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52例中的应用

2016-04-19刘全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

刘全发

【摘 要】 目的:对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52例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患者在介入前及介入后第7天采取DWI诊断。结果: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00s/mm2、500s/mm2、700s/mm2时,治疗前后ADC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肝癌;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125-01

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式,也是晚期患者最佳治疗方式[1],具有一定效果。在对肝癌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时,影像学评估则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有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笔者以52例患者为例,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52例肝癌患者在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患者肝癌属于Ⅲ期;无腹腔积水;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研究同意书;男39例,女13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7.3±12.4)岁。

1.2 方法 52例肝癌患者均接受肝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介入治疗,使用表阿霉素、超液化碘油混悬液为栓塞剂。患者在介入前及介入后第7天采取DWI诊断。采用西门子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肝脏行T1WI、T2WI轴位及T2WI冠位扫描,并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八通道相控阵柔软体部线圈和呼吸门控装置,在患者深呼吸后以不同扩散敏感系数扫描。扫描参数:层厚8mm,层间隔2mm,矩阵128×128,扫描视野(36×36~45×45)cm,NEX 1,TR 6000ms,TE37.4~90.2ms。TE值随扩散敏感系数b值变化而变化。根据患者DWI信号通过成像软件形成ADC图像,与经验丰富影像医师评估图像,测定病灶ADC值。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在对需要处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体积比较 治疗前肿瘤组织体积(215.2±105.8)mm3,治疗后(134.7±107.9)mm3,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不同b值ADC值变化情况 b值为50s/mm2、100s/mm2时,治疗前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s/mm2、1300s/mm2时,图像质量差,无法准确测量ADC值。b值为300s/mm2、500s/mm2、700s/mm2时,ADC值则增加(P<0.05)。见表1。

3 讨论

肝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介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法,是其最佳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可促使肿瘤凋亡,阻断其供血,效果显著。弥散在人体生理功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够反映生理功能的物理过程,展现体内物质转运方式[2]。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水分子布朗运动敏感性高,通过机体组织水的运动情况进行弥散系数检测,可反映组织内部微结构变化情况,因此对肝癌患者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可展现肿瘤细胞增殖、坏死和凋亡。在此处研究中,治疗前肿瘤组织体积(215.2±105.8)mm3,治疗后(134.7±107.9)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可明显缩小肝癌患者肿瘤体积,对肝癌治疗有显著效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临床诊断时,经三个互相垂直方向进行弥散敏感梯度场,降低组织弥散各异向性的影响,充分显示病灶变化。而肿瘤细胞的变化,其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内外水的黏滞度也会影响活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弥散梯度值(diffusion gradient factor,b值)下,ADC值的稳定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寻找最佳b值,能更为清楚地显示出ADC值。一旦ADC值稳定,其受微循环的影响就会降低最低,便于更好反应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以此准确判断肿瘤微观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扩散敏感梯度值,能得到较好的信号对比度,从而全面观察患者细胞密度、肿瘤血管密度等,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反映,以准确评估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中,b值为50s/mm2、100s/mm2时,治疗前后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s/mm2、1300s/mm2时,图像质量差,无法准确测量ADC值。b值为300s/mm2、500s/mm2、700s/mm2时,ADC值则增加,且治疗前后ADC值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当b值在300~700s/mm2时,ADC值稳定性较高,受微循环影响较小,可清楚显示肿瘤微观变化,为肿瘤介入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总之,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时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若成,李春艳,杨兵,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8):94.

[2]侯毅斌,王忠富,戴志京,等.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作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2):40-42.

[3]王缉胜,郭泽波,黄柳明.肝癌介入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作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7):69-71.

(收稿日期:2015.12.24)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肝癌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结合斑蝥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