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2016-04-18冯秀玲刘丽娟
冯秀玲 刘丽娟
社区网格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冯秀玲 刘丽娟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网格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实施社区网络化管理,对照组仅实施传统护理管理。20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生命质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均降低,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健康调查量表(SF-36),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均有改善,且试验组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了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发病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高血压;护理效果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620
高血压是由于动脉血压呈持续升高趋势而引起心、肾、肝等多器官病变的一种慢性疾病[1]。中医也称风眩,多发作于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护理管理多采取传统模式,但其存在涉及范围小、受访群体大、患者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的弊端,需要完善。研究发现,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够及时解决以上问题[2]。网格化管理是利用现代化及单元格形式互相协调,将被管理者以规定标准划分,达到各区域及时传递有效信息的目的[3]。社区网格化管理可对高血压患者集中快速管理,改善其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生命质量。本研究对社区网格化管理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我社区内324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98例,女126例,年龄43~82岁,平均(63.9±2.3)岁,病程3~20年,患者均有头疼、耳鸣、失眠、肢体麻木等临床表现。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55例患者中,男101例,女54例,平均年龄(63.4±2.6),按照患者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的血压进行分级,一级高血压78例,二级43例,三级34例;试验组169例患者中,男97例,女72例,平均年龄(62.0±1.9),其中一级高血压86例,二级51例,三级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4]。①正常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②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1~159 mmHg,舒张压91~95 mmHg。③高血压确诊:收缩压≥160 mmHg及舒张压≥95 mmHg。其中,一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二级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三级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排除心脏、肝胆等严重疾病;结核;恶性肿瘤;癫等。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管理,参照基本高血压护理干预规范[5],借助社区内广播传单、宣传栏等普及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正确用药;改正不良嗜好;社区内建立活动中心,督促患者积极加入并开展病情研究会议等。试验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管理基础上,采用EWeb技术构建虚拟平台,形成可以远程访问内部各系统的通道。利用虚拟平台,责任医师团队运用笔记本电脑、读卡器、无线上网功能,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录入,随时读取,并激活定位功能,将医务人员服务位置明确显示在网格化电子地图中,服务精确到每例患者。具体方法如下:①社区内居委会主持并招开会议,及时汇报社区患者的日常状况;②组织内部人员从多种渠道开展疾病宣传,如网络视频、电话会议以及走访服务,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③定期推送知识及病情慰问短信,得到反馈后汇总梳理;④定期进行组内随访,一级高血压组患者观察血糖、血脂、血压以及体重控制情况;二级高血压组在一级组基础上,检查患者各靶器官功能、服药以及药物反应;三级高血压组在二级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靶器官损伤程度,定期到医院检查,增加随访频率;⑤注意事项:社区网格化管理期间,高血压患者需注意饮食,禁烟戒酒,勿食辛凉食物,保持身心健康。
1.5 观察指标 定期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观察护理管理前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生命质量。根据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生理职能和功能、肢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情感功能以及心理卫生的维度评定。
1.6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发作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前有3例(0.19%)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护理后有2例(0.13%);试验组患者护理前有4例(0.24%)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护理后有1例(0.06%)。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命质量均有改善,且试验组各项目维度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生理职能 生理功能对照组 155 75±13 88±5 67±8 82±7试验组 169 74±12 90±6 66±5 88±8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健康状况 肢体疼痛对照组 155 52±12 60±10 70±7 60±11试验组 169 52±12 70±13 71±7 69±12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活力 社会情感功能 心理卫生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 155 46±7 69±14 57±10 77±11 45±6 60±13试验组 169 48±7 74±15 53±10 80±16 44±6 69±14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一旦发病即持续终身,在护理管理中高血压人群占较大比例,高血压的控制管理也成为广大医护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研究显示[6],采用社区化网格管理在指导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命质量。社区高血压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基础不仅依靠社区基础信息清楚、变动情况明了及与各类居民的沟通便捷等优势;更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专业优势。我中心采用EWeb技术构建虚拟平台,形成可以远程访问内部各系统的通道。利用虚拟平台,责任医师团队在进行社区访视及医疗服务时,只需采用笔记本电脑、读卡器、无线上网功能,便可将服务内容实时录入。亦能通过对服务对象医疗卡的读取,瞬间激活定位功能,将医务人员服务位置明确显示在网格化电子地图中,并精确至服务个人。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医务人员坐等患者或者服务对象上门的医疗保健模式。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部分城市有效开展网格化管理,完善了社区家庭卫生服务,提升了城市地区医疗卫生能力,成效显著,并且高血压患者口碑较好,现大部分城市已逐步开展网格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更换服用药物和剂量,或进行药物、物理等多种治疗形式;另一方面,各网格化分区内开展的疾病防治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有进一步的了解,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患者资料整合以及办事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网格化广泛的资源和及时有效的反馈,达到增强社区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目的[7]。社区网格化管理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手段,进一步保证了高血压患者病情及早发现并治愈;社区网格化属于一个整体环节,管理规范化,并建立独有的高血压患者社区与家庭共同观察的形式,确保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安全;社区网格化令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防病意识明显增高,改善自我保护意识,血压水平逐渐趋于正常[8]。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网格化管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作率较传统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且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定指标均显著提高,呈明显好转趋势。因此,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了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发病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志宏,韩琤琤,高凤娟,等.社区团队式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92-194.
[2] 冯晶丽.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网格化管理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4):64-67.
[3] 李鹏,魏涛.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5-7.
[4]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 19(8):701-708.
[5] 黄清,何仲廉,钟俊学,等.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2015,1(4):28-28.
[6] 李少杰.社区全科医生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2,14(3):123-124.
[7] 徐明.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健康干预管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42-44.
[8] 朱海流.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3(7):87-88.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