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互动
2016-04-18陈胜
摘 要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总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融合互动
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基本关系的探讨
与人类社会其他活动相比较而论,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然而从本质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这亦是教育学能够界定其学科观点与内涵的客观基础。当前我国教育学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原创性的教育理论匮乏系统性与体系性。其实,这最终取决于教育实践在广度上的拓展与深度上的挖掘,只有潜心去了解与认知我国当前具体的教育实践,才能切实把握与解决关涉教育学理论的原创性与体系性问题,即“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1]鉴于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毋庸置疑需要正确认知教育实践的价值,诠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内在关联。客观而言,教育实践只是人类实践的一个范畴与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亦需要均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在这两者之间,要凸显“人是目的”的价值理性与特色。从宏观教育实践的视阈而言,理应秉持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变,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情境性与自由性的重视与强调。从实践的层面对教育进行研究理应以全局性的基点切入,在多层面的思维范式下开展本体性教育实践探讨与创新,阐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聚焦于教育实践者的工作机制,从而建构教育的实践体系。从实践哲学的层面来剖析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与内涵,理应认知到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合乎道德与理性的价值实现,而在以前,乃至当前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作为训练与培养的工具,即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技术性与程式性,从深层次上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原则与伦理秉性的恪守,重新界定教育实践,理应使教育变为一种向善的与道德理性的行动,即“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2]
在探讨与研究关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层面上,人们一致的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即原创性的教育理论是进行教育开拓性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能脱节,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价值建构之中,以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与依据,从而去领悟与感知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继而去梳理与总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衔接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亦可以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去考察与反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理念实质,即在研讨与探寻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中去完善与健全教育学本身,其研判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以一种怎么样的转化逻辑来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之间的交互形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其一是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其二是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其三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二、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客观而言,教育学研究伊始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而是从类似学科中学习与借鉴而来,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得以完善与构建,常见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与量质互变研究等,这几种研究范式固然有其存在与构建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往往亦会出现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量质互变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为了突破这一研究的窘境,当前学术界较倾向于问题取向与学科取向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中,教育学理论界努力从客观中立性的角度切入研究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简言之,促进从事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家与实践家通力合作构建一种中观性理论体系,“要求研究者在选择和解决问题时,应当强调微观化的研究对象、目光向下的研究视角、不确定的问题边界和‘他者’的研究立场”。[3]在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同时,亦亟需重新审视与争取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调整与创新,通常而言,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由三个范畴构成,即“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教育学科研究的特有方法、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三个层次组成”。[4]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到一种导引与评价的功能,具体到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而言,理应认知到形而上学方法的研究意义与作用,科学掌握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时代价值,特别是要重视对元教育学的研究,力图构建一种涵盖描述、规范、解释与批判四种作用的教育研究链条。其实,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与改善,在对旧式研究方法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性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在此构建过程中,我们在承继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移植西方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建构实在论,具体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学科建设上,应当加强科际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应当重视本土路径;在学术旨趣上,应当回归教育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应当尊重多元范式”。[5]
三、教育方法论的改良与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具体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的拓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推进,在凯洛夫教学理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主流教学论范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突破主流教学论的范式框架、寻求新的教学研究路径成为不少学者努力的方向。”[4]我们均知道,认知到这个问题固然很重要,而最为关键的是探讨解决困境的方法与路径,即要打破传统教育方法的“范式迷茫期”,亟需有所作为。其一,聚焦于对基本教育理念、原则与准则的通识化理解与把握,因为这是进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基础与依据,最基本理应在教育方法研究理念上达成共识与认可。其二,明确新问题研究的导向与范畴,要在具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夯实要研究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对以前关涉教育方法研究的成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批判,切实做到在扎实日常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与改造中外教育学论话语,在对其扬弃的理念上建构新的教育方法思想体系。其三,在具体的层面结构上,加强教师对教育方法研究的引领作用,客观而言,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极其重视的一个问题,过去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个缺憾在于教师教育方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自身研究框架的约束,即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实践的把控与掌握,束缚于顶层既定教育方法的限定,很少抑或没有对其突破与反思。因此,我们在对教育方法论进行改良与超越研究时,“要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束缚,由宏观探讨走向微观检视,由‘专业研究’走向‘行动研究’,由专家引领走向自主变革,由科层化管理走向研究共同体的构建,走向实践取向的教师教学研究应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应然路径”。[6]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正在经历着一个阵痛期,需要对其进行一场缜密的范式反思与实践的考量,表现在对其研究视阈的开拓与创新,由“单一性”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类化式”探讨途径,从而扩大教育方法研究的空间与加强视野研究的思辨性。
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互动
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然而在新的学术观点与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形下,怎么样更好地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互动,如何理解教育技术异化并结合教育实践引导教育理论的发展,依然是当前教育学理应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对研究范畴的界定与探索。教育理论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务要与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保持均衡,如教育舆论导向与具体的教学课堂设计是教育学理论的形式范畴,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是教育的实践范畴,加强对教育实践可操作性范畴的训练与练习决定着教育理论嬗变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对教育理论体系与专业化教育实践的考察与思考将会影响着教育学宏观发展的方向。其二是理应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连接,教育学尚存在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之间的脱节,此种连接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方面在做教育实践研究时,应该选取同种抑或同类有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理论进行综合性运用与梳理,而不是仅凭某一种固化的理论去做形式逻辑的推理与引导;另一方面强调在进行教育理论探讨与研究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教育实践角度与领域提取与总结理论素材与样本,当然这亦不能完全依赖于教育实践的应用原理。其三,客观中立教育技术观的塑造与构建。教育实践固然重要,而实践中教育技术更是不能小觑,关涉到教育技术层面,我们需要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即教育技术所衍生的成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其主旨无疑有益于教育的整体发展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这亦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在现当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被异化的情形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与回避。对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处置,“理应从不同技术共同体的不当价值观与行为的纠正入手,提升技术应用共同体的技术素养,建立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的互动机制”。[7]其实,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而不能顾此失彼,其中对教育理论的原创性构建与完善是前提保障,教育实践的开拓性思维是重点,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技术发展范式是关键。
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路径上,我们一方面对历史进行扬弃式的传承,另一方面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进行借鉴与移植。同时,亦需要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达到未雨绸缪的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探讨:其一,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理应有法治的理念与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综合改革的实质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构建,这亦是我国当代一项重要教育改革战略的体现。对教育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宏观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个探索期,根源在于会触及到对现有利益与权力的重整,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法治理念的指引与规范。依法治国是时代与现实之所需,具体到教育领域,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依法治教,严格贯彻治教为民的原则,其既为反思当前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思路,又可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奠定一个社会基础。以法治精神去引领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亦需要教育界从思想的角度研究法治理念的意蕴与特点,并结合教育的整体进行一个合理合法的诠释与解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改装与适用。其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客观而言,当前整个社会均在与时代接轨,否则落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国家的现代化与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是同一个过程。具体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需要转变对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由传统意义上政府至上而下对教育的严格管理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合作机制,即教育不仅仅是被动管理的对象,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事关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去。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现代化毋庸置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与梳理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路,而且要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在现当代呈现的特点以及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一个概括与总结。其三,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完善,其必须研究的焦点问题就是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内在关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政策之一,教育公平是基础与前提,教育质量是核心与根本内容。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中处理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如何构建两者之间深度融合的平台与交流媒介,产生良性的互动,这将是教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伍红林.论学校教育中的“转化”及其研究方式[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2] 金生鈜.何为教育实践[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3] 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4] 宣小红,薛莉,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J].教育研究,2015(2).
[5] 赵志纯,王嘉毅.建构实在论与我国当下教育科学研究的省思[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11).
[6] 王鑫.超越理论研究框架的教学研究将走向何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3).
[7] 徐金雷,顾建军.技术共同体视角下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及消解[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4).
[作者:陈胜(1980-),男,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