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2016-01-29王方方

成才之路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板书设计语文阅读教学

王方方

摘 要:首先极简洁地指出常态课中所存在问题为切点的迷失与板书的弱化,继而提出观点要提高教学效率,应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观点。其次结合具体文章与课堂实践,着重从紧扣主题、瞄准细节(字词)、多元解读等三个方面,阐述抓准切入点及切入点与板书设计融合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简洁地表明切入点把握与板书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板书设计;主题;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3-0090-02

听课时常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疏通字词入手,以了解作者、整体感知继之,以句段品析、归纳主旨完结,再辅之以现代媒体手段,让人感觉这似乎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实际情况是学生既未掌握科学的品析方法,也未形成有效的本文知识脉络;同时现代媒体手段的过度运用,也弱化了板书设计应有的功能,教学效率相对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只有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切入点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它与导语存在异同,但它们均能“敲响学生心灵第一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入点又高于导语,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鉴赏力、感悟探究力及整合应用力的重要手段。板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领悟和驾驭的能力,更是文本与教学设计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整体性与贯穿性,能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一条知识线甚至一张知识网。两者融合,能彻底破除阅读教学中“肢解式”的零碎分析。

一、紧扣主题,抓准切入点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不同的文章均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直白或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以文章主题或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字句切入,能一下子抓住内核。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累计三次写到了母亲落泪,这三次落泪能有效体现母亲的性格特征进而表现文章主题。它们分别为“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三次落泪,可谓绝妙,是极佳的文本切入点。据此,用“女人的泪,一滴就醉”的歌词导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母亲的几次流泪,每次流泪的方式是否都是一样的,是为谁而落泪的;继而连续抛出阅读文章,分别说出每次落泪的具体原因,紧扣原因感悟母亲品性、描绘母亲的形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结尾“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与“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两句中的“混”字和“感谢”两字作为第二次切入,引出对作者身世和成就、作者母亲冯顺弟身世的介绍。自此,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定是感同身受,而非刻意地将主旨“贴标签”式的强加给学生。而板书的设计则应融入切入点“泪”字,紧扣设计思路展开(见板书一)。整体板书不仅契合文本的内在逻辑,而且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学习的思路,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架构。可以肯定,将文章的主题作为文本的突破口,是比较直接也比较有效的方法。

二、瞄准细节,抓准切入点

名家名作对细节的设置可谓尽心,看似不起眼的随意一点,实则用心别致。对文本中细节的发觉、把握,不仅能有效地抓准文章的内涵,更能切实地抓准学生的兴趣。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其情节的荒诞本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或许新课本刚发不久,学生便已阅读,若再将情节作为切入点,反而让学生索然无味。由此,可紧扣“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中的“疯”字作为切入点,在连续抛出谁疯了、出现了怎样的疯态、疯的程度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疯的原因在于中举前后之“变”。继而再次深入探究哪些人在变(胡屠户在变,邻居在变,张乡绅也在变、范进的地位在变),这些人的变化分别是怎样体现的,他们为何而变等。最后,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变与不变,文章中浅层次不变的是什么(报录人治疯的主意),深层次不变的又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的世态),其板书设计见板书二。这一“疯”一“变”,不仅巩固了学生已得的情节,明晰了小说的内容,而且挖掘了文本内涵,了解了写作的手法。瞄准细节,抓住关键字词切入,不可盲目,更不可随意,在细节的选择与关键词的选取上,应以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小说主题的揭示起转承或推动作用。

三、多元解读,设置切入点

多元解读文本原就是“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真实体现,它不仅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答案的唯一性与精确性,而且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多角度设置切入点提供了可能。鲁迅的小说《药》可谓名篇,该文隐喻而造成的晦涩不言而喻,时代的隔阂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双线交织的手法造成了初读的朦胧,使得原本就有“鲁迅作品恐惧症”的学生更为惧怕。而若从线索、隐喻、看客、茶客等多个不同视点解读,设置切入点,不仅能让学生品之有回味,而且能有效地消除“恐鲁迅症”。从线索视点解读,抓准文末“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的“哑”字切入,引出悲剧。继而抛出谁的悲剧,华家、夏家分别悲在何处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华、夏两家悲剧原因的分析与探究,最终引导得出华家是“愚昧的沉睡者”,夏家是“孤独的清醒者”的双线结构。从隐喻视点解读,由华、夏谐音作为切入点,华家之药是“人血馒头”的愚昧之药,夏家之药是“夏瑜革命”的失败之药,继而引出华、夏举悲,华、夏之药为“精神之药”,最终引

导学生把握“药”的隐喻意义及作品的真正灵魂不仅在于救世,更在于“立人”。从看客视点解读,以看客的“伸”“提”“退”“挤”等一系列动词以及“无形的手”作为切入点,引导得出看客们面对粗暴强权,逆来顺受,面对受难义士,怯懦退后,面对不幸群体,压制排挤的特征。从茶客视点解读,以康大叔、坐客、驼背五少爷、壁角的驼背、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等人物搜寻以及他们外表形态作为切入点,紧扣他们出声的与没有出声的,分析其形象,挖掘其灵魂,探究他们“吹鼓手”的本性。由此归纳出看客与茶客所特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客人心态”及作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多元解读,多视角切入,就需要针对每个不同的切入点,设计不同而兼容的板书(这正与教学课时相一致)。针对上述四个切入点,分别设计三个板书(见板书三、板书四、板书五)。虽然多元解读,多视点切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本文的深层次内涵,但这必须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基础之上,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脱离创作背景及作者本意去妄自揣摩;同时各切入点之间要注重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及教学规律性。

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以《药》为例,还可以从文章题目切入,如用“药”案发生、“药”案始末、“药”案人员、“药”的疗效及“药”的厂家,配之切合的板书设计;也可以从小说情节切入,从买药、吃药、谈药到上坟;也可以从当时的自然环境切入,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由此突破等。

四、结束语

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在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应凸显“小”字,切入点越小,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越能突破重点与难点。同时,融合切点的板书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使板书符合最基本的简洁、美观等要求,更要凸显板书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凸显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以及凸显板书与文本内在逻辑的融合性。

参考文献:

[1]钟文彬.新课程理念下板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江西教育,2008(08).

[2]吕俊跃.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冷思考[J].广西教育,2005(09).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板书设计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微探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高中美术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板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