全粉末制备工艺、对含挥发油药材采取分馏技术,从而控制了中药生物活性成分的流失[3],充分利用了药物有效部位,提高了疗效。
(3)选用木糖醇作为矫味剂,不仅使患者易于接受,且适于兼患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限糖摄入口僻患者的治疗[4]。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n(%),人]
参考文献:
[1]朱文锋.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田丽莉.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19):1874.
[3]王本祥,周秋丽.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2-15.
[4]朱佳花,刘幼硕,王艳姣,等.静脉滴注木糖醇和葡萄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4):201-203.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4-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