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两个标准

2016-04-18段双全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学作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了大批语文名师。语文名师有诸多的教育成果,其中就包括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成果。这些多元解读的成果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论。本文认为,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有两个标准:一是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二是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二者纵横结合,揭示了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全部意蕴,也构成了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科学标准。

关键词语文名师 文学作品 多元解读 语言批评 文化批评 评论标准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名师大量涌现。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语文人才,可以更快更好地引领语文教育事业走向成功。语文名师之所以称为名师,是因他们取得了突出的语文教育成果,其中就包括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成果。但他们的这些多元解读成果是否真的有效,还需要有科学的标准来予以评论。我们认为,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学批评,因此从文学批评理论中可以找到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科学标准。通过研究和整合文学批评理论,我们认为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可以有两个标准:其一,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其二,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换言之,科学的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应该既是一种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又是一种立足学科(文化)的多视角解读。二者纵横结合,揭示了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全部意蕴,也构成了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科学标准。

一、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本质上属于文学批评。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整合,可以分为语言批评和文化批评两类。因为在社会历史批评、文体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本批评、女权批评、生态批评等众多的批评流派中,文体批评和文本批评属于立足语言本体的批评,其他批评,主要涉及的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内容,在宏观上都可算作文化批评。

在课程与教学意义上,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首先是一种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因为文学多元解读的对象是文本,文本实质上是由语言构成的,而语言和文本又是多层次的,所以要对文学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语言批评,首先要明白何为语言、何为语言批评,其次要明白语言(即文本)的层次结构,最后才好践行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

1.语言与语言批评

从个体讲,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从整体讲,语言是承载物质与精神的符号系统,也即文化符号系统。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谈到三个观点: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条件。前二者是从语言的产生和文化的构成来说的,较容易理解,但第三点较为深奥,所以斯特劳斯解释道:“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1]。其意是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有语言才能承载、传承文化,有语言才能开展文化活动,也就是说,一切文化活动和结果都是在语言这个平台上展开和呈现的,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工具、基础与前提。正是在“条件”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将语言和文化分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与条件,而文化是语言所表现的学科领域内容及其精神本质。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现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得好:“语言实际上并非同艺术、法律和宗教并肩而立,而是所有这些精神展示物的持久媒介。”不过,语言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和媒介,而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和媒介。伽达默尔继续说道:“语言并不是作为一种形式力量或能力才提供了我们所寻求的符合,而是包容了一切能够用语词表达的存在物的基本媒介。”[2]这也正如胡塞尔所言: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对文学进行语言批评,不仅要解读其语言形式,也要解读其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存在。

在文学批评视域中,语言批评包括文体批评和文本批评。文体批评,自古就有,但在20世纪初的哲学语言学转向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文体批评。文本批评是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统称,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欧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和盛行于美国的解构主义批评。这两种语言批评的不同点在:文体批评重在揭示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文本批评重在揭示语言的独特形式与结构。但它们有更多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很重视语言、语言技巧及其意义的分析。比如,文体批评是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书写及其变异分析”来证实文本的语言风格和特征的[3],而文本批评的基本方法是“文本细读”(逐字逐句的语义分析)、结构分析、陌生化分析和解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涉及外在形式,也涉及内在的蕴含,遵循了由表及里的从语言层到表象层再到意蕴层的分析规律。语文名师文学教育中的语言批评,体现的是文学教育的语言工具性和文本基础性。

2.语言(文本)的层次

语言或文本的层次就是语言或文本的结构,分语言形式结构和文本整体结构两种。关于语言形式结构,刘勰《文心雕龙·章句》里有这样的言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即一种“字—句—章—篇”的结构。文本整体结构,即文本由外而内的结构: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那里,文本是一种二元层次结构系统,包括语言—言语、能指—所指、共时态—历时态、句段关系—联想关系等要素的二元对立与统一。而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奠基性和教育性要求语文名师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语言批评时必须寻找到一个精要、好懂、有用的内容层次结构。

惯常的“内容形式二分法”,内容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和情节”,形式指“体裁、结构、语言以及各种描写手法”[4]。这种分类最简要,但内容很是模糊——“题材、主题”似乎是就创作说的,而“人物、环境和情节”似乎是就小说说的,不能简明表现文学文本的内容。而将“语言和描写手法、体裁、结构”等并列也层次不清,因为在结构主义语言学那里,描写手法、体裁、结构等都是语言的具体形式。这种标准不一的分类显然会给文本分层解读增加难度。孙绍振教授也曾论述过经典文本结构的“三个层次”:“显性的、表层的连贯感知,包括行为和言谈过程”“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更加隐秘的第三层次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与风格”[5]。这三个层次的论述确实涉及到了“行为和言谈”“意脉”和“文体形式、流派与风格”等内容,但由于主要是从逻辑、心理的角度看文本层次,所指教学内容并不明朗。因此,为了便于语言批评,我们认为,根据古代文论中的“言意论”“意象说”“情志说”等观点以及现代结构主义文论中的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的说法,从“言、象、情、志”四个方面来指导文学文本的多层次解读[6]。

3.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

“言、象、情、志”基本层次的界定,彰显的是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第一要义:多元解读首先是一种基于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多元解读中的“多元”首先是“多层次”的意思。“多层次”中的第一级层次是“言、象、情、志”,第二级层次是“言、象、情、志”各自下位的层次。关于“言、象、情、志”及其各下位层次,因拙文《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已有论述,故这里只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具体阐释一下文学文本多层次解读问题。

(1)“言”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言的多层次解读,字词句方面,需要分析“乐”“蔓”“佁”等多音多义字,“篁”“坻”“嵁”等偏僻字,“参差”“俶尔”等连绵词,“斗”“蛇”“隶”等名词作状语,“可(大约)”“布(映)”等古今异义,“凄”“乐”等使动意动情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省略句,“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比喻句。表达方式、叙述方面,要读清游小潭的经过——闻小潭、见小潭、感小潭、离小潭;描写方面,要读清文中哪些地方是景物描写方面,哪些地方是人物描写,此外还要弄清文中抒情、议论以及补记的地方。表现技巧方面,要理清“潭上—潭下—潭上”的外在游踪线索和内在“(忧)—乐—怆”情感线索;写哪些景用的是白描,哪些景用的是细描;哪里是直接描写,哪里是间接描写;哪里是动静结合,哪里是情景交融,哪里是比喻象征手法,等等。而本文体裁风格,是游记体裁,写实风格。如孙绍振教授所言,《小石潭记》表现的是柳宗元“比较执着于现实”的一面,其写实风格与《江雪》诗一比较,就水落石出。[7]

(2)“象”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象的多层次解读,主要是“景”和“人”的识别。景可按潭里、潭外来整理:潭里,主要有“水”“石”和“鱼”;潭外,主要有“篁”“树”和“蔓”。人有主要人物和随行人员:主要人物是“余”;随行人员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以及跟着同去的两个姓崔的年轻人:恕己和奉壹。关于象的多层次解读要注意的是浅尝辄止,不能越界。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从“象”的层面走向“情志”的层面,变分析“象”为分析“意象”,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象”的客观性特征。

(3)“情”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情的多层次解读,从字词看,是“乐”和“怆”,但这两个表达情感的字并不是简单的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乐”什么,是“心乐之”,这个“之”就是小潭里清冽的水、怪异的石、自由的鱼和小潭边的绿篁、青树和翠竹,其乐抒发的是短暂抛开尘世烦恼后欣赏美景的片刻欢愉,也即对自然的爱。“怆”什么,是“悄怆幽邃”,是为静悄悄的、幽暗深邃的环境而悲伤,这初看起来也是为景而忧伤,但为何前面的“乐景”变成了现在的“哀景”了呢,这是因为作者从流连美景中回到了现实,想起了永贞改革失败的往事,于是情绪变化,忧从中来,所以这个“怆”实质是借事抒情,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由此可见,简单的“乐”“怆”两字,真的融合了自然情、社会情和人类情。

(4)“志”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志的多层次解读,可从局部和整体两方面来进行。从景物意义看,传神地表现水、石、鱼、篁、树、蔓等景物的“清冽、奇异、自由、绿、青和翠”的特征,说明了自然美景具有养目怡神的功用;从人物意义看,准确地表现了超脱的“我”和现实的“我”的性格特征,超脱地沉浸在自然中的“我”是自由快乐的,回到现实的“我”是痛苦忧伤的。而从整体看,这篇游记表现的是一个遭贬谪的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政治情怀,生活上不得不随缘自适,但政治上永远舍不去的是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爱国情怀。

二、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

在课程与教学意义上,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是一种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也是生活艺术。从生活艺术讲,它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艺术反映,涵盖着大千世界“百科内容”富含着“百科文化”。文学文本多元解读,就是要求读者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艺术素养出发,通过百科内容去读解其中的百科文化。因此,看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是否有效,除了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之外,还要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

可要实施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也并不容易。因为首先我们要明白何为文化,其次要明白何为文化批评,然后才能实施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

1.何为文化

要实施文化批评,首先我们必须厘清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8]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整个的丛结。这一整个的丛结包括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9]就是从广义角度来界定的。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8]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认为“文化就是对人进行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文化并不包括行为、物质创造和制度的总和”[10]就主要是从狭义,也即“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角度来界定的。我们认为,不少文化定义,特别是广义文化定义,都存在一个弊端:即“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分,也即“文化”与“文化载体”不分。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我们赞成从“精神层面”来界定文化,因为文化毕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同的民族群体共同创造并传承有序的精神财富,它既有人类精神共性,又有民族精神个性。因此,可界定狭义文化为:狭义文化是依赖文化载体(物质形态、行为方式)而存在的人类群体精神及其系统。

2.何为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文学问题的批评。它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广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所有文化角度来看待文学的批评,包括人类文化学批评。狭义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强调把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看待的文学批评流派,特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等学派的批评。狭义文化批评是20世纪初出现文本批评,即文学批评“向内转”后,20世纪中后期又出现文学批评“向外转”趋势的产物。这两种文学批评中,前者属于传统文化批评,重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外在的文化环境进行批评,维护的是形而上的文化话语霸权;后者属于后现代的文化批评,重视从读者立场对文本文化因子进行解构,鼓励读者对传统话语霸权进行反叛。语文名师文学文本文化批评,跟文学界的广义和狭义文化批评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在语言批评基础上的多元文化解读。这种文化解读的领域,涵盖语言之外的一切领域。因此,语文名师文学教育中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多学科领域的批评,它体现的是文学教育的范畴综合性和主题人文性。

3.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

如果说语言本体批评的多元解读把读者的视角引向纵深,旨在揭示文本多层次的内蕴的话,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则是在横向的维度上开阔读者的阅读视野,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去发掘文本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文本涉及的学科文化领域众多,在理论上可谓“百科”,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批评,因此我们借用惯常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三分法,将文化批评的诸多领域整合成生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这三个领域进行多视角的文化解读。下面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来进行逐一解读。

(1)立足自然领域的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强调文学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它是工业社会破坏自然和人文,人想回归自然、社会和人文和谐的产物,其中充满批判现实的精神。《祝福》的自然背景是“浙东水乡绍兴”,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文中虽没有关于破坏自然的描写,也没有对工业社会的批评,但毕竟描写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生态,所以,还是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批评。

《祝福》的景物描写不多,但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等零星描述中,知道浙东水乡,有山有水,有各种野生动植物,四季风调雨顺,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地方。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生态就不是这样了。仅从鲁镇社会看,政治上有四叔等封建统治者对辛亥革命者的诅咒,经济上有大户人家和庙祝等对佣工和信众的盘剥,宗教上有封建迷信对鲁镇人的普遍毒害,而人文上,面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屡遭厄运、精神崩溃、穷困潦倒的乞丐没有贴心的关怀和实际的救助,只有嘲笑和愚弄。可以说,《祝福》中有的是和谐自然,缺少的是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而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灰色生态,揭露了封建社会愚民害人的本质。

(2)立足社会领域的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视角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它以真假、正邪、善恶为标准,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如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进行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批评,文学批评流派中的道德批评、女权批评等实际上都可划入其范畴。《祝福》中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非常适合进行社会历史批评。

《祝福》中的哲学是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这从四叔书房的书《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就知道;宗教主要是道教,“送灶”“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土地庙”等显露的是道教信息;政治是理学为主结合道教和迷信的封建集权统治,四叔是统治者,这种统治没有真正的仁政,只有愚民政策以及对革命的谩骂和对佣工乞丐的盘剥诅咒;经济是婆婆抢卖儿媳、雇主算计佣工、庙祝盘剥信众的霸权经济、血腥经济,祥林嫂一生无论是卖身钱还是佣金都被婆婆、庙祝等剥削去了;法律上,在《祝福》中是没有法律意识的,但我们可以从女权主义的观点出发为祥林嫂进行法律维权:她的人身权、婚姻权、财产权、居住权、生存权都被这个黑暗的、冷漠的社会剥夺去了;至于道德,这是一个无德的世界,四叔在嫌弃、谩骂祥林嫂,“我”对祥林嫂也搪塞糊弄,整个鲁镇都在嘲笑、愚弄祥林嫂,甚至拿她额上的伤疤开心。总之,《祝福》的社会历史批评就像打开了一个万花筒,既可以了解其中的哲学、宗教、风俗、习惯,又可以对其中的邪恶、不公、迷信、伪善等进行深入的批评。

(3)立足心理领域的心理批评

立足心理领域的批评包括两种:印象批评和心理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者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心理批评指一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并予以评述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前者强调心理直觉和审美感受,后者强调“潜意识”(S.Freud)和民族无意识(C.Jung)等。《祝福》中富含丰富的心理因素,可以用印象批评和心理批评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印象批评的实质,就是用形象的语言直观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艾略特说,印象批评的作品分析“仅仅是用一首散文诗解释一首诗”,强调的就是印象批评的形象性;赫兹利特宣称,“我说我想的,我想我感觉的。我无法不从事物采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多少有些唐突的)我的印象”[11],强调的是印象批评的主观性。印象批评虽然强调感性,贬斥理性,但也强调印象要尽量准确真实,甚至夸大直觉的功能,认为印象就是真理。印象批评还强调批评者的素质,认为丰富的情感、敏捷的才思、高尚的情怀、超常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素质。语文名师多元解读课堂的印象批评要求不必像批评家的印象批评那么高,只求学生畅所欲言,有尽量真实的感知即可。例如,《祝福》中可以有这样的印象批评:“祥林嫂的婆婆真是比地主婆还狠”“鲁四老爷假斯文,比黄世仁还毒”“祥林嫂的命啊,比得动植物综合征的人还苦”,等等。

《祝福》的心理批评,我们可以采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即性冲动和死亡冲动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即原型批评理论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E.P.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来分析。

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看,说祥林嫂有改变命运的冲动,有死亡的冲动是有事实依据的,她的逃婚、抗婚、捐门槛都是改变命运的冲动,她与“我”的有无灵魂的对话就是死亡冲动。但说主导她一生的冲动是性冲动可能有些牵强,但也不能说她没有性冲动,因为她和柳妈在厨房聊天谈起额上的伤疤时,柳妈问她“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她笑了”,这“笑了”就有性的回忆和性冲动。从荣格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理论来看,关于祥林嫂抗婚留下的伤疤,不仅引起她自己的笑,引起柳妈“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笑,还引起全鲁镇的人对她的伤疤的兴趣和一阵开心的大笑。这些都印证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说明全鲁镇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性冲动。当然,全鲁镇人的集体无意识不仅仅是性冲动,还有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以及集体性的祭祀和祝福信仰等。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屡遭失败或惩罚会造成人的消沉和绝望,最后形同植物人,坐等死亡。《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就是这样:逃婚、抗婚、婚姻、家庭、工作和捐门槛(精神信仰)都遭受完全的失败,抗争不如沉默,最后瘦骨嶙峋、头发全白、目光呆滞,犹如一个木偶人,在鲁镇年末深夜连天的鞭炮声、祝福声中悲惨死去。这确实是一个无助的悲剧,这个悲剧是对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缺乏温情、只有伪善的封建社会的深刻批评。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名师们在文学教育过程中确实累积了很多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成果。但这些多元解读成果是否真实有效却需要“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和“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这两个评论标准来衡量和论证。希望在这两个科学标准的评论下语文名师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能得到更进一步的规范,希望我国所有语文教师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能在这两个标准的指引下走向成熟与成功。

参考文献

[1]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安海,孙文献.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孙绍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J].课程·教材·教法,2010(3).

[6] 段双全.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7]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上)[J].语文建设,2008(3).

[8]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编本,第六版)[J].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0]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J].康新文,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 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J].颜元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