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2016-04-18
摘 要: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不仅是为了改变和克服目前课程单纯注重基础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弊端,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如何加强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培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数学技能;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6
数学技能是指通过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后,学生对数理操作产生的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活动方式。
一、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1.认知
此过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解公式和定理等概念,第二部分是与先前概念建立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公式定理的含义和典型例题,为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调查中有60%的学生能够听懂老师上课讲的数学公式,40%的学生能够在列式的过程中,明确知道每一个步骤所包含的含义,这些就是学生在理解阶段的具体表现。在新旧知识联系这个阶段,50%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了加减法后,学习乘除法更加容易,而乘除法又是加减法的高级运算,正是建立在学生原来技能基础上,学生能更加高效地掌握新的数学技能。
2.练习
类似于操作技能形成的“活动模式操作阶段”,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离不开操练。数学技能的“练习阶段”分为外部练习和内部练习,学生通过外部练习达到对数学技能的操练和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56%的学生能够在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的前提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大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老师布置的练习,与课堂上的内容有关系,这就是外部练习作用的体现。内部练习指学生不用借助外部工具就能解决问题的阶段。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中,有13%的同学会不写过程直接得出答案。
3.内化
内化过程是指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技能的一般特征,其中一部分为与新技能建立联结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则用于技能的迁移。抽象阶段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即学生对数学技能的理解从形象上升到抽象,比如,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字母”代替的是任何数字的含义。在调查中,66%的学生觉得数学老师应该将练习偏重应用题;53%的学生能够做到边想边做,不需要借助工具书和计算器。迁移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该公式和原理“驾轻就熟”“熟能生巧”。例如,对于“分类讨论”这种数学思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想到的做法要更多。
二、培养学生技能
1.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认知
调查中有接近40%的学生有这样的情况:当解决问题有另外一种答案而教师上课没有提到时,学生以后只会用老师上课讲的那种方法解答题目。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学生数学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此时学生需要多动脑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多种答案,恰恰是学生数学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努力引导,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技能形成第一阶段。
2.在数学练习中注意习惯培养
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运算是小学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教师在计算上应遵循偏运算题目多练、偏复杂题目精练的原则:对于简单题目,应组织学生反复操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对于复杂题目,应选取典型题目,为学生迁移做准备。第二,数学思维是学生高效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对数学技能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
3.巧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内化
建构主义提倡“观念转变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头脑中存在的经验化知识和技能概括为抽象的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迁移中掌握,在拓展中练习,在提升中内化。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许多可以迁移的知识,比如加减法与乘除法的关系、“摆小棒”与运算之间的关系、一般计算和简便计算的关系、图形的拼接与面积计算推理的关系等。但学生迁移以及内化知识的过程是教师观察不到的,因此,教师只能通过营造有关情境来促使学生完成从“迁移”到“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 2015,(32).
[2]邓大学.数学能力在新课程形式下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