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康复效果观察
2016-12-26宋静张亚楠张红田
宋静 张亚楠 张红田
【摘要】 目的 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康复的护理效果。方法 140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再给予协同模式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 高于对照组的8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康复护理中, 效果显著, 提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协同护理模式;脑卒中;肢体运动;康复锻炼;临床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183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 主要发病机制是脑动脉系统病变引发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发展脑局部循环障碍以及偏瘫性肢体功能障碍, 该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 即便患者经过治疗能够生存下来, 也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 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协同护理模式(CCM)主要是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 将患者的自我护理与健康决策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鼓励患者、家属都积极的参与护理工作, 强化集体协同护理的重要作用, 以达到提高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2]。本文主要针对协同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康复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常规护理模式和协同护理模式后患者的不同的效果。现具体报告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9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①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脑卒中。②年龄51~72岁。③首发脑卒中伴有肢体运动障碍, 肌力≤4级。④生命体征平稳, 无明显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及严重进行性高血压患者。②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70例。对照组男36例, 女34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6.3±12.5)岁。观察组男40例, 女30例, 年龄53~72岁, 平均年龄(67.6±1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内容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与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下肢分离运动训练、平衡训练以及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能训练等。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全面评估 患者入院后, 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文化程度等情况, 对患者及其家属在脑卒中知识方面的需求、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况等进行评估, 向患者与家属详细介绍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情况、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性以及协同护理模式的相关知识, 激发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
1. 2. 2 制订肢体运动康复护理计划 明确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责任护士、患者、神经内科医生、患者家属以及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出协同护理模式下患者肢体运动康复的具体措施, 给患者提供与脑卒中相关的知识、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特别要重视患者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指导, 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步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每天按照观察组制定计划严格落实相关的措施, 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计划。
1. 2. 3 健康教育护理 ①对患者及家属在康复锻炼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 每天由医生、康复治疗师以及护士, 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与现场示范培训。 ②每周将患者及家属集中1次, 借助演示、多媒体等方式开展健康宣讲, 20~30 min/次;③给患者发放康复锻炼手册, 把肢体运动康复锻炼的过程制成图片、视频让患者及其家属更容易记忆;④利用康复效果好的病友做现身说教;⑤把患者康复的效果用视频记录下来, 然后让患者自己比较, 以树立信心;⑥患者出院之后, 每周由医生、康复治疗师及责任护士以电话形式随访1次, 每月由医生、康复治疗师及责任护士组成的家访小组入户随访1次, 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关的指导, 对其锻炼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BI)得分。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后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与BI得分比较 观察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及B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 高于对照组的8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主要通过鼓励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肢体运动康复锻炼的方式, 提高患者肢体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疾病的致残率高达80%,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而且给患者的家庭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因此,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为临床上高度关注的问题[3]。
日常的生活能力持续下降, 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正常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能够恢复或者恢复的程度, 都与正确、连续的康复指导与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朝健等[4]选取了30例脑卒中患者, 将其分为协同护理模式组与常规护理组, 护理后结果显示, 协同护理模式组患者的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BI得分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在患者肢体运动康复训练中实施协同护理模式,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由责任护士、医生以及康复师, 每天对患者的病与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估, 提醒患者每天按照计划执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教育内容,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则借助演示、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的患者与其家属介绍开展康复锻炼的目的与具体方法, 依据患者的自理程度和家属的照顾能力制定出专门的康复计划, 让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患者康复训练计划中来,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 高于对照组的8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协同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康复护理有显著的效果, 并且帮助提高患者满意度,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梅花, 蓝琼好, 李敏红, 等.协同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4):364-366.
[2] 顾冬梅, 任燕, 单君, 等.协同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江苏医药, 2014(15):1835-1836.
[3] 张丽君, 史平, 章亚平.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方式新进展.护理与康复, 2015(12):1126-1128.
[4] 李朝健, 符俏, 喻锦成, 等.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海南医学, 2015(2):221-223..
[5] 李丽, 李思文, 赵辉, 等.社区康复路径在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中应用效果评价.黑龙江医学, 2014(11):1331-1334.
[收稿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