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一涛教授从“气有余便是火”辨治心律失常验案一则
2016-04-19石衍梅段佳均张庆蕊薛一涛
石衍梅 段佳均 张庆蕊 薛一涛
【摘 要】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多发疾病,各种原因均可引起。在中医上可以归于“心悸”、“怔忡”辨证论治。薛一涛教授治疗心律失常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并注重从“气有余便是火”的中医理念出发,采用“滋阴降火,理气化瘀”之法治疗本病,并三因制宜进行加减,疗效明显,现举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关键词】 气有余便是火;心律失常;名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70-02
薛一涛,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造诣颇深,特别擅长治疗各类心律失常[1]。心律失常是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疾病[2]。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不良反应有影响心功能、引起其他系统损害等[3]。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不仅价格较低且毒副作用小,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现举薛教授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借鉴。
1 病案举例
郑某,女,65岁,2015年2月12日初诊。患者因心慌两月余来诊。2014年12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于临邑县人民医院做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后口服养心氏、倍他乐克、拜阿司匹林,中药等,效不显。于2015年2月11日再行心电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故来诊。现心慌,偶胸闷,活动后加重,自汗,盗汗,平素易急躁,口舌易生疮,易嗳气。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干,小便调,舌红,舌根苔黄厚腻,脉结代。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房颤,频发房早。薛师辨证为阴虚火旺,治宜滋肾阴,降心火,养心安神。药用黄连15g,黄芩12g,阿胶11g,白芍12g,黄柏12g,桂枝15g,炙甘草12g,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5g,党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2g。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心慌、胸闷明显减少,自汗盗汗减轻,睡眠改善,近期出现阵发性头晕。2012年3月19日于本院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上方加枸杞子30g,川芎12g。14剂,服法同前。三诊:诸症皆减轻,上方续服14剂。四诊:近一周因劳累出现心脏停搏感,头晕好转,当日心电图示:房性早搏。上方去枸杞子、川芎,14剂。五诊:早搏感减少,纳眠佳。上方7剂,制成蜜丸,9g/丸,每日两丸。
按语:该患者心阳亢于上,故口舌生疮,心慌,失眠等,又有肝阳怫郁导致的火证,如急躁易怒,嗳气,舌根苔黄厚腻等,心肝阳气有余,耗伤肾水,虚火从生。薛师选用黄连阿胶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连、黄芩、阿胶、白芍此四味药取自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该方清心火,滋肾阴,为少阴热化证的代表方,但是后世医家用之治疗各种内伤杂病[9]。黄连者,《珍珠囊》云“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10],再加苦寒之黄芩、黄连,共泻心火,且患者舌根苔黄厚腻,可见湿热之邪间杂其中,二黄合用兼可清热燥湿;阿胶养阴滋肾水,黄连、阿胶同用,有“泻南补北”之妙用;白芍敛阴,平抑肝阳;患者失眠严重,加炒酸枣仁与柏子仁养心安神,此外酸枣仁还有敛汗之效,对于自汗盗汗有一定的效果;党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是生脉散,气阴双补;最后加入桂枝、炙甘草,桂枝辛、甘、温,助心阳,通心脉,止心悸;炙甘草性味甘温,既可补益心气,益气复脉,又可调和“三黄”之苦寒,从而无寒伤中气之虑。以上诸药协同,使得患者房颤得以转复。后随诊半年未再出现房颤。
2 讨论
薛一涛教授总结其30余年的临床经验指出: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大家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人们的医学知识尤其是中医知识都相对匮乏,这就导致很多人滥用补气补阳之品,这与朱氏所在金元时期有相似的医学时代背景。所以阳气有余所致虚火,在心律失常中常见,亦更加符合朱氏所言“气有余,便是火”的本意,如此,滋阴降火是重要治则,薛师多用黄连阿胶汤随证加减治疗。
“气有余,便是火”,出自朱丹溪《格致余论》。众所周知“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种类很多,各医家对朱氏所言之“气”理解为是邪气、郁气或阳气[4]。那么何为有余呢?管象黄认为:“正气充沛不为余,有余指六淫,七情太过所致,病气有余之象谓有余,如元阳、命门之火之类属正常的;病变的火谓有余之火。”中医治病讲求的是阴阳平衡,过犹不及。正气,阳气,五脏之气这些都是机体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余”则气机失于平衡,阴阳失调,百病由生。既然“气”可理解为邪气、郁气或阳气,那么气有余所生之火就是实火、郁火或虚火。如此,“气有余便是火”可以有如下三种诠释:①外感邪气(包括疬气)有余所致的火证[5]。临床可见发热,身痛,咽痛,口渴,腹胀便秘等实火证的表现。如若感受邪气更甚的疫疬之气,首先出现实热之证,而后病变迅速入里,出现心悸,胸闷,胸部隐痛等的症状。如若患者心气不足感受疬气,则易患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多见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青少年,正气未盛,易感邪气,累及“君主之官”;②内伤郁滞之气化火[6]。《吴医汇讲》里说:“气有余便是火,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如喜太过则喜气有余而心火炽,怒太过则怒气有余而肝火炎!”这种情况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多见于中年人,他们本身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易情绪波动如过喜,过悲,过怒导致心慌,胸闷,善太息,胸胀痛伴胁痛等表现;③阳气盛导致的虚火[7]。阳盛则阴亏,阴亏则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咽干目涩、头昏耳鸣、失眠盗汗、午后潮热、舌红口燥等。相对来说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多见此证,如心火亢盛,耗伤肾水,久则水火失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失眠等。结合朱丹溪生活在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当时的医生不论外感内伤,虚实寒热皆投以局方,局方用药多偏于温燥,基于此朱氏提出“气有余便是火”。《黄帝内经》云“年过四十,则阴气自半。”人到晚年,阴液本亏,滥用补益之品,导致阳气有余,虚火丛生。综上,从“气有余便是火”的角度辨治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秀娟,陈修保,薛一涛. 薛一涛教授治疗心悸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9:127.
[2]郑蕊,陈静,樊官伟,等. 潜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及中医药防治特点与前景[J]. 中医杂志,2015,18:1615-1618.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0
[4]郭锦晨,王文静,段雷.“气有余便是火”理论探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2:29-31.
[5]邓克刚.“气有余,便是火”的临床见证与治疗点滴体会[J]. 新疆中医药,1988,02:9-10.
[6]吴慧娟,申莉鑫. 刘完素与朱丹溪火热证治异同[J]. 河南中医,2008,11:23-24.
[7]国兴宜,杨传华. 从“气有余便是火”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治[J]. 光明中医,2014,03:468-470.
[8]聂伟. “阴火”之启示[J]. 甘肃中医,2007,06:78.
[9]马超,柴可夫. 黄连阿胶汤临床应用及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4:996-999.
[10]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99.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