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湿热泻50例临床观察
2016-04-20全香美
·灌肠疗法·
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湿热泻50例临床观察
全香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157000)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生所导致[1,2]。湿热泻多见于夏秋之间,暑湿内扰,或冬春时节之风温等热移大肠而泻。我科在临床中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湿热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00例患儿均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泄泻属湿热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5±1.1)岁;平均体重(10.5±1.7)kg。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1.3±1.5)岁;平均体重(11.9±1.4)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诊断标准[3]。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泄泻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3岁;③患儿家属同意本试验方案,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无法配合治疗患儿,或资料不全者。
脱落标准及剔除标准:①对治疗药物过敏患儿;②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患儿;③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患儿。
本试验设计经牡丹江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后通过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予葛根芩连汤灌肠。药物组成:葛根15 g,黄芩10 g,黄连10 g,甘草10 g(由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提供,经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药剂科统一煎制)。煎制成相应容量汤剂(置于恒温箱保持温度38.0℃),20~35 mL,日2次直肠保留灌肠。
灌肠物品的准备:①医用恒温箱,50 mL或20 mL注射器;②静脉输液针(剪去针头);③治疗药液(治疗疾病不同、药物不同);④石蜡棉球;⑤一次性手套、剪刀等。
操作:将灌肠药液用恒温箱加热至38℃,用50 mL注射器连接静脉输液针一端软管(另一端剪去针头),抽取药液(20~35 mL),令患儿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臀部垫高约10 cm,用液状石蜡润滑患儿肛周皮肤,将输液软管插入肛管11~15 cm,液面至肛门高度应<30 cm,将药液缓缓推入患儿直肠,反折并拔出软管,擦净肛门,操作完毕。嘱家长平抱患儿半小时以上,利于药液吸收。
2.对照组:予布拉氏酵母散0.25 g(法国百科达制药厂)日1次口服,脱水严重者予液体疗法。
治疗结果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临床控制: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结果:两组患儿中医症候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经3 d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由表1可见,两组患儿在治愈率方面比较,治疗组(96.0%)明显优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湿热泻以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如注、气味臭秽、口渴、小便黄赤为主要表现,该证为小儿腹泻病的多发证候,据证候学等研究资料统计,约占小儿腹泻的39%~41%,秋冬季节约占70%~80%。若泻下过度,本证易转为伤阴甚至阴竭阳脱证。此期必须抓住时机治疗,否则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则易转为脾虚泄泻。
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提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故为君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故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共奏解表清热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法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低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融,韩新明.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2.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21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