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制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2016-04-17吴春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高职院校

吴春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非正式制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吴春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西方的制度理论对社会以及经济等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好的制度可以促进组织与活动的高效。高职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一条生命线,而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成了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课题。制度理论,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课堂中非正式制度的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高职院校;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任何一所学校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最基本手段。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成了每一位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新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诸如生源特点,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变化,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等,使得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面临的困境

课堂教学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在特定的空间中所进行的互动与活动。这种活动与互动的质量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良好的环境条件。而当前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使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面临着挑战。

(一)学生方面的困境

首先,由于历史和现实教育制度的原因,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及部分从中职、技校等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进入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数在学习方面存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现象,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和方法相对较弱。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部分学生仍然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课堂中仍然存在被动消极的现象。

其次,随着全社会的民主和权利意识的高涨,当前的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增强,这是一种进步。但让人隐忧的是一种扭曲的“主体意识”也伴随着出现,部分学生处处以自己所谓的权利遮盖自己的责任,由着个人的“兴趣”恣意妄为,缺乏集体和纪律意识,这也成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普遍困扰。

(二)教师方面的困境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的重视,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特殊的要求,即希望教师既能够讲授理论,又能够教授职业技能,成为所谓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少数由技术型专业人员构成,大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产生的,他(她)们在普通高校受教育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他(她)们的职业技能培养几乎是在入职之后逐步进行的,而且需要高职院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但是,现实是一些学校只是向教师提出要求,却较少采取更多具体的措施去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因此,部分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发展的需求。

其次,个别教师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对专业发展缺乏信心,对学生不能做充分地了解,教师只是作为谋生的职业,并未成为自身的志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同时,部分教师继续学习的愿望不够强烈,不能认真研究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导致教学技能欠缺,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单调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三)课程方面的困境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但是由于学校自身的原因(师资不足、设备不够、条件有限等),部分学校在设置课程上仍然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课程开设因教师而设,不是根据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建设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开设缺乏先后逻辑顺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学生学习了两三年仍然感觉无所收获,无法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掌握技能。

(四)环境方面的困境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年轻一代学生成了新媒体新技术的最忠实的拥戴者。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学习信息以及各种娱乐。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在提供便利、有趣的同时,也使部分学生深陷其中,不知不觉为新媒体所奴役,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它自身的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地位。总之,网络媒体技术的广泛出现也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二、非正式制度理论及在课堂的作用

制度是当前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域。其中,研究及理论成果最成熟的应属于经济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者科斯和诺思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催生了制度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的显学,同时也进一步促使了其他学科对制度进行更多的关照与思索。这里借助经济学中相关的制度理论以及“非正式制度”概念及其理论,尝试分析其在高职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何谓制度?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思对制度作了比较经典的解释,“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这种制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因此,通常根据两种不同的制约,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诺思那里,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而“非正式制度”主要指价值信念、行为准则、习俗和行为规范,最核心表现为意识形态。制度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得到了诺思的高度关注。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2]什么样的经济组织才会有效率呢?衡量的尺度就是看该社会能不能在制度安排上激励个人的经济活动,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使私人收益尽量接近社会收益。

正式制度以其强大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在社会中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诺思也非常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他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他首先分析了非正式制约。从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由于人类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理性与知识的限度的矛盾,人类需要借助于非正式约束中的价值信念、行为准则、习俗和行为规范等来寻求行动的合理和内心的宁静。通过引入“非正式制约”概念,诺思把文化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引入到他的制度经济学理论中。这里我们采用其最一般的含义,将“制度”理解为是为了人际关系的互动而设定的制约,它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而设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与正式制度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相对应的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它是个人通过对这些观念、规范的习得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而不是通过组织的强制约束而进行。

在学校的课堂中,非正式制度由于他所应用场域的特殊性,因此,既具有非正式制度的普遍功能,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课堂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作用

制度的本质可以说就是一种规范。从制度的产生根源来说,“由于从人际间的重复行为到非人际间的不重复行为所做的选择增大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的决策行为不会完全理性。因此,制度存在就是为了引导行动者行为动机,减少行为不确定性。”[3]课堂中如果没有制度的存在,学生的行为将无法确定,而教学的任务在混杂的行为中难以完成任务。由于正式制度的局限性,无法关涉课堂管理的每个细节,因此,非正式制度在课堂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它最终是以学生行为的集中——即集中于教学这项活动,通过对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育作用

非正式制度的功能释放本身是通过价值信念、行为准则、习俗和伦理规范来进行的,而学校的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在传递这些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自觉,二者本身就有契合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制度化的生活、体验,将基于合理理念的制度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载体,最终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4]同时,课堂中的非正式制度是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它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积极约束而强化了积极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具有了教育的意蕴和作用。

(三)补位作用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的制定或选择是有成本的。特别是正式制度,它通过组织的强制约束,需要较高的监督成本。而非正式制度由文化、道德等形成约束,虽然约束效果不如正式制度强烈,但是却极大地减少了监督成本。同时,非正式制度具有广泛性,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学校正式制度无法对学校中每一位成员的内心需求、价值追求、自我认知等每个层面都加以规范,而学校非正式制度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5]因此,非正式制度针对正式制度的局限性,具有很好的补位作用。

三、非正式制度在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的运用

一种有效率的教学可以通过非正式制度的建构来得以实现,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非正式制度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如前所述,非正式制度通过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等,特别是意识形态对行为者产生制约。在课堂中,这种意识形态则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这里把关于教与学的意识统称为教学观),一个教师如果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意识,同样,一个学生对为什么学,怎么学等问题缺乏意识,那边这种课堂必将陷入一种混乱无效而最终失去教学最根本的意义。课堂管理失去教育的方向后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管制。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的非正式制度建设来说,首要的便是通过教师自身思考和引导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二)营造良好的制度气氛

一种好的制度被建构出来后,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才能真正形成所谓的“制度育人”。课堂中的非正式制度通过师生的口头约定等方式,教师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转变成制度的理念,然后营造出一种基于合理理念的制度气氛。在制度与理念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发挥着隐性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行为培育以及心理与思想成长产生重要意义。课堂中的制度既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生境。博尔诺夫曾经说:“教育气氛对教育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明有助于教育实施的有利情形和阻碍教育实施的不利情形,而且表明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有利条件或尽管存在不利的情形,教育仍将进行下去。确切的说他们要达到教育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根本不可缺少的条件……”[6]教育气氛的形成离不开制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营造制度气氛。

(三)重塑正派的职业道德信仰

良好的职业道德信仰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约束教师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信仰引力。教师作为一种知识分子、文化人的身份,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道德的载体。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密切交往,如果作为一种道德偶像的衰败容易使学生失去模仿的对象。相反,“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信仰,容易产生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感到亲近。然而,当前一些教师习染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思想,出现了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危机,对于课堂教学与学生,毫不用心,上课应付了事,学生自然也散漫对待,因此产生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管理问题。因此,教师自身亟需重塑一种正派的职业道德信仰。

(四)驱除不良的课堂惯例

根据制度理论分析,制度的功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制度容易使运行成本提高甚至阻碍发展,消极的非正式制度则容易形成各种“潜规则”。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需要消除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不良的惯例或所谓的“潜规则”。如有些教师不研究学生和课程,教学缺乏技巧,难以吸引学生,课堂秩序混乱,便与学生达成“底线约定”:只要学生上课不放肆到自己连课都无法持续下去就可以,可以纵容学生玩手机等行为。还有些教师用粗暴惩罚的手段来控制课堂制度,更恶劣者竟出现极个别教师在课堂制造潜规则促使个别学生与之发生金钱与成绩的交易。这些不良的惯例容易助长歪风,更消解了学生对大学神圣课堂的憧憬而走向失望。因此,革除不良的惯例是当务之急。

(五)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

大学生是一个走向逐渐成熟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熟需要在一种平等的机制中完成,大学课堂教学就是培养这种成熟品质的重要场域。然而,部分高职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满堂灌、一言堂的低水平层次,学生在这种教学制度下,被迫成为课堂“合法的边缘人”。其实,学生是具有对话可能与对话需要的人,教师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机制,学生就可以成为学习中的主体,课堂秩序也因为学生的学习参与走向精神专注而自然趋于有序。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3.

[2][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3]于晓艳.从认知、文化层面深化中国制度改革——基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及发展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9(2).

[4]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6.

[5]朱智刚.学校非正式制度探微[J].基础教育参考,2009(1).

[6][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文献标识码:中国分类号:G40-012.9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77-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15

作者简介:吴春华(1983-),女,福建漳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高职院校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