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新生儿脑脊液中GFAP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6-04-18陈长春柴妍楠闫燕王琪张晓媛尹晓娟
陈长春,柴妍楠,闫燕,王琪,张晓媛,尹晓娟
(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北京100700)
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新生儿脑脊液中GFAP水平变化及意义
陈长春,柴妍楠,闫燕,王琪,张晓媛,尹晓娟
(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新生儿脑脊液中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HIE足月新生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各20例,经治疗后第21天随访,痊愈42例、好转17例、死亡1例。以发病第1、7、14、21天为研究时点,用ELISA夹心法测定各时点脑脊液中GFAP水平。结果发病第1天脑脊液GFAP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均<0.05),发病第7、14天脑脊液GFAP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均<0.05),发病第21天3组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患儿发病第1天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月新生儿HIE发病后不同时间及不同严重程度间脑脊液GFAP水平均存在差异,对其进行检测可预测患儿病情变化及预后。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在足月儿的发病率为1‰~3‰[1],部分存活患儿可遗留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2,3]。虽然MRI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对HIE早期预测的灵敏度有局限性,且不宜早期床边监测[4]。因不能确定缺氧缺血发生的准确时间、损伤程度和修复时相点,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脑组织免受损伤。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后释放到血液中,与神经系统损伤及修复有关[5,6]。为此,本研究测定HIE足月新生儿不同时点脑脊液中GFAP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HIE患儿60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HIE的诊断标准[3],均足月出生。其中男38例、女22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质量2 520~4 200 g,顺产24例、剖宫产36例。根据文献[3]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20例,3组性别、胎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儿入院后给予相应治疗,第21天随访,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格生长、体质量增长,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35分,振幅整合脑电图正常,MRI 21时点正常)42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体格生长、体质量增长,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35分,振幅整合脑电图正常,MRI 21时相点异常)17例、死亡1例(重度组)。本研究经北京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家属知晓研究目的和实施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脑脊液中GFAP检测分别于HIE发病第1(治疗前)、7、14、21天参照文献[7]脑脊液收集与保存方法,常规消毒铺巾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1.5 mL,室温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以每管50 μL分装于0.1 mL EP管中,于-80 ℃冰箱中保存。ELISA夹心法测定脑脊液GFAP。
2结果
2.1各组不同时点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发病第1天脑脊液GFAP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第7、14天,脑脊液GFAP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第21天,3组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预后患儿不同时相点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痊愈、好转的患儿脑脊液GFA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见表1。发病第1天,死亡患儿脑脊液GFAP水平为774.58 ng,痊愈、好转患儿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各组不同时点脑脊液GFAP水平比较
表2 痊愈、好转患儿不同时相点脑脊液GFAP
注:与好转同时点比较,*P<0.05;与同组同时点比较,#P<0.05。
3讨论
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后,通过脑脊液循环于脑室系统与脊髓中,当出现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循环中,其作为生化指标较为敏感,易于测量[8]。因此,选择测量脑脊液中的GFAP来反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以及监测病程变化具有可行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脑损伤诱导表达的GFAP在神经再生和胶质细胞增生功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HIE患儿血清GFAP水平相较于无HIE病变的对照组明显升高,且GFAP水平越高,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得分越低,因此检测血清GFAP可用于判断HIE患儿的病情程度和预后[9]。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严重程度不同时相点测定的GFAP水平不同, GFAP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一时相点不同严重程度HIE测定的脑脊液GFAP水平也不同,发病第1天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第7、14天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第21天,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不同程度患儿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程度及恢复时间不同有关,即程度越轻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越轻,恢复时间越短,因此发病第1天重度组患儿脑脊液GFAP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释放入血液中,脑脊液GFAP水平降低;第7天轻度组患儿基本痊愈,脑脊液GFAP水平接近正常水平;第14天中度组部分患儿好转,脑脊液GFAP水平较轻度组高,重度组患儿脑脊液GFAP水平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长,脑脊液GFAP水平最高;第21天,三组患儿基本痊愈,GFAP水平接近正常水平。不同预后患儿脑损伤程度及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程度不同,因此不同预后患儿发病第1天GFAP水平存在差异[10]。3组脑脊液GFAP水平在发病第1~21天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重度组相较于轻度组更具有规律性;由于缺氧造成的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损伤为细胞凋亡或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故此过程持续且缓慢[11]。即在HIE发生后,缺氧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这与HIE损伤分为早期损伤、中间潜伏期以及再损伤三个阶段以及“窗口期”治疗的理论相符合[12]。在发病第7~21天,3组脑脊液GFAP水平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发病第1天脑脊液GFAP水平与HIE预后有关,即早期检测GFAP既可以对HIE患儿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判断预后,也对HIE患儿早期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且GFAP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蛋白,相较于外周血清,检测脑脊液中GFAP的水平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神经系统在缺氧缺血后的变化特点,因此GFAP可作为HIE早期诊治、预测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Wu YW, Gonzalez FF. Erythropoietin: a novel therapy for hypoxic-ischaemic encephalopath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5,57 (Suppl 3):34-39.
[2] Gadzinowski J, Gulczyńska E, Michniewicz B, et al. The use of therapeutic whole body cooling in treating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 the newborn the first case in Poland[J]. Ginekol Pol, 2012,83(8):630-632.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00-706.
[4] Agut T, Leon M, Rebollo M, et al.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brain injury in infants with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t high risk for severe impairments: accuracy of MRI performed in the first days of life[J]. BMC Pediatr, 2014,14:177-183.
[5] Petzold A.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a body fluid biomarker for glial pathology in human disease[J]. Brain Res, 2015,1600:17-31.
[6] 陈卫银,孙承铭,王会民,等.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GFAP表达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1,51(8):35-37.
[7] Teunissen CE, Tumani H, Bennett JL,et al.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CSF and blood biobanking for CNS biomarker studies[J]. Mult Scler Int, 2011, 2011:246412.
[8] 王中琳.首乌仙海片对缺血性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GFAP表达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09,49(29):27-28.
[9] Douglas-Escobar M, Weiss MD. Biomarkers of brain injury in the premature infant[J]. Front Neurol, 2012, 3:185-191.
[10] Lei J, Gao G, Feng J, et al.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 a biomarker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Crit Care, 2015,19(1):362-373.
[11] Azzopardi DV, Strohm B, Edwards AD, et al. Moderate hypothermia to treat perinatal asphyxial encephalopathy[J]. N Engl J Med, 2009,361(14):1349-1358.
[12] Wassink G, Gunn ER, Drury PP, et al.Th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asphyxial encephalopathy[J]. Front Neurosci, 2014,8:40-50.
(收稿日期:2015-11-23)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6)09-0060-0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09.023
通信作者:尹晓娟(E-mail:yyinxiaojuan@163.com)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04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