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观察
2016-04-20王静
·按摩导引·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观察
王静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272100)
婴幼儿腹泻是多发于2岁以下小儿的儿科常见病,1岁以内患儿多见。笔者2015年1—5月运用小儿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腹泻50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科2015年1—5月门诊患儿,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岁8个月;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2 d。风寒型11例,湿热型6例,寒湿型9例,伤食型14例,脾虚型10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1]。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②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病程分类:①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②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③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病情分类: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②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2]。①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②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色褐而臭,伴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③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伤食型。主症:大便酸臭,或如败卵。次症: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②风寒型。主症: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次症: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浮紧。③脾虚型。主症: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未消化食物。次症:身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④湿热型。主症: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黏液。次症:肛门灼红,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⑤寒湿型。主症:大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较淡,可伴有少许黏液,无臭气。次症: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满,舌苔白腻,脉濡。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小儿腹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2岁的患者。③病程2个月以内,病情为轻、中型腹泻。
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2岁患者。②合并有其他疾病者。③病程为慢性,病情表现为重度腹泻者。
治疗方法
根据辨证分型给予治疗:(1)基本穴位:补脾、板门推向横纹、顺运八卦、顺摩腹、按揉足三里。(2)辨证加减:①伤食型加清胃、清大肠。②风寒型加推三关、一窝风。③脾虚型加捏脊、补大肠。④湿热型加清大肠、清小肠。⑤寒湿型加补大肠、一窝风。以上每穴位根据年龄大小,操作100~300次,以穴位局部皮肤发热为度,每日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患儿均在治疗3 d、5 d后各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1/2,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综合治疗效果:治疗5 d后,痊愈4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不同证型的主要观察指标在不同观察时点改善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证型的主要观察指标在不同观察时点改善情况(例)
讨论
泄泻是2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疾病,其发生与小儿时期的生理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由于发病年龄偏低,临床上服药、输液等治疗家长及患儿均较难接受。中医学认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外因为感受湿邪,常兼有风、寒、暑、热等邪气;内因为伤于乳食或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脾胃。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内经》云:“湿盛则濡泄。”《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针对上述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在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上,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再结合患儿发病的病因予以相应的加减治疗。在治疗的基本穴位中:脾经有健脾和胃、清利湿热、消食导滞之功,因小儿在生理上“脾常不足”,临床应用笔者多采用补脾经手法;《幼科推拿秘书》:“板门直推向横纹,止泄神效”;顺运八卦可提升中气,宽胸理气,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摩腹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止泻之功。笔者认为治疗上应当顺应肠道蠕动的方向采用顺摩腹的手法,并且用轻、缓手法为补,重、急为泻的方法来实施补、泻;足三里穴可调和脾胃,消食导滞。辨证加用的穴位:清大肠清利湿热,淡渗分利;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推三关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清胃能降逆止呕、消积导滞;捏脊可健脾和胃,调和阴阳,改善脏腑功能。一窝风穴有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之功,《脾胃论》指出:“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
上述方法标本兼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切中病机,无毒副反应,患者及家长易于接受,避免了打针、吃药之苦,充分发挥了中医传统特色,是治疗小儿腹泻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1290.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2-10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6.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